爱人别离的诗

| 高考励志 |

【www.guakaob.com--高考励志】

恋人伤感离别诗句大全
爱人别离的诗(一)

恋人伤感离别诗句大全,爱情诗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5、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7、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8、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独断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

6�1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爱人别离的诗(二)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2.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3.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爱人别离的诗】

教学安排:【爱人别离的诗】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

2.听诗歌朗读音频,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

《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

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六.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73页1-6;17-18。【爱人别离的诗】

美文赏读《高山流水》。

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
爱人别离的诗(三)

【爱人别离的诗】

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

摘要: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和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

别》,两首诗歌都是表达离愁别恨的,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曲异工之处,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离别诗;妇女地位;修辞方法;中西文化

离愁别恨是中外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就是一首广为传诵的离别诗;无独有偶。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了一首著名的《新婚别》。这两首离别诗都是描写夫妻的离别和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道德观的差异,它们又有很多不同之处。约翰·多恩(1572—1631)是英国l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告别辞·节哀》是1611年多恩赴法国之前写给妻子的,是多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人劝妻子在离别时不要悲伤。因为他们之间的爱不是平庸的世俗之爱。而是超凡脱俗的灵魂之爱;诗人相信爱情与灵魂的结合是具有道德情操和宗教意味的,爱情越真挚,表现得越深沉,不会因彼此离别而影响爱。此诗写得严肃深沉,其中有许多奇思妙喻,是世代传诵的经典之作。《告别辞·节哀》是这样诉说的:正如有德之人逝世,十分安祥,/对自己的灵魂轻轻地说声走吧,/有些哀伤的朋友说:/ “他已经离去”,有些说没有。/让我们溶化吧,默默无语,/不要泪流如洪水,叹息似狂暴,/那将会亵渎我们的欢愉一/要是让我们的爱情被俗人知道。/地球的运动带来灾难和恐惧,/人们猜测到它的意义和危害。/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伤害。/平庸的世俗之爱/(它的本质是肉感)不能承受/别离, 因为别离意味着破坏/凡俗之爱的构成要素/我们的爱经反复提炼。/它是什么连我们自己也一无所知。/我们既然彼此心心相印/就不会在乎摸不到眼睛、嘴唇和手了。/我们俩的灵魂溶成了一个,/虽然我要离去,却不会破裂/这种分离不过是一种延伸,/如同黄金打成了轻柔的薄片。/我们的灵魂即使是两个,/那也牢固如圆规的两只脚;/你的灵魂是那只固定的脚,没有一点/动的迹象,另一只移动它才动。/它虽然在中心坐

定,/但"-3另一只远离,/它就倾斜身子侧耳倾听,/当另一只返回,它就直立。/对我,你就是这样.我就象/另一只脚,倾斜着转弯;/7.有你坚定,我才能画得圆./才能终止在出发的起点。诗的前三节以生动的意象说明圣者和凡人对待离别的不同的态度;接着五节分别以地球的震动、天体的运行、灵与肉的相接以至锤炼金属等一系列对比意象,描绘圣者和凡人的两种不同的离别场景;在最后三节中,诗人把他和妻子的关系比喻为圆规的

双脚。诗人把表面很不类似的东西加以类比,从中找到合理的内涵,把生命的意义、宇宙的性质、物

理现象等纳入诗的意象中,以形象的描述代替抽象的概念,从而使诗歌充满了激和感人的力量。

杜甫(7l2—770)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细致地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劳动人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得“诗史”的美称。杜甫的《新婚别》就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缓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别》首四句以比兴领起,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比喻女子出嫁之后得不到长久的依靠,女人出嫁本是希图与丈夫常相伴,现在却与征夫一别永绝,真不如弃之路旁了。“结发”八句描写新婚惜别之情。“暮婚晨别”,“席未及暖”,匆之状可见。“君行守边”,“妾身未明”,今后如何生活!“父母”八句追忆新婚前后之事。“日夜令我藏”,写婚前生活之痛苦,暗示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君今往死地”,写婚后生活之悲惨,情真意切,本拟随君同往,却没想到征调出行如此之急迫。“勿为”八句勉慰亲人并表白自己忠贞之情,从凄惋悲痛中转向高亢激愤: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意为不要挂念新婚,努力杀敌,这是勉励亲人的话;军中有女人,恐碍军威,这是委婉的劝诫;不施罗襦,永待君归,这是表白坚贞之情。“仰视” 四句遥应首段,以比作结,期望夫妇终能团聚,表现了新妇的深挚的感情和坚贞不渝的情操。全诗以比兴领起,又以比兴收结,缠绵委婉而又激昂慷慨。这两首离别诗在修辞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并着重讨论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主人公身份不同。多恩《告别辞·节哀》中的主人公就是他本人,写下这首诗以劝慰妻子不要为离别而悲伤。与此相反,杜甫的《新婚别》中的主人公是妻子,是作者创作的人物,她对即将出征的丈夫进行安慰。在西方爱情诗歌尤其是离别诗中,主人公往往是男性,表现的是他们对女性的爱慕、追求和失去情人的悲伤。而在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主人公大多是女性,她们表达了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恋牵挂或被冷落甚至抛弃的痛苦,诗歌中充满了哀怨和悲伤。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传统造成的。西方国家由于受到中世纪时期骑士精神的影响,尊重妇女成为了一种传统,体现了绅士风度,所以诗人一般都以自己的身份和口气写情诗,于是诗中多为男性对女性思慕和追求,男性往往显得谦卑。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诗人借女性的身份和口气来写对异性的思念,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子应志在功名,似乎耻于直接表露对女性的情欲爱意。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男性往往重仕途而轻别离,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抛家弃子,长期离家在外。于是,

许多妇女就只能独守空房,单恋远方的丈夫。很多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大量的表现离愁别恨的诗歌,因此诗歌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孤独的妻子。在《新婚别》中,诗人化身为新娘,用新娘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

2.妇女地位不同。在西方,妻子通常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尽管丈夫掌握了经济大权,但是他们是平等的。在《告别辞·节哀》中多恩使用“奇喻”的手法表明了这种情形:“我们的灵魂即使是两个,那也牢固如圆规的两只脚;你的灵魂是那只固定的脚,没有一点动的迹象,另一只移动它才动。它虽然在中心坐定,但当另一只远离,它就倾斜身子侧耳倾听,当另一只返回,它就直立。对我,你就是这样,我就像另一只脚,倾斜着转弯;只有你坚定,我才能画得圆,才能终止在出发的起点。”他的爱人是固定在圆心的脚,而他却是那只永远都围绕着圆心转的另一只脚,这象征着诗人的生活是围绕着妻子的,妻子是他生活的中心。在国古代,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在家庭中妻子的地位较低。在《新婚别》中杜甫这样描写当时的妇女地位:“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短小植物,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也不可能生长得很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的妻子留恋丈夫,不忍离 去,发出一腔痛断肝肠的怨气——不幸嫁给出征的人,还不如刚生下来就被爹娘抛弃在大路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结发” 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在古代,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们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在封建社会里,女子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她怎能不感到伤心悲痛?两句诗刻画人物心理极为逼真,女子出嫁后男人就成了她们生活重心,一旦丈夫离家,妻子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就不用再施粉黛来取悦丈夫了;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她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当着丈夫的面,她把脸上的脂粉洗掉,表示丈夫走了以后,她再也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了。

3.修辞方法不同。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表现夫妻之爱,然而他们的比喻手法又各有不同。多恩使用了更加丰富的修辞方法: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巧妙思辩解释自然意象,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求不平凡的思想内涵,突出强调隐藏在自然物表面下的深妙哲思。这就是所谓的奇喻手法(conceit)。在《告别辞·节哀》中多恩用天文现象、工业产品技术及几何学工具做为喻体。首先,他把凡人的爱同地震比较,表明世俗恋人之间的分别就像地震一样会给人们带来恐惧和悲伤。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对人类却没有丝毫的伤害。然后他把精神爱侣之间的分别比作天体的震动,天体的震动虽然很大,却是无害的这说明爱情越深挚就表现得越沉静。他把圣者的那种灵与肉相接之爱比作被锤炼的金石,尽管人要分别了,但他们灵魂却不分离,而是像金子被压成薄片一样,延伸得更深更广。最后,多恩把夫妻比作圆规的两只脚,妻子是圆规的圆心脚,丈夫是圆规的圆周脚,这就表明了夫妻的一方是随着另一方而动的,二者的相切相接完成了一个完美人生的圆。多恩采用的

圆规意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奇异,本质上却是极为妥贴非常新颖。杜甫的在《新婚别》中用了“兔丝”、“蓬”和“麻”这些植物来比喻夫妻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分离。“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蓬”和“麻”的枝干短小脆弱,因此,依附在它们上面的兔丝的寿命也就不可能太长。嫁给了这样一个“征夫”真可够倒霉的,这样的婚姻是短暂的。“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用双飞的鸟比喻夫妻的团聚。杜甫只用植物、飞鸟等这些自然的产物来作为喻体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文化,在诗歌中他们大多使用那些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社会常见的事物作喻体。《告别辞·节哀》是一首典型的英国诗歌,它直率、深刻,充满了理性,却冗长,而杜甫的《新婚别》委婉、微妙且简捷。中国文化偏于人伦、实用的“天人合一” 的文化观念,又深受中庸之道的影响,形成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诗教传统;在西方人们推崇“张扬自我”,注重爱情,因此他们大胆公开地歌颂火一样的爱情。西方诗歌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是继承了古希腊的“摹仿说”,它突出表现是诗歌中对个人情感和对事物形象的细致描述,摹仿事物形象的细致描写,这体现了西方文

化根基上主客二分的两极性。

总之,一个民族的诗歌是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的,它的诗歌传统、艺术精神是这一民族的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通过以上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告别辞·节哀》和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新婚别》比较分析,中英诗歌质的区别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2.

[2]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公司。1999.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描写情人离别的诗句
爱人别离的诗(四)

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4、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描写情人离别的诗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7、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8、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描写情人离别的诗句

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0、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1、深知身在情长在,1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5、天长地久有时尽,不应有恨月常圆。

1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7、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18、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9、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0、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1、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2、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451371.html

    上一篇:伤悲诗句

    下一篇:给男友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