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施主反思

| 高考励志 |

【www.guakaob.com--高考励志】

篇一:真正的施主反思
2015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反思一: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1.教师要学会把“球”再踢给学生

当孩子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另类”,或是超出了你的预设范围令你很难回答时,不妨把提出的问题像“球”一样,再踢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这样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的。试想,当初如果我不假思索地把教材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还会出现孩子争辩时的激动吗,还会有师生的心灵对白吗?不会!把问题还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孩子们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火花,也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无痕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是“无痕教育”的真谛。在这节课,当孩子说老人傻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也没有立即给予纠正,而是让其他孩子谈观点。即便是这样,我也没有搬出“法官”的姿态,判断对错,而是采用了体验式学习,让孩子当卖鸡蛋的老人,老师扮演“买鸡蛋的老师”,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深入,逐步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解除“买鸡蛋老师”的疑问,更是在拷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不同意加价,为什么在生活贫穷的窘况下还要降价卖鸡蛋,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质疑、思索、凝练、表达,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灵魂深处的独自。孩子们明白了自己的心,更走进了老人的心。当这一切都水到渠成后,我反过来再来问刚才那位同学:你觉得老人还傻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此时的孩子经过了心灵的洗礼,他对老人的感悟必将是真挚而深刻的。

从“傻”到“伟大”这一价值观的转变,老师没有一点说教,更没有所谓的“善意引导",而是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情感体验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把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无痕教育。

3.体验式学习【真正的施主反思】

现在的语文课我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因为我觉得它最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零距离的和文本、和人物、和编者进行对话。在这节课,我正是让学生转换角色、扮演老人,设身处地地想老人之想,才有了后面学生的精彩发言。这样的体验是独到的,是成功的,它既突破了课文难点,又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体验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

4.导入环节不容忽视

在开始部分,我出示了4幅图,每次看这几幅图我的心总是酸酸的,眼眶潮湿,我想作为第一次看的学生感受会比我更强烈。因为现实中的自己和图片中的他们反差太大了,再加上老师深情地描述,会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去体会。

反思二: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真正的施主》这篇课文,围绕“施主”写了一个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文章既表现了“我”扶贫济困的爱心,更赞扬了这位普通的山区老人的博爱之心。这篇课文中理解为什么老人家是真正的施主,理解“我”心中也有对老人家关爱,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我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有几处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课中质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我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开课时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方法更适合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课文内容,这种质疑一部分是学生确实想了解的,另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备这节课时,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在接触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真问题”。而此时,如果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疑问,他们也许就不再问了。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用功”。今天的课堂实践中,在学生找到了老人家面对不同的出价,一反“商人”的做法后,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问的有了深度,而且后面的学习又紧紧扣住问题进行,这正是从前没有过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体验过程。【真正的施主反思】

二、抓住文中的扩点,三次文本对话,体验人物内心。现在的语言课堂经常出现文本对话、口语交际的环节,这确实是学生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办法。今天课上,我分别在“双方僵持了很久”、“老人家和小贩的对话”、“结尾处,我走向老人家说”三处,设计了不同的对话环节。其中完成的最好的是“老人家和小贩的对话”,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交际,说得比较好。我反思这一环节完成得比其他环节好的原因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练习,始终没有脱离文本,读文本,理解后说文本,演文本,再读文本,达到了文本对话为学习理解服务的目的。

三、在文本对话中,完成用词造句的任务。“坚决”一词是本课要求练习造句的词语。以往完成这样的练习时,很容易和学习内容相脱离。在备课时,我发现这个词如果在一定的情景下,用起来不难。所以,我在理解“双方僵持了很久”这部分时,给出了一个句式:“老人家坚决_____,我坚决_____。我们僵持了很久。”这样一来,在进行文本对话的同时,进行了造句的练习。

以上是我在执教过程中,认为完成的比较好的环节,但是有一些地方,是我在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执教过程中不太顺利的地方。如:结尾处,“我”听了老人家的话后,出示了一个句子“我一直以为我在悄悄地帮助老人家,直到现在我才知道_____。原来,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出示这个练习,我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感受“我”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我太急于让学生表达,没有引导和帮助,因此学生说的千##第1篇律,几乎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了。我想我在今后的备课、执教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反思三: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又耐人寻味的文章。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了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的一段亲身经历。写的是“我”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经常到村旁买鸡蛋,卖鸡蛋的是孤寡贫穷的老太太,为了扶贫,“我”单方面两次提高买价。有一次,当收购鸡蛋的小贩要出更高的价时,老人执意不肯,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留下鸡蛋卖给“我”。“我”听到后,才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这位老人。

备课时,我根据课文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买卖两条人物线索展开。

(1)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从哪句话知道的?追问:“我”是不是施主呢?(2)围绕这句话质疑,提出探索的问题。“我”为老人做了什么事,我们要说他是施主呢?(3)自读文章解疑。找出“我”为扶贫济困两次提价买鸡蛋,让学生肯定“我”是施主。作者刚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后来作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引出结尾的重点句。(4)再次质疑,老人为“我”做了什么事,“我”认为老人才是真正的施主?让学生找出老人和小贩的对话。体会老人为了山村教育不卖高价鸡蛋的行为,悟出老人对山村教育的关爱。(5)展开讨论:“我”和老人都是施主,为什么老人才是真正的施主?体会老人对“我”的爱已远远超过了“我”对老人的爱。回归主题,升华感情。(4)展开想象,续编结尾。

课堂上,我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引导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疑。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了解文本,读懂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词语“暗中”,我问学生,什么是暗中?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情呀,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呢?而要“暗中”呢?通过分析,学生自然就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朗读。在教学活动中,我还注重渗透德育。学完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几秒钟过去了依然没有学生举手,我随即补充道:张老师今天讲完这节课收获可大了,最近我们的云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那我们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话音刚落,一同学举手发言:老师,学完这节课后,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也要做一名施主,处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我们已超越了文本。学生能放开进行情感探索,回归到我们的主题上。

反思课堂应变能力:【真正的施主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中,我还是极力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中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摆脱老一套教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被牵着鼻子走。课堂生成是瞬息万变、不易把握的,不经意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也许更有价值,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机会,处理掉学生学习中的隐患。 因此,我觉得课堂的应变能力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生或对或错的说法,教师应该伸缩自如,有张有弛,能够迅速应变掌握全局。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情绪高涨,重难点理解较好,朗读很好。但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还需积极摸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课。

反思四:真正的施主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前不久,我在教学小语课改实验教材第六册19课《真正的施主》一文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与理解。

《真正的施主》是一篇感人又耐人寻味的文章。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了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的一段亲身经历。“我”在边远山村教书时,经常到村旁买鸡蛋。卖鸡蛋的是一个孤寡贫穷的老太太,为了扶贫,“我”单方面两次提高买价。有一次,当收购鸡蛋的小贩要出更高的价时,老人执意不肯,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留下鸡蛋卖给“我”。“我”听到后,才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这位老人。文章既表现了“我”扶贫济困的爱心,更赞扬了老人关心教师、关心教育的朴实爱心。备课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紧紧地抓住了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1)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从哪句话知道的?(2)围绕这句话质疑,提出探索的问题。“我” 怎么当施主?为什么要当施主?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老人为什么要当施主?(3)自读文章解疑。找出“我”为扶贫济困两次提价买鸡蛋,老人为了山村教育不卖高价鸡蛋的行为。悟出老人对山村教育的关爱。(4)展开想象,续编结尾。课堂上,我按照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了最后的重点句。引导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时,我强烈地感觉到:我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过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高估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孩子们刚刚三年级,年龄还小,知识底子还薄,带着疑问满篇文章的跳跃切入,老师不注意方法的引导,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杠子”的感觉。到最后续写结尾时,学生能够展示出来的也不是很理想,没有真切感悟到老人对山村孩子、山村教育的关心。从写话中,我检测到孩子们对文章没有真正读明白,没有经历真正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看来,我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考虑到课文的特点是不行的。

静下心来反思后,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从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并在新的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1)围绕课题质疑,激起探究愿望。(2)初读课文,解决自己能够读懂的内容。(读懂课文主要人物,了解事情梗概。)(3)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引导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解疑。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没有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仍然是放手让学生来自主探究。改变的是,我注重了教给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内容的方法。例如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读到“我”单方面提价买鸡蛋时,我故作疑问:平时我们怎么买东西?“我”为什么要给老人提价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老人对于“我”的提价,有什么表现?她为什么要这样呢?学生自然就联系下文内容进行理解,自主地感悟到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方法。精读第四自然段,当学生读明白老人一直关心的是我,是山区的孩子,是山区的教育时,引导他们结合第二自然段老人的家境、身体和经济状况来感悟,就是这样一个家境贫穷,没儿没女的老人,为了山村的孩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至此,老人家为什么是“真正的施主”这个疑问也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最后为文章续编结尾也就轻松顺利了。

摘录几位学生续编的结尾:(1)我走到老人身边,激动地说:“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让我给您当干儿子吧?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老人感动得哭了。从此以后,我经常带着学生到老人家做客,为老人打扫院子。老人再也不孤单了,院子里常常传出快乐的笑声。(2)“老人家,我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您啊!您虽然老了,但您的心永远比镜子还明亮,是您关心着我,关心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一定会长期在山村里待下去的。请您放心吧。”(3)我的眼眶中噙满泪水,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老婆婆,您把鸡蛋卖给小贩吧,您的身体也急需营养,您多挣些钱,买点其他的补品吧。我不吃鸡蛋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会在这个山村学校长期待下去的。”小贩被真情打动了,说:“还是把鸡蛋留给老师吧。”说完就离开了。从此,我和老人的关系更加密切,我把老人当成了我的母亲一样。从学生的写话中,我们感觉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很显著。调整后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已知为教学的起点,教师充分发挥帮助者,引导者的作用,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感觉自己真正上了一节 “平实、扎实、朴实、真实”的语文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lizhiwendang/50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