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证明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证明二

例1.如图,在△ABC中,∠C=90°,AC=14,BD平分∠ABC,交AC于D,

AD∶DC=5∶2,则点D到AB的距离为( )

A.10 B.4 C.7 D.6 例2.如图,△ABC中,AB=AC=BD,AD=DC,则∠BAC的度数为( )

A.120° B.108° C.100° D.135° 例3.如图,△ABC中,∠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O作DE∥BC,若BD+CE=5,则DE等于( )

A.7 B.6

D B 第1题

第2题

A C.5 D.4 C 第3题

例4.如图,在△ABC中,AC=BC,∠C=90°,AD

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若CD=5,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例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将矩形ABCD沿CE折叠后,使点D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的点F处。

(1)求EF的长;(2)求梯形ABCE的面积。

例6.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胶

AC于点E,

CE的垂直平分线正好经过点B,与A相交于点F,求∠A的度数。

例7. .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

求证:AD垂直平分EF。

例8.. 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B交于点F。

图1 图

2

(1)求证:AN=BM;

(2)求证:△CEF为等边三角形;

(3)将△ACM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其他条件不变,在图2中补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判断第(1)、(2)两小题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要求证明)

经典练习

1. 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是( )

2. 具有下列条件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能判断它们全等的是( )

A. 顶角、一腰对应相等 B. 底边、一腰对应相等

C. 两腰对应相等 D. 一底角、底边对应相等

3. △ABC中,∠A:∠B:∠C=1:2:3,CD⊥AB于点D,若BC=a,则AD等于( )

1A.a 2B.a23C.a2D.3a

4. 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若a=b,则|a|=|b|

C. 末位是零的整数能被5整除 D.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 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二)
2014-2015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证明

201-2015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证明》试卷A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 )的交点.

A. 三个内角平分线 B. 三边垂直平分线 C. 三条中线 D. 三条高

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6cm、8cm、10cm,则△ABC的面积 是( )

A.24cm2 B.30cm2 C.40cm2 D.48cm2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2㎝,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A.7㎝ B.9㎝ C.12㎝或者9㎝ D.12㎝ 4.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 A.必定全等 B.必定不全等 C.不一定全等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40°,则它的底角是( ) A.40° B.50° C.60° D.70° 6. 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C=DF,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的条件是( )A.∠A=∠D B.∠ACB=∠F C.∠B=∠DEF D.∠ACB=∠D

7.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 则∠A的度数为( )

A.30° B.36° C.45° D.70°

8.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

①AC=AF;②∠FAB=∠EAB;③EF=BC;④∠EAB=∠F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B A

C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13题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9.“等边对等角”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ABC中,∠A = 900

,角平分线BE、CF交于点O,则∠1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有一个角是80°,那么顶角是 度.

1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0

,腰长为6,则其底边上的高是 。13.如图,△ABC中,∠C=90°,∠A=30° ,BD平分∠ABC交AC于D,若CD=2cm,则AC= . 14.Rt⊿ABC中,∠C=90º,∠B=30º,则AC与AB两边的关系是 , 15.在△ABC中,边AB、BC、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P,则PA、PB、PC的大小关系是 . 16.在△ABC中,∠A=40°,AB=AC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D,则∠DBC的度数为 .三.基础题(每题6分,共36分)

17.如图,在△ABD和△ACD中,已知AB=AC,∠B=∠C,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

18.如图,∠A=∠D=90°,AC=BD.求证:OB=OC;

19.如下图,CD⊥AD,CB⊥AB,AB=AD,求证:CD=CB.

20.如图,DC⊥CA,EA⊥CA, CD=AB,CB=AE.求证:△BCD≌△EAB.

E

C B A

21.如图,CE⊥AB,BF⊥AC,CE与BF相交于D,且BD=CD. 求证:D在∠BAC的平分线上.

22.如图,ABC中,ABAC,A50,DE是腰AB的垂直平分线,求DBC的度数。

四、提高题(每题8分,共16分) 23.作图题:在下图△ABC所在平面中,

(1)作距△ABC三边距离相等的点P; (2)作距△ABC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Q.

24. 如图,△ABC中,∠B=90°,AB=B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1,求DC的长.

A【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

D

五.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25.如图,已知: 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 证明:在△AEB和△AEC中,



EBECABEACE 

AEAE∴△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根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推理过程;

26.如图,在△ABD和△ACE中,有四个等式:①AB=AC ②AD=AE ③∠1=∠2 ④BD=CE. 以其中..三个条件为已知,填入已知栏中,一个为结论,填入下面求证栏中,使之组成一个真命题,并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 . 求证: . 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测试题(北师大版)

北师大最新版本.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中学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孔庆国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检测题A 北师大最新版本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关 注 成 长 每 一 天。 第 2 页

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是

,且∠O=65°,∠C=20°,则∠OAD=

13、 如图1-Z-10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 . 1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的顶角是

15、如图1-Z-10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连接EF交AD 于点G , 则AD与EF的位置关系是 .

图1-Z-10 图1-Z-9

D

三、解答题(共40分)

图1-Z-11

16、(12分)如图,在△ABC中,AD是中线,AE是角平分线,CF⊥AE于点F,AB=5,AC=2, 则DF的长为

关 注 成 长 每 一 天。 第 3 页

17、(12分)已知: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后.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的位置上.若∠1=60°,AE=1.

(1) 求∠2、∠3的度数;

(2) 求长方形纸片ABCD的面积S. 18、(16分)如右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D、F分别是BC、AB上的点,且CD=BF,以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

(1) 求证:△ACD≌△CBF;

(2) 点D在线段BC的何处时,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且∠DEF=30°? 证明你的结论. A E

C

关 注 成 长 每 一 天。 第 4 页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第小题4分,共24分)

10、30,12,60,等边; 1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95°; 13、47; 14、20°或80°;

15、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垂直平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解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角平分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R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R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HL),∴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角平分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垂直平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三、解答题(共40分)

16、 解析:如图,延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交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角平分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以得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中位线,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 17、(1)∠2=∠3=60° (2)S=3

18、(1) 在△ACD和△CBF中,AC=CB,∠ACD=∠CBF(已知△ABC等边三角形),CD=BF(已知), 所以△ACD≌△CBF(SAS)

(2) D在BC的中点处时,符合条件。 理由如下:

关 注 成 长 每 一 天。 第 5 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

1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1所示,在△ABC中,∵AB=AC,∴∠B=∠C.

定理的证明:

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已知), ∵BDCD(中点定义),∴△ABD≌△ACD(SSS).

ADAD(公共边),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

拓展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b<a. 2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B-∠C=180°-2∠B=180°-2∠C.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3所示,

①在△ABC中,∵AB=AC,∠1=∠2,∴AD⊥BC.BD=DC;

②在△ABC中,∵AB=AC,AD⊥BC,∴∠1=∠2,BD=DC;

③在△ABC中,∵AB=AC,BD=DC,∴∠1=∠2,AD⊥BC.

(2)推论1的证明.

①在△ABC中,∵AB=AC,∠1=∠2,AD=AD,

∴△ABD≌△ACD(SAS).

∴BD=DC,∠ADB=∠ADC=90°.∴AD⊥BC.

②在△ABC中,∵AD⊥BC,∴∠ADB=∠ADC=90°.

∵AB=AC,∴∠B=∠C.又AD=AD,∴Rt△ADB≌Rt△ADC(AAS).

∴∠1=∠2,BD=CD.

③在△ABC中,∵AB=AC,AD=AD,BD=CD,

∴△ABD≌△ACD(SSS)

∴∠1=∠2,∠ADB=∠ADC=90°,∴AD⊥BC.

(3)推论1的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

.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4所示,

在△ABC中,∵AB=BC=AC,∴∠A=∠B=∠C=60°.

(2)推论2的证明:

∵AB=AC,∴∠B=∠C.

∵AB=BC,∴∠A=∠C.

∴∠A=∠B=∠C.

又∵∠A+∠B+∠C=180°,即3∠A=180°,

∴∠A=∠B=∠C=60°.

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6所示,在△ABC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

∵∠B=∠C,∴AB=AC

判定定理的证明:如图1-6所示.

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B=∠C,AD=AD,∴△ABD≌△ACD(AAS),

∴AB=AC.

√判定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拓展 如图1-6所示,在△ABC中,

(1)如果AD⊥BC,∠1=∠2,那么AB=AC;

(2)如果AD⊥BC,BD=DC,那么AB=AC;

(3)如果∠1-∠2,BD=DC,那么AB=AC.

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

(1)推论1的内容: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AC,∠A=60°(或∠B=60°或∠C=60°),∴AB=AC=BC.

(3)推论1的证明:

在△ABC中,∵AB=AC,∴∠B=∠C.

1800A又∵∠A=60°,∴∠B=∠C==60° 2

∴AB=AC=BC.

(或∵∠B=60°,∴∠A=180°-2∠B=60°.∴AB=AC=BC.或∵∠C=60°,∴∠A=180°-2∠C=60°.∴AB=AC=BC.)

√推论2.

(1)推论2的内容: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C,∴AB=AC=BC.

(3)推论2的证明:

在△ABC中,∵∠A=∠B,∴BC=AC(等角对等边).

又∵∠B=∠C,∴AB=AC(等角对等边).∴AB=AC=BC.

(4)推论1和推论2的作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

(2)根据推论1,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

(3)根据推论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

√推论3.

(1)推论3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9所示,在Rt△ABC中,∵∠C=90°,∠A=30°,∴BC=

(3)推论3的作用: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

知识点5 反证法 1AB. 2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从假设出发,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拓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1)假设命题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

(3)否定假设,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

规律方法小结

1.转化思想: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都是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转化为全等得以证明的.

2.类比思想:采用类比思想,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照着学习.

3.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注意推理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能忽略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探究交流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吗?

解析 有,作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AD,如图1-2所示.

ABAC(已知),∵12(角平分线定义),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课堂检测

1、如图1-10所示,在△ABC中,AB=AC,AD=

22AC,AE=AB.求证BD=CE. 33

2、如图1-12所示,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3、如图1-13所示,已知∠CAE是△ABC的一个外角,∠1=∠2,AD∥BC,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A等于30°,求其余两角.

同学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也在课堂上,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边BC上,如图1-17(1)所示,此时h3=0,可得结论:h1+h2+h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点P在△ABC内,如图1-17(2)所示.点P在△ABC外,如图1-17(3)所示,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证明题目(五)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证明(二)》知识点及习题

1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1所示,在△ABC中,∵AB=AC,∴∠B=∠C.

定理的证明:

取BC的中点D,连接AD.

ABAC(已知), ∵BDCD(中点定义),∴△ABD≌△ACD(SSS).

ADAD(公共边),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

拓展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b<a. 2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B-∠C=180°-2∠B=180°-2∠C.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3所示,

①在△ABC中,∵AB=AC,∠1=∠2,∴AD⊥BC.BD=DC;

②在△ABC中,∵AB=AC,AD⊥BC,∴∠1=∠2,BD=DC;

③在△ABC中,∵AB=AC,BD=DC,∴∠1=∠2,AD⊥BC.

(2)推论1的证明.

①在△ABC中,∵AB=AC,∠1=∠2,AD=AD,

∴△ABD≌△ACD(SAS).

∴BD=DC,∠ADB=∠ADC=90°.∴AD⊥BC.

②在△ABC中,∵AD⊥BC,∴∠ADB=∠ADC=90°.

∵AB=AC,∴∠B=∠C.又AD=AD,∴Rt△ADB≌Rt△ADC(AAS).

∴∠1=∠2,BD=CD.

③在△ABC中,∵AB=AC,AD=AD,BD=CD,

∴△ABD≌△ACD(SSS)

∴∠1=∠2,∠ADB=∠ADC=90°,∴AD⊥BC.

(3)推论1的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

.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4所示,

在△ABC中,∵AB=BC=AC,∴∠A=∠B=∠C=60°.

(2)推论2的证明:

∵AB=AC,∴∠B=∠C.

∵AB=BC,∴∠A=∠C.

∴∠A=∠B=∠C.

又∵∠A+∠B+∠C=180°,即3∠A=180°,

∴∠A=∠B=∠C=60°.

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6所示,在△ABC中,

∵∠B=∠C,∴AB=AC

判定定理的证明:如图1-6所示.

过A作AD⊥BC于D,则∠ADB=∠ADC=90°.

∵∠B=∠C,AD=AD,∴△ABD≌△ACD(AAS),

∴AB=AC.

√判定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拓展 如图1-6所示,在△ABC中,

(1)如果AD⊥BC,∠1=∠2,那么AB=AC;

(2)如果AD⊥BC,BD=DC,那么AB=AC;

(3)如果∠1-∠2,BD=DC,那么AB=AC.

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

(1)推论1的内容: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AC,∠A=60°(或∠B=60°或∠C=60°),∴AB=AC=BC.

(3)推论1的证明:

在△ABC中,∵AB=AC,∴∠B=∠C.

1800A又∵∠A=60°,∴∠B=∠C==60° 2

∴AB=AC=BC.

(或∵∠B=60°,∴∠A=180°-2∠B=60°.∴AB=AC=BC.或∵∠C=60°,∴∠A=180°-2∠C=60°.∴AB=AC=BC.)

√推论2.

(1)推论2的内容: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中,∵∠A=∠B=∠C,∴AB=AC=BC.

(3)推论2的证明:

在△ABC中,∵∠A=∠B,∴BC=AC(等角对等边).

又∵∠B=∠C,∴AB=AC(等角对等边).∴AB=AC=BC.

(4)推论1和推论2的作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

(2)根据推论1,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

(3)根据推论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

√推论3.

(1)推论3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9所示,在Rt△ABC中,∵∠C=90°,∠A=30°,∴BC=

(3)推论3的作用: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

知识点5 反证法 1AB. 2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从假设出发,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拓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1)假设命题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

(3)否定假设,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

规律方法小结

1.转化思想: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都是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转化为全等得以证明的.

2.类比思想:采用类比思想,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照着学习.

3.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注意推理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能忽略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探究交流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吗?

解析 有,作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AD,如图1-2所示.

ABAC(已知),∵12(角平分线定义),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课堂检测

1、如图1-10所示,在△ABC中,AB=AC,AD=

22AC,AE=AB.求证BD=CE. 33

2、如图1-12所示,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3、如图1-13所示,已知∠CAE是△ABC的一个外角,∠1=∠2,AD∥BC,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A等于30°,求其余两角.

同学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也在课堂上,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边BC上,如图1-17(1)所示,此时h3=0,可得结论:h1+h2+h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点P在△ABC内,如图1-17(2)所示.点P在△ABC外,如图1-17(3)所示,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