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 高考励志 |

【www.guakaob.com--高考励志】

篇一: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研究

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研究

Xxxxx xxx级 xxxxx

指导老师:xxxxx

摘要:本文基于旅游者购买行为通过对游客的基本属性、购买行为数据的收集,对旅灌游客的基本属性与购买行为特征的进行分析,了解了旅灌游客购买行为特征,对加速提高都江堰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经营提出现实依据。 关键词:购买行为;乡村旅游商品; 旅灌游客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Fengying

Instructor:Hujiaj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tourist purchase behavior of tourists through the basic attribute, purchase behavior data collection, were brigade irrigation tourists basic attributes and purchas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grasp the brigade with tourists buy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djustment, enlarge a farmer to increase employment, and can improve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to accelerating Dujiangyan 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put forward realistic basis.

Keywords: Rural tourism commodity; Buying behavior; Vistors of dujiangyan【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1 引言

目前,都江堰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还不够,高层次、高科技的农产品较少,开发和销售大多没有形成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旅游消费者的调查分析,设计、生产、销售与旅游者实际需求脱节,旅游消费者很难买到自己满意的乡村旅游商品,造成乡村旅游商品吸引力差、效益不高等问题。

因此,研究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商品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能对都江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前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市场的扩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复杂行、多样性等。再次,从旅游者购买行为进行产品开发与创新,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商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量。最后,有利于商家和农户提高商品的质量,特别是为获得更为丰富的的盈利提供策略选择,有益于为政府增强乡村旅游商品质量监管提供政策依据,有助于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乡村旅游商品市场,使游客放心的购买乡村旅游商品。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即根据需调查内容,事先设计好调查问题表,通过当面方式,请被调查的旅游者填写,最后将所调查的问卷答案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研究的方法。为研究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特征,笔者于2011年6月以问卷的方式对旅灌游客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占95%。调查内容包括旅灌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消费情况、购买地点、了解渠道、购买意向及偏好与影响购买因素等问题。 2 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2.1 旅灌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旅灌游客的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学历。

表1:游客基本属性构成情况

根据调查,女性游客占54.7%,男性游客占45.3%,女性比男性高出10个百分点,本次调查显示出女性更受乡村旅游商品的青睐。年龄分布:14岁以下占2.8%;15—24岁占23.6%;25—44岁占45.6%;45—64岁占24.9%;65岁以上1.1%,从

高查统计看呈正态分布,说明来都江堰的乡村旅游者多为25—44岁的中青年人,其次是45—64岁的中老年人,最少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游客的职业分布:政府工作人员占7%;企业管理人员占28%;专业技术人员占13.6%;服务人员、销售人员占32%;退休人员占9%;学生占8.4%;其他工人员占2%。学历构成:初中及以下占8%;中专及高中占65%;大专占21%;本科及以上占6%。收入构成:1000以下占6.5%;1000—2000占15.7%;2000—3000占38.2%;3000—5000占28.6%,5000以上占11%。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或者确切些说是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往往决定着他能否实现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收入水平是一个人产生旅游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2.2 旅灌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行为分析包括获取乡村旅游商品信息途径、总体消费水平、购买地点选择、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特性满意度、购买意向与偏好。

2.2.1 获取乡村旅游商品信息途径

根据调查发现,通过亲人介绍了解乡村旅游商品的游客最多,占了46%,这类游客最重视的就是商品品牌,亲人说哪个商品好,就会去购买;其次就是通过导游介绍,占了33%,他们相信导游,但注意的是不能向游客介绍实际质量低于游客期望质量的商品;媒体广告占12%;旅游书籍占6%;其他的占了3%。如图1所示:

图1:获取乡村旅游商品信息途径

2.2.2总体消费水平

从问卷分析得出:消费在“100—200元”“200—400”的游客比较多分别占41%、32.8%,其次消费在50—100元的游客占14.4%,50元以下比较少占1.8%;消费在400以上的占10%。如图2所示:【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图2:游客总体消费水平

2.2.3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偏好

从问卷分析:在都江堰众多乡村旅游商品中,最爱游客喜爱的是农副产品,占了48%;有23%的游客喜欢手工艺品;有16%喜欢中药材;有10%购买具有风情民族服装饰品;有3%购买其他的。如图3所示:

图3:游客对乡村旅游商品的购买偏好

篇二: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浅析大学生与乡村旅游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旅游 经济发展 开发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而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乡村旅游中,大学生占相当大

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并提出开发对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欣赏农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学习“三农”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可 度增强以及农村旅游自身发展加快,大学生已成为农村旅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偏爱乡村旅游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整体相比而言,乡村旅游较之于其他旅游方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较低、当地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或低价门票、往返距离短、无旅游中介费等原因,整体旅游消费支出较低,这非常适合大学生无收入或收入甚微的经济状况,此亦成为大学生进行旅游行为的最主要前提。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乡村地域广大辽阔,乡村文化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乡村旅游能让旅游者在观赏农业景观的同时能够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依存关系,并在采摘、捕捞、耕耘以及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中获得农业劳作的机会,从而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旅游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了解乡村真相、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旅游需要。 (三)心理因素。大学生生活、学习于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城区社会中,没有过多机会真实接触遥远的乡村,故而会产生对自然的呼唤,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参与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高校中某些学生团体或社会中某些非赢利性组织所组织的专门以大学生为客源的旅游团队,学生本身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更安定感。这是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行为决定的促成性因素。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非赢利组织“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在2007年“十一”期间,该会组织了四个团队赴四个旅游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乡村旅游。 二、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形式 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等旅游类型。其具体形式主要如下: (一)赴偏远乡村欣赏风光,同时兼顾在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包括观光、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等活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此种类型。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风景和民俗,而且参与了为村民采收白云豆、改造道路、为村民修建公厕等社会实践活动。

[!--empirenews.page--] (二)观光各种主题农园。其一为大学生前往观光购物型农园进行旅游活动。观光购物型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其二为参观农业公园。农业公园系指在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将特定农业区设计出有服务区、景观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的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让游客体会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

(三)参加探险野营。这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野营设施设备如帐篷、睡袋、求生工具等在郊外等具有一定冒险行为的过夜、探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野趣及神秘的同时进行身心的考验与锻炼。 (四)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筑、文物古迹,是重要的农村旅游资源集结地,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经常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亦能招来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五)参加专题民俗节庆游。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这种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的专题农事节庆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即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三、大学生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大学生们偏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消费能力层次底。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

平、当地旅游景点收费、往返距离、旅游中介费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旅游中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为例,整个过程支出含往返路费、五天伙食费、住宿费(为零)、景点入场费(为零)、保险费、后期光盘制作费、通讯手册制作费等全部费用才一百五十元。 (二)学生自我组织性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农村旅游都是学生群体的自发行为,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即是在没有任何学校部门过问的情况下由“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通过对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发放广告、进校设立现场咨询点宣传而促成的,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参与。[1][2]下一页 (三)有一定的主题。大学生旅游由于其组成人员来源的固定性和其成员本身的高素质性,决定了每次大学生出游都有一定的主题,即在游览观光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实践主题。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的主题是“在观光中观察,在体验中为农民朋友服务”。 (四)出游距离较短。农村旅游区域在分布上的广阔性以及农村旅游景点内容上的相似性,致使人们能在离自己生活区不远的地方进行农村旅游。尤其是大学生的经济支出能力较弱,更决定了其选择农村旅游时会选择一些比较近的旅游区域。 [!--empirenews.page--] (五)教育意义大。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参与农业劳作和农村建设,对

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在体验中放松。适宜进行农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原始的自然风貌村落形态,当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些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大学生游客返璞归真、放缓压力提供了优越条件。而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公园,又能让大学生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三农”重要性的同时感受科技时代耕作的惬意。 (二)在新奇中学习。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游客在新奇中参观这种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文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有重要作用。 (三)在交流中交友。大学生进行农村旅游一般结伴而行,很多时候还是在某个组织所组织下形成的旅游团队。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游客好动、积极、擅长交流等特点,旅途中容易与他人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从而实现在交流中交友的目的。 (四)在参与中成长。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旅游行为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大学生在乡村旅游中能够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并有机会参与适宜的农业劳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长用于支农项目,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发展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主题有待强化。大学生旅游往往比一般旅游具有更高的层次需要。因此,为使每次旅行更符合这一功能需求,其旅游过程中必须确立更加明确的主题,如交友、与当地文化交流、了解当地某一农业生产情况或某一建设情况等等。同时,这些主题必须具体体现在旅游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促进旅游产品组合的灵活度,尽量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乡村旅游活动与项目,突出游客和旅游企业、游客和原居民、游客和游客的互动,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实现活动主题与大学生的现实旅游需要相结合。 (二)活动中的组织分工、纪律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出团旅游往往是一个年龄相仿、文化层次相仿、阅历相仿的团队,加上其出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程自我参与和管理,这就要求活动中必须加强组织分工的全员参与性和分工的科学性,在纪律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如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的同学们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中,从出行前的宣传、联络、购买车票等,到活动中每个同学携带物品、每天值勤安排分工,从组织领导中的领队、生活委员、财务委员等职务分工到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活动组别,都有明确到位的分工。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纪律意识不高,

领队和相关委员没有监管到位,导致有个别同学没有履行自己的分工职责,出现了擅自离队、不清扫卫生等现象。因此,大学生农村旅游必须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工作分工与学生的实际意愿、能力相结合,分工与监管相结合。 [!--empirenews.page--] (三)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改造与建设的参与程度。由于知识面宽、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广泛、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等因素,大学生在农村旅游过程中,完全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改造和建设。如对传统的乡村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提出建议、对不良的乡村生活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安防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专业知识与学以致用的结合。 (四)有待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目前的大学生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由放任的阶段,学校没有过问,更没有监管,也没有得到相关旅游部门的指导,所以活动过程中具有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大学生农村旅游中,组织者应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在旅游项目、出行路线、组织分工、专业实践、安全保障甚至资金援助等方面建立咨询和获助平台,实现大学生农村旅游的自我组织与学校及相关旅游部门的官方参与相结合。

篇三: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2015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1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1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15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篇四: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201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学习领会这些精彩表述,令人振奋,记忆深刻!城镇和乡村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两翼,新型城镇化肯定是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央会议的精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托旅游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共识、政策基础、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如何在小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旗帜下,加快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我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股强劲的东风,“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我们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研究,我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愁”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可以探索:

一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二是让“乡村意境”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

三是使“见山、见水”成为生态保育的基本要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四是使“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让“美丽乡愁”印记品牌塑造的标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作者简介: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副主席、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主任

篇五: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2015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海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合考察组2015年9月29日)

一、基本情况

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2015年9月12日至19日,省农业厅组织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19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培训。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台北农产品运销公司(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一教育休闲农园、阿里山有机茶叶农场、台南走马濑休闲农场、台南莲花生物科技公司、台南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等,听取了台湾企业负责人介绍,并进行意见交换;拜会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段兆麟博士,参加了段兆麟博士关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的培训。活动期间,还与台湾农会、休闲农业协会有关人员、高雄市议会议员等相关人士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休闲农业等级评定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产品产销体系、台湾农会的作用与地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等。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短短20年时间,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加观光加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其中台南走马濑、台一等规模比较大的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台湾休闲农业是由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坚实的第一产业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上,农业生产需要拓展和发展之际,由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自然转向而成,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台南走马濑农场,经过被台南农会称之为走过“五级农业之综效经营”才达到如今的规模的,即一级农业:牧草苗圃;二级农业:牧草加工品;三级农业:农业休闲及农场游憩;四级农业:农业体验为主题和农业科教;五级农业:创意性产业及文化展演。依据2015年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进行全面性调查统计的结果,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为1244家,平均每个乡镇市区约有3.8家,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的主题代表。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观光局出台了检查评证许可,对休闲农业开创开办实行验证许可制度。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土地大多都是私有化,农场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休闲农场,经营项目经过台湾农委会的严格审批后,休闲农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允许占项目建设总面积:一般来说一些小规模的采摘、休闲型的占5%左右,综合休闲类型的占10%左右,农委会认定的大型示范企业占20%左右。2001年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鼓励和支持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同时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游客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优惠,拉动民众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还规定把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15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不论你是10人的游览团,20人的游览团,还是30人的游览团,景点导游总是十分负责任的尽情解说。矫健的身板,热情的笑脸,丰富的知识,清晰的吐字,纯正的台音,流利的话语,娴熟的解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导游是农会要求企业选派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培训,取得导游证书才能上岗的。台湾休闲农业景点经久不衰,除了严格精致的管理之外,还与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本领过硬的景点导游是分不开的。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1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发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刚起步的海南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学习借鉴。建议:一是同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双边交流。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来琼指导和交流,同时派遣我方不同层次的团体、人员赴台考察学习,研究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策划建立若干个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项目,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台资企业投资创业,以点带面推动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建议每年的“冬交会”邀请台湾相关休闲企业参展,让海南人民感受和认识台湾休闲农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四是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台商在海南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权益,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琼投资台商提供更多方便,从而加速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联合考察组:邢诒铁、张洪波、张洪溢、文彤明(执笔:文彤明)

2015年9月29日

篇六: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2016关于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区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游客偏爱乡村旅游】

为了加快**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区“农家乐”自2001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503357.html

    上一篇:wsbm.qdedu.gov.cn

    下一篇:http://jx.jluz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