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一
《古诗》

21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韩国峰

教学目标:

1. 会认两个生字“亦”“妆”。

2. 会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3.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运用查阅资料、查阅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和插图等方式,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对诗句表达情感的体会,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在这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忆,在二年级,我们还学过苏轼的哪首诗呢?

(PPT出示《赠刘景文》)

同学们,这首《赠刘景文》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写下的诗篇。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还写下了很多诗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理解诗题 都说诗题就像整首诗的眼睛。要想读懂诗句,先要从诗题看起。快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会读吗?

(根据学生发言,强调停顿位置)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

什么是“饮湖上”?

你能用“饮”这个字组成哪些词呢?(饮酒)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人都喜欢一边饮酒一边作诗,所以才有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那作者又是在哪里饮酒呢?(在西湖上)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有的时候,把古诗中的词语调换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吧!

三、 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通过第9课《古诗两首》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呢?

(结合生字表、字典,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工具书或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一)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古诗,订正“亦”“妆”“潋滟”“空蒙”“相宜”等字词的读音。

(我发现你特别注意了生字的读音,读得又准确、又清楚)

(二) 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含义

课下注释对于我们学习古诗可有帮助了!通过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含义呢? (“潋滟”“空蒙”“奇”“西子”)

(三) 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含义。

四、 感悟诗境,理解“晴方好”“雨亦奇”

(一) 引入资料,引发兴趣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诗句中,提到了一位中国古代的美女——西施。书中注释的这一句话可不足以概括西施的美丽。再让我们详细地了解她吧!

(PPT出示西施图片,教师补充资料)

这样美貌的西施,与西湖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答案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因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美。)

(二) 整体感知西湖“淡妆”的朦胧美与“浓抹”的明艳美

在整首诗中,哪几句描写了西湖的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样的美景究竟是怎样的呢?快来看。(PPT出示图片)

快来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苏轼,在西湖上与朋友共同饮酒,欣赏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PPT出示:

当________的阳光照射到湖面上,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的阳光照射到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板书:想象】

看到这明艳的景象,诗人心情豁然开朗,所以他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

【板书:晴方好】

在细雨中,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了。(PPT出示图片)

诗人泛舟湖上,透过朦胧的雨雾向四周望去,远处的群山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消失不见,这是什么感觉呢?

(PPT出示:

远处的群山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消失不见,我感到________)

是啊,雨中的西湖是这样变幻莫测,这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板书:雨亦奇】

再次感受前两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为什么诗人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你明白了吗?

(无论在怎样的装扮之下,西施都那样美;无论在什么样的天气中,西湖也都十分美丽)

五、 收束全诗

美女西施淡妆清雅,浓抹艳丽,让人久久难忘。就如同这美丽的西湖,晴天里光彩明艳,雨天里朦胧淡雅。

其实,西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致也是不相同的。春天有“几处早莺争暖树”,夏天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里“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白雪落满枝头,则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无论哪种景致,都带给游人美的享受。难怪诗人要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是多么巧妙的比喻啊!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把西湖称

为“西子湖”。在西湖边,苏轼并不是一个游客,而是这里的父母官。他在杭州做官时,帮助百姓疏导西湖,引水灌溉农田,修建堤坝抵抗洪水,对西湖的治理做出了很大贡献。(PPT出示苏堤图片)

同样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也曾留下精彩的诗篇。(PPT出示诗句)

六、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搜集与西湖有关的古诗,继续领略西湖的美

七、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雨亦奇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二
《古诗》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

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例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例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16.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8.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

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

高洁

21.牡丹

富贵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

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例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3.鹧鸪

⊙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例5: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例6: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5.乌鸦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三
《古诗》

1

2

3

4

下面附上米格纸样式,给学生发的还会再调整版面。

5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四
《古诗》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五
《试卷》

恩施高中2015年秋季2015级高一上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承忠 审题人:杜万伦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 .《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卫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也。祖悦,魏司农卿,父檦,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玄少有器识。高祖作相,检校熊州事。和州蛮反,玄以行军总管击平之。及高祖受禅,迁淮州总管,进封同轨郡公,坐事免。

仁寿初,山獠作乱,出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玄既到官,时獠攻围大牢镇,玄单骑造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勿惊惧也。”诸贼莫敢动。于是晓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高祖大悦,赐缣二十匹,除遂州总管,仍令剑南安抚。炀帝即位,复征为卫尉卿。夷、獠攀恋数百里不绝。玄晓之曰:“天子诏征,不可久住。”因与之诀,夷、獠各挥涕而去。

岁馀,迁工部尚书。其后拜魏郡太守,尚书如故。帝谓玄日:“魏郡名都,冲要之所,民多奸猾,是以烦公。此郡去都,道里非远,宜数往来,询谋朝政。"赐物五百段而遣之。未几,拜右候卫大将军,检校左候卫事。

会杨玄感围逼东都,玄率步骑七万援之。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夷其茔域,示士卒以必死。既出潼关,议者恐崤、函有伏兵,请于陕县沿流东下,直趣河阳,以攻其背。玄曰:“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于是鼓行而进。既度函谷,卒如所量。于是遣武贲郎

将张峻为疑军于南道,玄以大兵直趣城北,玄感逆拒之,玄且战且行,屯军金谷。于军中扫地而祭高祖,词气抑扬,三军莫不涕咽。时众寡不敌,与贼频战不利,死伤大半。玄感尽锐来攻,玄苦战,贼稍却,进屯北芒。会宇文述、来护兒等援兵至,玄感惧而西遁。玄遣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前锋追之,及于阌乡,与宇文述等合击破之。

十一年,诏玄安抚关中。时盗贼蜂起,百姓饥馑,玄竟不能救恤,而官方坏乱,货贿公行。玄自以年老,上表乞骸骨。义宁中卒,时年七十七。

(选自《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进封同轨郡公,坐事免 坐:因„„犯罪 .

B. 焚其骸骨,夷其茔域 夷:铲平 .

C. 既度函谷,卒如所量 量:估量 .

D. 玄感逆拒之 逆:逆料,想到将来 .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卫玄“有器识”的一组是( )(3分)

①玄以行军总管击平之 ②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

③炀帝即位,复征为卫尉卿 ④以吾度之,此计非竖子所及

⑤于是遣武贲郎将张峻为疑军于南道 ⑥与宇文述等合击破之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玄年少时就很有才干和见识。高祖作相时,他担任检校熊州事,高祖登基称帝后,升迁他做淮州总管,又进封同轨郡公。

B.卫玄出任资州刺史时,叛乱的獠人围攻大牢镇,卫玄独身一骑到山獠的营地,以刺史的身份奉天子的诏令去安抚开导他们。

C.因为众寡悬殊,卫玄跟杨玄感多次交战都不利,死伤大半,于是就在军中清扫地面,祭奠逝者,三军没有谁不伤心流泪的。

D.关中盗贼蜂起,百姓饥馑之时,朝廷让卫玄去安抚,而当时官方败坏混乱,贿赂公然进行,卫玄终究没有能救恤。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魏郡名都,冲要之所,民多奸猾,是以烦公。

译文:

(2)玄感尽锐来攻,玄苦战,贼稍却,进屯北芒。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赢家

杨国峰

天空飘着雪,寒风霍霍地刮,天很冷。我专程爬上老鸹坡去做家访。

我要去的目的地是学生石头家。石头家住在老鸹坡,离学校15华里远,平时寄宿在学校。每到双休日,不管是天晴还是落雨,石头都要回家,回家了却又不按时返校。

老鸹坡四壁苍翠,一涯竹林。经村民指点,我在村子的南端山坡脚找到了石头的家。一栋破烂不堪的木屋里有一位五十开外的妇人在喂鸡,妇人见我到来,先是傻傻地发呆,后来就有点激动,嘴里唔唔哇哇说着什么。折腾了半天,才知那妇人竟是个哑巴。我心一沉,这就是石头那位身体不健全的母亲吗?

妇人总算明白了我的来意,就用手指了指对面的竹林,示意石头进竹林去了。

我终于发现了石头正在撅着屁股挖冬笋,看到我,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就停止了挖笋。

我火了,大声问他为什么不按时返校读书,却有闲心拱进竹林里挖冬笋?

一连串的诘问,把石头逼急了,他涨红着脸,嘴唇一阵痉挛,还是像往常一样哑着嘴不说话。我与石头僵持了一阵,石头一直回避我的诘问。末了,他终于说话了,说在这大雪天来老鸹坡走一趟不容易,还是到他家吃了饭再说。我生气地说你不说清楚我不吃饭,就陪着你挖笋,你挖多久我就陪多久。我索性蹲在地上,作出打持久战的姿态。我摸出一根烟点上,一摸兜却发现忘了带打火机。石头说他去家里给我找火,说着就想走。站住!你想借机开溜吗,你今天就是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撵上你!我把香烟折断,捏在手心碾成一撮烟末,一甩手把烟末抛洒在雪地里。他急了,蹲在地上哭起来„„

他说他怎么不想好好读书呢,他甚至还想过读高中,上大学,可是„„父亲死,母亲病。虽然现在免了学费,他作为特困生伙食费学校也给免了一部分,但他买学习用品,理发、乘船、坐车常常掏不出一分钱,让他难熬又难堪。母亲治病需要钱,他只好利用双休日上山采倒勾藤、挖野生姜、冬笋,但是商贩杀价杀得厉害,需要嘴巴和时间磨才能卖个好价钱。石头慌着返校上课,他没时间也没耐心同商贩讨价还价,自然难卖高价。他无奈地向我透露,他不想再读书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绩老挣扎在及格线上很丢人,给老师添了麻烦,没意思。

我怔住了,这是个苦命而倔强的孩子,老师一直在误解他,他需要有人帮他一把,可是谁来帮他呢?

我心中突然冒出一个离奇的念头,说,我和你定个君子协定好吗?冬笋你可以挖,但书也得读,只要你好好读书,你挖的冬笋我来收购,我开你最高价。

他陷入沉思,好久不说话„„

以后石头挖到冬笋就送到我家里,我象征性地检查一下冬笋的质量,没有剔除个头小的挖烂了的冬笋,也没抖掉袋子里的泥沙,一股脑儿过秤。过秤后我立马把现金付给了他。

他每次从我手中接过钱时,眼里总是漾着感激和困惑。

此后他再没旷课,成绩也一天天进步了。

四年以后,他成了一名大学生。

一天,石头给我寄来了一包玉兰片,玉兰片里面藏着一封信。信中言词恳切,浸漫着深情,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止。

杨老师:我是寒冬里的一个冬笋,冬笋是孱弱的,它需要呵护。您是一缕春风,一帘春雨,让我这棵雪地里挣扎的笋芽长成一棵挺拔的修竹。我知道你收购我的冬笋赚不到一分钱,而且彻底赔本了,我心里一直不安,我迟早会报答您的„„这是我和母亲亲手制作的一包玉兰片,这玉兰片寄托着我们母子的一片深情,您收下吧!

原来这个秘密早就被石头识破——我哪有时间做冬笋生意,我“收购”的冬笋一个也没有出售,除了自己吃了一部分其余的都烂掉了。但是我想大声地对石头说,如果说我收购冬笋赔了本的话,那么我赚取了一个濒临失学的孩子的心,基于此,我又是最大的赢家„„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3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我”在寒冷的雪天到石头家中家访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小说着力描写天寒雪飘,远离城区,道路难行,木屋破烂不堪,以暗示石头退学的原因,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C.“我”收购石头家的冬笋,一方面是自己吃着方便,一方面是帮助石头克服暂时的困难,使他努力读书学习改变命运。

D.石头经常不能按时返校,利用课余时间挖冬笋以补贴家用,在“我”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E.小说描写石头妈妈的神态、动作等,揭示她家经济困难、生活拮据使石头产生退学的念头,巧妙地过渡到“我”收购冬笋的情节上来。

(2)简要分析第一段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最后写,“我”是最大的赢家,有人认为石头才是最大的赢家,你的看法呢?谈谈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钱钟书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学术价值极高的《谈....

艺录》。

B.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三十多个小湖,....

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

C.当下建筑超标之风盛行,一幢幢豪华办公楼拔地而起,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央视....

大楼。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六
《思妇闺情诗鉴赏》

男女身份悬殊的诗句篇七
《薛涛的诗情人生》

薛涛的诗情人生宋冠军内容提要 薛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女诗人, 她留给 我们太多的想象的空间,本文将通过把薛涛的一生分 为三个时期来浅谈一下女诗人的情感及其变化。唐代女诗人薛涛生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卒于文 宗太和六年(公元 832 年)。薛涛字宏度,本长安良家女,父 勋,因官寓蜀而卒。家贫沦落为官中乐妓。贞观五年(公元 789 年),薛涛因事被罚赴边城松洲,献《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 首》获释。归成都后,脱离乐籍,居浣花溪。涛知音律,工诗 词,与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都有 唱和。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 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的称誉。薛涛 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不容置疑,本文将把女诗人的一生分为三 个阶段分析诗人的情感及其变化。 一 父卒之前 相传薛涛八、 九岁时, 一日, 其父薛勋指井边梧桐而吟: “庭 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叶送 往来风”。1 对于幼女如此智慧识声律而敏于文思,薛勋竟愀然 久之,似乎预知她将要沦落风尘,以色艺事人。我们说。薛涛 沦入乐籍,是时代和她家庭遭际使然,她的不幸值得同情,并 使我们诅咒那个时代。当然,这些对于尚处于幼年的薛涛是不 可能懂得的,她所知道的也许只是她信口所吟的“枝迎”两句, 是承“耸干”而来的细致展开,且声韵谐协,有出离童稚的圆 润。有一种思想细密,音韵和谐,用语朗丽的细腻和清越。她 也许还在期待父亲会像往常一样夸自己具有音律感,诗感,夸 自己是一个 “小才女”。-----这段时光应该是薛涛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此时的薛涛应该 说是一个思想很单纯但又情感丰富,极富诗才的一个“小才 女”。 二 家贫沦落为官中乐妓 “生来是个女性,命运已给她最大的不幸。如果没有知识, 浑浑噩噩像牛马般过一世,倒也令人省事。最不幸的是去吃了 “智果”,从模糊中醒过来,认识了自己也是一个人。”2 薛涛 不仅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个人,应有做人的尊严,而且她心性极 高,即使沦入乐籍,避免不了侑酒赋诗,为男性士大夫助兴, 也极力追求一种独立人格,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玉立于男性世界。在她的许 多诗中,托物言志,体现她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 如《酬人雨后玩竹》:“南天春雨后,那鉴雪霜姿。众类 亦云茂,虚心能自持。多留晋贤罪,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 苍苍劲节奇。”此诗描绘了竹子虚心劲节的奇姿,寄托自己不 同

凡俗的情志和品格。春雨过后,竹子更加青翠茂盛,惹人怜 爱,但许多人却未见其在严冬傲霜斗雪坚忍不拔的气概。对于 众人的评议,它并不在意,只是淡然处之,仍旧保持着天真的 本性,虚心自持。让女诗人更钦佩的是:与竹相伴的是竹林七 贤之类的君子贤士、君山二妃之类的忠贞深情女子。自己虽曾 没入乐籍,与自己相交的虽也有不堪之人,但多是慕诗名而来, 以诗受之于人,亦不乏良友。竹伴高贤,我亦结良友,不是很 相似吗?挺拔清秀,劲节向上,不畏霜雪,傲立世间的竹,不 正是宏度孤芳清拔、坚贞不坠品性的写照吗? 作为乐伎,其生活环境对薛涛这样一位洁身自好,清俊高 洁的女子来说,有着难言的痛楚。己欲高洁,而世人总是以有 色眼光打量,甚至还有诽谤。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 而是以才女的身份周旋于“才子”阵中,在痛苦中挣扎。当然, 对于这种生活,她不免有些怨恨。在诗中,诗人反复表达这种 情感,尤以在《柳絮咏》中表现的最为强烈。诗云“二月杨花 轻复微, 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 一向南飞又北飞。 ” 诗人以柳絮自喻,明言她对于所处环境的悲愤。历来人们以水 性杨花来形容女性作风轻浮,不忠贞,更何况一乐伎,在世人 眼中地位更低。“轻复微”的柳絮,只能随风而东西,命运始 终操在人手,自己不能控制。对于渴望自由,人格独立的诗人 来说,虽有才能但仍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命运。薛涛在这类诗 中,多以自然物的高洁品质来喻自己所追求的独立人格,清俊 脱俗的气质。诗歌格调高雅,词句清丽,襟怀广阔,超凡脱俗, 得到当时及后世人的称美,所以晚唐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将 其列为“清奇雅正”类。 “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 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 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 这句话是用来推崇我国文学 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然而身处晚唐的薛涛在此方面与 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薛涛跟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一样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奋斗目标。薛涛之所 以获得士大夫(女校书)的美称,不仅因为她多才多艺,更主要 的是她有像士大夫那样热切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被韦皋罚至松洲时写的 《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二首》 “有 , 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再如唐宪宗时番王刘辟在蜀叛乱, 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薛涛十分愤慨,唐将高崇文讨平叛乱, 她热情激昂的写下了一首贺诗《贼平后上高丞相》:“始信大 威能照日,由来日月

借生光。” 赞颂了唐将高崇文功德无量, 日月皆要借其生辉。文宗太和五年,李德裕在成都府建筹边楼, “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其右。 其部落众寡,馈军远迩,曲折咸具,乃招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 订, 凡虏之情伪尽知之。 4 诗人在那一年秋就写下了气势雄浑, ” “直高中唐一格”的《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 川十四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城外见边头。”告戒诸将不 要急功近利,贪图边功。这哪是青楼女子之口吻,简直具有政 治家的眼光!令人叹服!3 男女相识到相知,相知又到相恋,皆缘于一个“情”字。有 情才相知,有情才相恋。于是有才华,多情的佳丽门,借手中 笔,尽情抒发深恋之情。 薛涛更不例外,亦是坚定执著地追求相濡以沫的纯洁爱情。 她幻想自己有个好情侣,终朝相伴,双双生活在幸福中,享受 夫妻的恩爱。但是,俊杰们欣赏薛涛的才华虽然有的也爱慕薛 涛,但不愿与她结为夫妻。很显然,有一条鸿沟横在他们中间, 那就是身份的悬殊。 真正的爱情生活是幸福的,当薛涛面对镜中月,水中花般而 无力争取的爱情生活时,只能品位出一个“苦”字。 他现存作品中有四首《春望词》透漏了她追求爱情的崇高的 道德标准以及她冰清玉洁,情挚意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尚情操。同时也是对灰飞烟灭的爱怜生活发出的阵阵哀叹。 花开不同赏, 花落不同悲。 愁问相思处, 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 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 春鸟复哀吟。 风光日将老, 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 翻作两相思。 玉著垂朝镜, 春风知不知。 作者在第一首中把一个少女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的刻画出 来。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个美丽的姑娘带着淡淡的愁思姗姗 而来,来到满园春色的花丛中,不看则已,一看那娇嫩欲滴的 花朵,便触动了心灵深度的幽思,她顿生怨恨之心。她恨那意 中人为何不与她一同欣赏这春之花。正所谓:“良辰美景奈何 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触景生情,她自然会怨恨那不与她共 同“喜怒哀乐”的意中人。 本来, 春天的鸟儿婉转于树梢头, 那美妙的歌声, 悦耳动听, 令人心情舒畅。可在女主人公的听觉神经上留下的却是“复哀 吟”的颤音。一个“哀”字,写出了她百转回肠的复杂思想感 情。她感到惆怅和寂寞,怨愤之情便油然而生。因而少女听到 的嘤嘤鸟声也觉得哀婉凄苦。 薛涛的追求落空了,她用自己的笔表达出自己所思念,所敬 仰的意中人不知身在何方,而产生的凄苦烦闷的心境。她成天 接待来自四面

八方的墨客,送往迎来,眼看自己昭华已尽,却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找不到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感 情归宿,每当清晨梳妆时,她常常对镜垂泪,她的内心世界是 何等的痛苦和寂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薛涛在《柳絮》中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思和 哀怨:“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 一任南飞有北飞。”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悲惨的身世,作 为歌妓,她生活就是“一任南飞又北飞”,而没有普通封建女 性所有的安定生活。此中,她内心渴望天伦之乐而不可得的哀 痛是一目了然的。 薛涛在这一时期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已不再象幼时那样“单 纯”和“无知”,她有着虽为生活所迫沦为乐妓的苦楚,但却 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涛虽身为女儿身,却也有着位卑不 忘天下事,忧国忧民的情感,另外薛涛在这一时期也追求自由 美好的爱情等等。这一时期在薛涛一生中是最重要,然而却带 着几分凄凉的意味。 三 脱离乐籍,居浣花溪后薛涛被罚松洲回来之后,虽脱去了乐籍,但这是以随叫随到 为条件的。虽说有了一定的自由,最终仍是摆脱不了与男性周 旋,也摆脱不了世人的有了眼光。故而她在《蝉》一诗中又抒 发自己本性高洁的情志,傲兀不群的节操。诗云:“露涤音清 远,风吹故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前两句以蝉高 洁的生活本性,表达自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性,第三句是 她抛头露面、酬答唱和,周旋于男性世界的形象物化。一个 “似”字,表明这只是表象,内质则是“各在一枝栖”。 薛涛被赦回成都后,便摆脱了乐籍。但她并没有像一般“从 良”女妓那样,“充人后栋”、为人妻妇,随随变变找个生活 上的靠山,而是“退隐于西郊浣花溪,钟琵琶花满门”5。开始 了持续一生,独立不倚,“合规范”的韧性抗争生涯。这中置 弱女子独立生活的艰难与不顾,为了坚持做人的节操,而宁愿 一人“琵琶花下闭门居”6,弥漫一派浓浓的山林隐士涵养高操 洁质的况味。 早在青年时期,她就感到自己不是尘世的女子,“长裾本是 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暮 年,终于在经受人世患难之后,回归道门。这是她为自己选择 的归宿,也是命运的必然结局。乐妓加女冠,这几乎是中国封 建女性中最不幸的一生。薛涛偷吃了智果,又品尝了禁果,她 走了一条与封建社会中普通妇女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她失去 了女子应该得到的东西,却获得了一般女子难以获得的价值; 她失去了人生宝贵的爱情,却获得了男子也难以获得的才名。 贞节坊前、名教簿上

也许不会有她的名字,中国诗史上却因此 产生了又一位卓越的女诗人。这是她的不幸,又是她的大幸! 当然,时已进入晚年的女诗人也许并没有想这么多,她也许 只是依然保持着自己本性高洁的情志,也许还在憧憬着什么, 女诗人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的空间。 薛涛活到六十二岁, 死后当时川西节度使段文昌为其题写墓 名:“西川女校书薛涛宏度之墓”。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卞孝萱:元稹年谱[M].山东:齐鲁书社,1980. [2]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修定本)[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2.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张篷舟:薛涛诗笺-薛涛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6]王建:王建全集-寄蜀中薛涛校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