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观后感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新三国观后感篇一
《《新三国演义》之观后感》

《新三国演义》之观后感

第一集

曹操乃宦官之后,出身低微,任职校骑都尉,文武百官皆看不起曹操,而曹操韬光养晦,得到了董卓的信任。曹操为人务实不务虚,看不起文人的寒酸,心怀报国之志,只身刺董,一举刺董而名扬天下。一个人有没有胆识,通过一件事就能反映出来,曹操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胜过那些只会说不去做的文官百倍千倍。

刺董失败后曹操在逃亡途中至中牟县被陈宫所捕获,正当别人都在敬佩曹操刺董之举时,曹操已痛定思痛,看到刺董即使成功,也改变不了乱世,刺董实乃匹夫之勇。曹操不为失败所困,能已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并能吸取教训,确立新的方向,这是做人极大的优点。为人都需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迅速成长。

第二集

陈宫当时被曹操的远大理想抱负所折服,愿意与曹操一同创造一番事业,但是在二人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其无法忍受曹操多疑、奸险的性格而选择离开。俗话说:‘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而他们却是志向相同,而为达目的道路不通,分道扬镳也是自然。我们一定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共事,否则必不长久。

在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曾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话无不让天下人寒心,但在当时的惨剧已经发生,后果已无法挽回,曹操也感到惋惜,而其所言也是发自内心,这也说明曹操敢于讲实话,已经承认错误,不愿做伪君子,而是真小人。就今天的社会而言,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恨,数量也更多。

第三集

曹操回到故乡,欲干一番事业,他已经认识到想要有所作为,成就功名大业必须得到有志之士的相助,自言:“得一英雄豪杰,胜得十万金”,随散尽家财,广招义士,短短数日内拉起了一支队伍,建立了自己的团队。想要成就伟业,少不了智囊出谋划策,少不了忠义之士舍生忘死,作为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威望甚高,其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而十八路诸侯虽然打的口号都一样,但是却各怀鬼胎,都是想趁机扩展地盘、增强实力。曹操在联盟之初就已经看到了联盟瓦解的结局,只有深谋远虑,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确立方向。联盟合作是需要基础的,没有稳固基础的联盟,办大事是绝对不行的。

第四集

袁绍虽为盟主,但无指挥才能,在十八路诸侯不知道怎么打的情况下,反而是曹操对战场形势作了很好的剖析,制定了详细的进攻战略,表现了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也是在借助平台展示自己,实现战略目标,借势而为。群龙无首之时,能站出来为大家指引方向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领导者,观一言一行可得知。

大战‘华雄’时,关羽想主动请战,被刘备制止,后‘华雄’无人可敌,关羽出战,一举成名。曹操也没让自己人出战,这个告诉我们在应对棘手的问题时,不要盲目出战,看清形势,选择时机,才能彰显功勋。做任何事不要急于出头,如果你想表现自己的实力,当别人不可为的时候,你再去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集

袁绍让自己的表弟袁术负责联军粮饷,袁术为一己之私,利用职务之便,克扣各军粮饷,造成董卓还没有灭,就开始各为其利,内讧四起。这件事警示我们用人不能任人唯亲,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惨剧,任人唯亲便会袒护,引起不公,挑拨离间,对孙坚的态度便可知。在这一方面曹操做得很好,招揽人心,雪中送炭。

在联盟中表现最主动的三支势力团队为:孙权家族,曹操势力,刘备兄弟,正因为无论

大环境如何,他们都积极主动应对,虽然没有改变联盟的结局,但是就做事态度而言就已经注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局。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积极主动态度,只有具有这种素质,才能成就大事,否则像联盟其他鼠辈,都将被灭之。

第六集

曹操追杀董卓,半道遭遇伏击,各路诸侯无一人驰援,曹操归来痛斥袁绍等人,曰众人不足为谋。至此,曹操终于明白: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而孙 曹 刘三人虽无前缘,却心心相惜,都乃英雄也。当我们做大事的时候,要是依靠一些唯利是图之人,结局将会很惨,只能找有理想有抱负之人共同合作。

孙坚攻取洛阳,获得传国玉玺,在返回江东的路途中,遭到刘表的伏击,惹来杀身之祸。刘表虽被世人尊为君子,也作出如此阴险之事,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福祸相惜,我们不要为眼前的利益而得意,更要防备小人,不要轻易相信伪君子,因为不经人在大事大非的问题上这些人往往靠不住。

第七集

孙权九岁博览群书,思维敏捷,才智超群,在其父遇袭身亡后其勇气可嘉,只身前往刘表大营领回其父尸首,为世人敬仰,也展示出了一代帝王之风。从孙权的身上我们终于理解七岁看老的古训,凡成大事者必有其长,我们应该多多积累,凡是成功者我们不要只看其光环,要学习其优点,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

董卓祸乱朝纲,秽乱后宫,荼毒天下,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真理,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拳头和实力上的。宦官的肆无忌惮,文官的臭味相投,在实力面前一文不值,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王道。乱世军队和核武器是王道,盛世权利和金钱是王道,企业中现金流才是王道。只有认清这些,我们才知道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第八集

王允,王司徒,一心为汉,不惜让自己的义女献身董卓,使得美人计离间吕布与董卓。在此安排中,王司徒清楚的了解了吕布的为人,认识了董卓残暴的本性,使其反目成仇,吕布怒而杀董卓。王司徒可谓君子,却干出禽兽之事,展示出在利益和权力争斗的过程中,不惜利用或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赢得胜利。

董卓可谓残暴,但在貂蝉离间其父子的过程中,董卓也认识到女人于天下相比相差甚远,吕布的价值不可小觑。可谓其人还是识大局的,但是没能经住美色的诱惑,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董卓的命运给我们巨大的警示:“得一人安天下,失一人丢天下。”。想做大事,美女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要舍得,有舍才有得。

第九集

吕布被王司徒利用其钢性率直的弱点,杀了其义父董卓。吕布为了一匹赤兔马杀了丁原,为了美人貂蝉杀了董卓。吕布自小无父无母,导致人生性格缺陷,无做事之原则,虽有一身武功,但终因缺点大于优点而被别人多次利用,终而命丧黄泉。我们一定要使自身避免这种悲剧,同时要在从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貂蝉貌若天仙,聪慧丽智,与吕布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正所谓‘宝马配英雄,美人爱英雄’,然而上天也仅此将此传为佳话。貂蝉为了所谓救汉的大义,舍弃了自己的爱情,献身于董卓。天下并未因貂蝉的牺牲而免遭祸乱,貂蝉的命运再次向我们宣示:才华越出众,责任就越大,命运越悲剧。

第十集

王允利用美人计成功除掉董卓后,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逼使‘李傕’‘郭汜’二人谋反,最终以身谢死。宦官灭了,来了何进,董卓死了,上了王允,历史重演,让我们明白,谁掌握了权利,谁就会迷失自己,这将人性展示的淋漓尽致。权利最好掌握在强者手中,纵使暴政,却总有理有序,弱者掌权,觊觎权利者甚多,早晚祸乱。

陶谦徐州刺史本想讨好曹操,却因用人之误,导致曹操父亲被杀,得罪了曹操惹来大祸。张闿本是黄巾军投降之人,属穷苦造反系列,一身贼气,素质觉悟不高。作为领导,查人不明,用人不当乃是过,而像张闿这种无才无德之人是坚决不能用。在选人用人上一定要慎重,特别是高层或重要岗位,否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第十一集

曹操得知其父被杀,痛不欲生,痛苦数日,众人不知所云,荀彧一眼道破玄机。曹操欲借此事攻占徐州,哀痛是给天下人看的,欲盖弥彰,领众诸侯不愿帮助陶谦。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陷于悲痛之中不可自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找到事物的积极一面,从容应对反而是件好事,有失矣有得。

陶谦陷于危难之中,求救于袁绍、袁术、公孙瓒,他们都垂延徐州,却无人愿意援助。其相互观望,不做无利可图之事,让刘备有的徐州的机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事物与此完全一致,强者从不会怜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可怜弱者,强者与强者之间不做无利可图之事,而弱者最好依附于强者,但是危难之时却得不到强者的帮助。

第十二集

刘备在无人愿意帮助陶谦之时,伸出援助之手,顺手又得赵龙,可谓是用心良苦。其实在此事中,刘备比任何人都想得到徐州,此行之目的也在得到徐州,在对形势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后不费一兵一卒得徐州。此事真正的显示了刘备城府之深,大智若愚,大伪似忠的为人之风,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也在情理之中。

吕布败于曹操后投靠徐州刘备,众人皆认为吕布不可留,但刘备素有仁德之心,其实是仰慕吕布骁勇,爱惜人才。吕布此时的表现实在是有勇而无谋,不光不谋,而且愚蠢之极,对形势和环境没有任何判断,自高自大,惹得众怒,只好暂居下邳。收留吕布是养虎为患,似农夫与蛇,告诫我们爱才之心可有,虎狼之人不可交。

第十三集

李傕、郭汜二将反目祸乱长安,汉献帝携众臣逃离长安,中途命各地诸侯前来救驾,众人无人重视,唯独曹操欣喜若狂,日行千里救驾。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扩张,统一北方墓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事告诉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塑造良好的环境和形象,所谓名正则言顺,言顺泽事成。

许攸、田丰辅佐袁绍,其二人为是否营救天子而争得面红耳赤。许攸足智多谋,自命不烦让袁绍有所反感;田丰才智不如前者,却心胸狭窄至使袁绍决策错误。心往一处使则事半功倍,相互嫉贤妒能则事倍功半。许攸告诫我们,在向上级进言时绝对不要扯后腿,当众大言不惭,轻则招致反感,正确决策不被采纳,重则丢失性命。

第十四集

刘备受天子令出兵讨伐袁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恩威并施,离间他人,使鹬蚌相争,坐收渔利。刘备此次出征,留下张飞守护徐州,虽识得张飞本性,留下三道禁令,但张飞还是因贪酒暴躁丢了徐州。此事反映刘备团队人才组建的不完善,刘备明知此人无能用之,此属靠感情,事后对张飞也没加责备惩罚,靠感情治军害人害己。

吕布夺取徐州后,使刘备失去了根据地,针对此事刘备从容应对,忍辱负重返回徐州暂居小沛。我想常人是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事的刘备表现出的是何等的英雄豪气。这种人在生活中也更让人害怕,曹操就遇上了这样的对手,我们自己也可能遇见这样的对手,要慎重处之。

第十五集

袁术觊觎徐州,贿赂吕布二十万担粮饷,使其攻打刘备时不要出兵相救,可陈宫早就看破了袁术的诡计,可谓唇亡齿寒。因上次承诺吕布的金银绸缎未兑现,此次吕布辕门射戟帮助刘备退兵,未让袁术得逞,袁术吃了个哑巴亏。此次也让我们看到,不要得罪小人,对小

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否则会被小人算计。

孙策丧父后,失去依靠,寄人篱下跟随袁术,卧薪尝胆之后偶遇周瑜,为成就大业,周瑜为孙策献计,以玉玺换取自由之身,携‘周瑜’‘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回江东开创大业。此举展示的是孙策对形势的正确判断,袁术并非英主,只有离开袁术才能有所作为。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就要改变自己,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十六集

袁术擅自称帝,曹操以天子之命,征讨袁术,命各诸侯出兵相助,形势完全在曹操的意料之内,各诸侯奉诏皆不出兵。出兵路上,曹操马精践踏麦田,削发代首,传示三军,明证典法,强调军队的纪律性,从自身做起,可谓楷模相应。做人做事,必须先正其身,而后群起效仿,大事可成,做领导更应该如此。

众诸侯无人祝曹,刘备率军前往,此举可谓大智,在势单力孤之时,只有接近强者才能快速成长,败时方可保存性命。曹操欲杀刘备以除后患,曹操之智囊荀彧、程昱、郭嘉三人给曹操三种不同的建议,三人虽见不同,却思虑周全,曹操取其中,可谓正确之举。此次重大决策时,曹操一一征求意见,避免意见不合而争持,可谓很好的领导艺术,

第十七集

曹大败袁术,并没有直接攻取徐州,而是使用离间计是刘备与吕布反目成仇,趁虚夺取徐州。刘备早已成为心中的大敌,可曹操却胸怀宽广,目光长远,善于利用敌人为自己创造价值。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在展示着其大智大勇,善于利于敌人的矛盾,或制造矛盾,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在乱世之争则算不上无耻,只能体现其智慧。

陈桂、陈登父子本性不改暗通曹操,奉承吕布,挑拨陈宫致使吕布大败,丢失徐州。这让我们看到,人心本恶,无可改之,遇到此种阿谀奉承小人,要疏之远之。陈宫遇此无才无德之主,甚是懊恼,其性格也甚是傲慢,进言之态犹如父教其子,惹得吕布反感。作为臣下或下属,无论是贤明之主还是平庸之主,都要主仆分明,行事有度。

第十八集

吕布的口头禅:“我有赤兔马、方天画戟、、、、、、”,在遇到困境或展示自己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但也只是孤胆英雄。其目中无人,做事没有原则,自己无谋又不愿事事听从他人的性格导致其死无葬身之地。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用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就伟业。

曹操杀吕布、收张辽、斩陈宫处处展现了曹操爱才之心。吕布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不可留;张辽威名远播,忠君事主终被曹操爱将之心感动而归降;陈宫虽智,却不懂‘天下’二字的大义,选择一死。我们能看到曹操的爱才之心,心胸宽广,但却为陈宫可叹,如果陈宫懂得乱世需要什么样的英雄才能使之太平,就不会悲恨而死。

第十九集

自古红颜祸水,貂蝉落入曹操之手,荀彧觐见曹操不要招惹貂蝉。曹操曾因睡了张绣之嫂而差些惹来杀身之祸,牺牲了典韦的性命,此次为阻止曹操重蹈覆辙,荀彧利用许褚的憨厚率直,使其杀了貂蝉。我们知道,虽有衷心事主之心,有时并不能替主决断,而曹操手下智囊,猛将皆一心,衷心事主,可谓战无不胜在情理之中。

曹操班师回朝对刘备甚是不放心,其三智囊同时规劝不杀刘备,使之留在徐州,但曹操看到万民书,知刘备甚多人心,决议带刘备回许昌圈禁,此乃上策。刘备将仁义二字到处宣扬,来赢得良好的形象,其实曹操也懂得民心所向的力量,爱民,爱兵之心比任何人都不差。这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很重要。

第二十集

曹操打败袁术,斩杀吕布,立足中原,可谓文治武功,荀昱劝曹操称帝。曹操与天子群臣涉猎,执天子之弓箭射杀鹿,众将士皆呼万岁。曹操以此观人心,发现反对者甚多,现在

执天下牛耳,需务实不务虚,放弃称帝之心,一心对付袁绍。以此观之,曹操此人甚有自知之明,该收手就收手,行事有度,此真英雄。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通过杯酒斩华雄,刘备救援陶谦,出兵助曹讨伐袁术这三件事,就足以证明刘备是英雄。曹操在刘备身上也看到仁义的力量,以仁义为剑杀人于无形,刀兵未至,其仁义之‘师’已到。刘备并非池中鱼,只要不杀之,早晚成就大业,在汉献帝的帮助下,曹操一时疏忽,放虎归山,其后患无穷。

第二十一集

曹操放虎归山,造成大患,刘备在诛杀袁术后,夺取徐州。在此事中,曹操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是口上却不承认,找借口说让刘备替他阻杀袁术。当程昱为曹操不认错不解时,荀彧说到,为人主者要知错、改错、不认错,程昱顿时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追根溯源,妥善处理。

董承身为国丈,与皇帝一样容不得曹操独揽朝纲,唆使太医吉平刺杀曹操,刺杀败露惹来杀身之祸。身处乱世,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智者、强者、英雄的辅佐才能安身立命,因看不惯强者独揽大权而除之,可谓是庸者所为。即使刺杀成功,天下依旧是乱世,甚至亡的更快,我们要明白何为大义,何为私利。

第二十二集

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兵多将广,发兵征讨曹操。曹操出兵迎敌,变防御为进攻,先攻徐州后御袁绍,可谓上上之策。在曹操眼中,袁绍势力虽强,但却是庸者,不足为率,刘备才是强敌,只有攻克强敌,袁绍不足为虑。事态正如曹操所料,袁绍因小儿患疾,丧失了许昌空虚偷袭的大好时机,可见袁绍真乃庸主。

曹操率军攻取徐州,刘备殊死抵抗,曹操早有良计,引诱刘备来袭,被打了埋伏,全军覆没。刘备兵败后,曾轻身自裁,被许攸劝下,投奔袁绍。由此可见,刘备和曹操同是英雄,但其才其智远不如曹操。我们也值得庆幸,刘备在很多打击下,虽不如曹操表现的坦然自若,但也能屈身等待时机,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二十三集

关羽中曹操之计,被困于茫荡山上,曹操求贤若渴,希望的到关羽这位猛将可谓煞费苦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曹操答应关羽归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关羽才跟随曹操回到许都。曹操之所喜欢关羽,不在其武艺高强,而在其忠义,这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本性和品质尤其的重要。

孙策在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也没有闲着,在周瑜的协助下他已在江东之地巩固了其势力。自古英雄爱美人,孙策与周瑜取得大乔小乔两位绝代佳人,也成为千古佳话。也许曹操从未将江东孙策放在眼里,但是只要心怀大志,在长期的积累下也会创造大业。孙策南征北战,巩固其势力范围,孙权周游四方,寻遍名仕,后才有江东人才辈出,称霸一方。 第二十四集

曹操厚待关羽,羡煞旁人,关羽虽受曹操恩德,但却一心牵挂刘备,曹操为此痛心不已,但却舍不得斩杀关羽。越是英雄越让人敬佩,越是忠义越令人折服,无论别人说曹操送关羽金银财宝、美女,甚至是赤兔马是作秀收买人心,我们都不能否认曹操爱才之心,关羽的忠义经受得住考验,以此来看曹操关羽皆英雄。

袁绍发布讨贼檄文,征讨曹操,而许攸、田丰则争持不下,二人观点不一,而袁绍优柔寡断,发布军令朝令夕改,一开始就注定了败局。刘备建议袁绍于曹操开战,也只是考虑兵马数量,不知统帅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许攸与田丰的政见不同,二人相互诋毁,为袁绍的决策提供了不良的决策气氛,导致其错误决策。

第二十五集

程昱为曹操献计,用关羽斩杀颜良、文丑二将,借袁绍的疑心除去刘备,刘备险些丢了

新三国观后感篇二
《三国观后感》

大型电视连续剧新《三国》共有九十五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其看完,该剧成功的塑造了历史上奸诈狡猾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竭智尽忠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孙权等一系列人物,气势磅礴,场面惊心动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真实的再现了从董卓乱政到三国归一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让人回味无穷,通过看三国,不仅扩宽了我的视野,更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

新三国一开始就描述了董卓立于朝堂,诸位朝廷大臣唯唯诺诺,胆战心惊,坐在龙椅之上的汉献帝刘协则更是肝胆俱裂,十分害怕,既表现了董卓专政控制东汉朝廷的事实,又刻画了董卓残暴,阴狠的性格特征,以至于天子和大臣都畏他如虎,但是董卓的乱政激起了十八路诸侯的联合反抗,时势造英雄,行刺董卓不成的曹操揭竿而起,开始招贤纳士,并营建了以许昌为中心的根据地,宛城战张绣,徐州克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恢复汉室征战天下,名正言顺,而决定北方争夺胜负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凭借着自己的坚定、智慧、冷静,以及手下谋士的献策成功的击败了占据中原四州的大军阀袁绍,尔后陆续消灭其残余势力一统北方,曹操是一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下诏求贤,善于用人,实行屯田制度,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使得老百姓从东汉末年的战乱中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北方统一以后,曹操及其继承者曹丕完善各种制度,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黄河流域的经济水平稳步提高,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同时曹操又是一名奸诈欺君的逆臣,他控制朝政后,威逼汉献帝,汉献帝密诏董承,刘备,马腾等勤王,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竟然当着汉献帝的面杀死董贵妃,诛杀异己成为曹操打击汉臣,巩固自己势力的残酷手段,汉献帝在曹操手里成为了一个玩偶,曹丕称帝后,汉献帝含恨而终。

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三国重点刻画的两场战役,北方统一后,曹操梦想统

一全国,因而帅大军南下,此时依附于荆州势力的东汉宗室刘备因为礼贤下士,仁义待人,而得到多数汉臣的拥戴,还请到了有经天纬地的诸葛亮做军师,又有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赵云等虎将征战沙场,因此实力迅速崛起,而历经三世的江东孙氏政权在吴侯孙权的领导下,文武各安其位,大将周瑜鲁肃等盖世名将,内部十分安稳,吴蜀联盟后在赤壁大破曹操,成为奠定三国鼎立的决定性战役,新三国用重笔描写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在同盟的时候明争暗斗,周瑜与鲁肃之间则是围绕着对蜀主战还是主和的问题上争论不下,既显示了周瑜才华横溢的大将之风,又表现了他不能容人,小肚鸡肠的性格特征,期间还对刘备的爱民之心做了大量的描述,刘备他爱民如子,即使在被曹操追击,命悬一线的时候也不肯抛弃百姓,可谓是符合如家规范理想的君王,正因为如此,很多汉室之臣皆誓死效忠于他,于是刘备在占领荆州和益州,又北上攻取汉中之后建国称王,完成了蜀汉的基本建国,但是刘备缺乏才能,关羽和张飞死后,他一意孤行讨伐东吴,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以至于汉室中兴功亏一篑,但刘备在最后时刻的白帝托孤甚为感人,把他作为君王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一抛殆尽,完全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他们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刘备的去世十分让人惋惜,从此三国便进入了诸葛亮北伐的时代。

诸葛亮辅佐后主治理国家,同时又念念不忘先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志向,因此在排除万难之后毅然北伐,蜀军一出汉中,天下震动,诸葛亮信心满满,期待光复汉室,完成先帝大业,这时候的曹魏新君曹睿昏聩无能,使得诸葛亮连战大捷,之后错用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北伐战争中斩马谡可谓是极尽表现了诸葛亮治军的严格治军方略,后来几次北伐也都失败,特别是上方谷烧司马懿的时候,最为悲壮,眼看着司马懿就要被烧死,可是天降大雨,使得诸葛亮功亏

一篑,他吐了献血,就昏了过去,让人感到他哪种殚精竭虑可又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诸葛亮忠心可鉴,即使被怀疑造反,也只身前往成都,他的智慧和忠义之心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深为敬佩。

但是新三国也有不少错误,如将董贵妃错当成了董承的女儿,诸葛亮死后马岱如何斩杀魏延与历史不符,还有许多情节如伏皇后为国捐躯,姜维九伐中原都未曾拍摄,至于已有情节,很多一笔带过,如刘备攻取汉中,诸葛亮降伏姜维,七擒七纵等,但是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电视剧,它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场面制作十分完美,宣扬了孝义忠信的传统道德,普及了三国的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看新三国无疑是成功的。

新三国观后感篇三
《新三国影评》

今天终于把新版三国看完了95集!

首先我说说哪些论坛上面的观后感都是在骂这部电视,说没有老版三国拍得好,这点我就首先否定,哪些为什么要把新版跟老版来做比较,这里首先就是对新版的不公平,因为老版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很多人都没看过原著,就拿老版做产考来说新版(公平吗)?还有个时间跟人物都已经不同了,下面我解释一下时间人物,时间就是老版拍的时间是1990年,而新版的是2010两者相差20年,下面说说人物了,拍戏的导演,在戏的演员,看戏的观众,都不一样了,首先是导演对戏的理解肯定跟以前的导演不一样(换十个十个都不一样),然后是演员跟导演一样换了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也跟以前哪些演员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换十个十个都不一样),最后说说观众了,观众里面有看过老版的也有没看过的,首先从时间上来说20年前人们的审美观跟20年后的审美观肯定不一样了,而且新版三国拍出来主要看的人群是70.80.90后看的,你们说说新版拍出来跟老版一样里面很多文言文跟一些古话,他们会看吗,能看懂吗,看起来累吗,所以新版里面大多都是简单易懂的白话,这样看起来才更轻松。如果新版跟老版拍出来差不多一模一样,很多人又会说什么没新意之内的话了!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说说我对这部连续剧的观后感,主要说说演员,其实开始我觉得陆毅来眼诸葛亮这个角色根本不合适,陆毅看上去太嫩了,但是恰恰相反看完我对陆毅演绎的这个角色最满意,因为他把诸葛亮的神演的太像了,而且在化妆、服装方面也很合适。下一个就是我三国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曹丕,他的扮演者是于滨,以前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都是比较正派的角色,没想到他既然把曹丕演得老奸。下面说说他父亲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陈建斌来演这个人物不错, 说真的, 把枭雄的气势体现出来了, 原版的曹操可以看出足智多谋, 但是没有新版那么有气场。下面说说赵子龙的扮演者聂远,这个人物跟演员我都喜欢,他把子龙的忠勇演得敲到好处,刚刚好不夸张,而且特别帅,这也是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下面说说吴国的孙权是张博演的,说实话吴国里面我就只喜欢张博演的孙权,他把孙权的忧虑跟果断演得相当的好!吴国还有一个鲁肃霍青演的,鲁肃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在他的表演下很接近原著人物,再其他版本根本的三国里面看不出来!

这就是我个人的对新版三国里面演的最好的几个人点评了一下,其他人也演得不错,还有我们没看到的导演也相当的不错!最好没我在这里推介这不连续剧,没看过三国的可以看看,理解理解这个名著

新三国观后感篇四
《影评:新三国演义》

影评《新三国演义》

《新三国演义》是按罗贯中所著的名著《三国演义》所拍成的。看了《新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不少,颇有感慨。

为何导致三国时期的出现?

影片开篇便告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在爆发后的第八个月,即告平息,但积重难返的大汉王朝却并没有重获生机。公元189年,14岁的汉少帝刘辨继位,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听信袁绍的意见,密令董卓统军进京。三国,这个长达一百多年混乱纷争的时代,就这样拉开的序幕。”

由此可见,导致混乱三国时期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大汉腐朽。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黄巾起义,其本质是农民起义。试想假如大汉王朝不腐朽,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太平,农民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起义吗?谁不想安安心心过好日子啊!不难看出,定是有压迫农民、使其不得不起义的原因,才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三国中曹操给了一个最为精准的诠释——饿殍遍地、虎狼横行、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很显然,主要原因就是民不聊生。试想,活都没法活下去了,还会遵守什么法律,还会行使什么道德吗?甚至都易子而食了。如果国家不腐朽,发放足够的赈灾粮,何至于此呢?

其二是幼主继位。纵观古今,不少王朝的祸乱,与幼主继位有关。因为幼主,没威望、没能力、没实权,也不可能有实权。而此时,国家大权往往都在国家大臣或者太后手中。这时的皇帝,往往都是一个摆设。而国家大权一旦落在不安好心的贼人手中,就难免造成社会动荡。

其三是决策失误。由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威望颇高,导致何进采纳了他的建议,密令董卓进京。然而,威望颇高的袁绍却是中看不中用,没有远见卓识。虽彻底剿除了宦官的势力,却引虎驱狼,其结果比原来更糟,对国家的影响比原来更大。

三国初期,汉庭虽败犹存。董卓依靠西凉军骁勇善战,掌握大汉政权,却为何惨死义子戟下?

死于义子戟下的“尚父”

被张飞称为“三性家奴”的吕布是自号“尚父”董卓的义子。董卓的义子吕布被诸位诸侯成为董卓麾下的第一员战将。先前,吕布曾拜丁原为义父,可董卓用一匹赤兔宝马,便将吕布招来,成为了吕布的第二任义父。被世人赞誉的“人中吕布”得到“马中赤兔”后,对董卓,那是言听计从。可为什么董卓会死于吕布手下呢?

这要从董卓这个人来看了,他呀,不聪明。

马以换忠,不智。试想,用赤兔马换来的衷心,可信吗?董卓自以为自己用了一匹赤兔马,换来了吕布,且拜自己为义父,吕布就尽忠于他。谁想,结果,自己的性命也被他夺去。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他多一些警惕,始终怀有防人之心。兴许,也就不会这样死了。

贪图虚名,不智。董卓进京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后,就呆在京城不走了。他官

称相国,却依旧不甘于此。进而自称尚父,尽管已经掌握朝廷大权,可他人不知足,欲为九五。结果在称帝之日,被义子吕布诛杀于正阳宫门外。既然已经掌握国家军政大权,何必需要那些虚名,相国一职足矣。

沉迷美色,不智。董卓为何会被吕布所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貂蝉。倘若他把貂蝉赏给吕布,想必吕布将对他更加忠心,怎会死于吕布戟下?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是,如果英雄沉迷于美色,那也必然颓废。古今中外,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见,殷商纣王与妲己,曾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三千宠爱于一身”地爱杨贵妃„„

如此一来,董卓不死,都难啊„„

董卓之死,哀之不智,那十八镇诸侯盟主袁绍又是如何?

“四世三公”的庸主

“河北袁绍,祖上四世三公,兵精粮足,虎踞千里冀州,而且图谋天下,他算得上的英雄了。”“袁绍,色厉而胆薄,优柔寡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绝非英雄。”这是曹操和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的一段对话。曹操一语道破袁绍庸之所在。

“袁绍是个多疑寡断之主,他进而畏惧,退而贪利。临敌时,是五分把握他不战,七分把握也不战,非等到十分把握了,他才全力一战。”荀彧随曹操打徐州的时候,与程昱分析形势时这样评价袁绍,“军机瞬息万变,哪有十分把握的机会。”荀彧还说:“用兵就是用险,无险就无胜。”而袁绍却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仅仅一个是否出兵的问题,竟然被田丰和许攸弄得一会儿战,一会儿不战。袁绍是如此容易的改变主意,多么的没有主见啊!

更有甚者,当曹操进军徐州的时候,刘备遣使面见袁绍,请他出军相助。在当时看来,刘备牵制曹操二十万大军,曹操根据兖州城空虚。如袁绍出兵相助,攻袭兖州,曹操必将大败。然而,袁绍竟然因为自己的小儿子患病,痛哭流涕,声称如果小儿有什么不测,他也不活了,而且拒不出兵相助刘备。贻误了大好战机。此主,哪有把三军将士的性命放在眼里。既为人主,怎能随意妄说“不活了”?这是怎样的对战士性命于不顾,这是怎样的对江山社稷于不顾,这是怎样的轻浮,又是怎样的自私。要知道,群龙无首将犹如一盘散沙。由此足可见袁绍没有深谋远虑,不知轻重缓急,心神易被小事所乱。

最后袁绍与曹操决战的时候,谋士许攸的建议他一个也没有听取。

“主公不可大意呀!”

“看我如何戏他!”

这一个简单的对话,足见袁绍是多么的自信啊!世人皆知曹操阴险奸诈,而袁绍呢?看似好不惧他,相当的自信,实际上,这是他轻敌、自负的表现。看似胜负已定,但毕竟还没有战胜啊!战还未开,仗还未打,就先下结论,自以为胜利,殊不知,一切就有可能。周瑜能用五万兵力打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落荒而逃,这次战役又是否会有变数呢?没有打,谁也不知道。如此轻浮、大意、优柔寡断的他,纵使是四世三公,也是名不符其实,徒有虚名罢了„„

董卓奉密旨入京,也是拜袁绍所赐。当年何进就是听了四世三公袁绍的建议,这才惨死沙场,还弄得董卓祸国殃民,独断朝纲。看似四世三公,却如此地没有远见卓识。可是,看似是宦官之后的曹操,却能一眼看出董卓之祸大于宦官之祸

十倍,并认为袁绍之计为引虎驱狼之计。俗话虽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但我觉得,这话在这里并不合适,这也并不能说明宦官之后就不能成就大业,四世三公之后就一定能成大业。事实证明,四世三公袁绍,智谋远不及宦官之后曹操,而且在决战中,具备绝对优势的袁绍,却败给了宦官之后曹操。

不难看出,四世三公的袁绍,也是一个庸主!

董卓不智袁绍庸,世人都说刘备是仁义之君。水镜先生也曾说:“世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那为何刘备既有卧龙,又有凤雏,却为成大业呢?

深受世人看好的刘备,为何未得天下?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在此中的影响绝非一般。

刘备被称作是仁义之君,一生以仁义为生存之本。深得民心。表面上,陶谦让徐州给刘备,他拒绝不要;刘表让荆襄九郡,他也拒绝不要。实际上,他想要,可他此时心怀大志,坚信得天下必先得人心,因此,拒绝。

他因为仁义爱民,请诸葛亮出山,留住了庞统。此有助于刘备之大业。此外,在吸引贤材及百姓口碑等方面有诸多益处。

庞统说:“我家主公以仁义立身,也会以仁义误事啊!”

的确,刘备也因为仁义,失去了良好时机。诸葛亮隆中对时,就已经帮刘备确立好了成大业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其中,第一步便是取荆襄九郡。然而,当刘景升欲献荆襄九郡给刘备时,他却因为仁义屡次拒绝了。至此造成了战略上的一次转折,逼得他联吴抗曹,还弄得险些全军覆没。

然而,仁义也在这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刘备出逃江夏的时候,新野全城十八万的百姓居然全部弃家弃城跟随刘备,并说:“刘皇叔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只要跟定刘皇叔,我们就有好日子过。”刘备的仁义,在此时并不对他有利,反而被百姓迁移速度所拖累,差点全军覆没。

他因为仁义留下了庞统,也因为仁义失去了庞统。刘备在图取西川时,庞统给了刘备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趁刘璋尚未反目,速令黄忠、魏延率两万精兵星夜攻取成都”。而刘备为了自己的仁义,于是没有采纳,说是上策太急,顾虑出师无名。

欲要仁义则出师无名。于是,庞统舍命换来刘备大军出师之名,可这样一来刘备却丧失一军师。这为后来荆州之失,埋下了隐患。如果卧龙、凤雏俱在,即使关羽傲慢,有军师在,也不至于犯大错,还会丧失荆州吗?正是由于庞统之死,使得诸葛亮一人无法兼顾荆州与益州。(荆州与益州相距太远,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不通畅)于是,让关羽驻守荆州,这样,关羽傲慢、轻敌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促使荆州的丧失。荆州之失,成了刘备成就大业的最大问题——出兵不便。

仁义对于刘备,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这也使得刘备有别于其他诸侯。但他伐吴之举,也使他国力,军力大减。对中兴汉室之大业影响甚大。

由于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刘备便令三军连营驻于林中,使得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成功,导致七十万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苦心经营多年,招兵买马,养成如此强悍的军队被刘备弄得几乎丧失殆尽。同时,刘备也被气得奄奄一息,托孤于白帝城。

刘备伐吴,可以看出他兄弟情谊深,但他容易被仇恨冲昏头脑。正如曹操所

说:“不要愤怒,愤怒会降低你的智慧。”另外,伐吴时,刘备开始是屡战屡胜,于是可能有些自傲,因东吴派出从未打过仗的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而认为东吴无人而轻敌,七百里连营于丛林以避酷热。谁知陆逊一把大火,大败刘备七十万大军。试想,如果刘备下定决心,先伐魏,后报关羽之仇伐吴。兴许大业可成。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何也未完成先帝遗愿呢?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里最欣赏的文臣,他熟知兵法韬略,自称卧龙,但为人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跟随刘备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被水镜先生称作是可安天下之人,可最终却也未成大业,为何?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便是有几条命令下属没有遵守。

对蜀汉而言,成大业的最大影响在于荆州之失,其根本在于蜀汉内部为建功而竞争。“翼德和子龙在汉中,已经立了大功。众位将军,难道你们就甘心坐在荆州,看着别人杀敌立功吗?”关羽此话,足见其建功心切。以至于没有听从诸葛亮临走时的嘱咐——坚守荆州,同时也没有采纳马良之言。当他得知东吴派书生陆逊接替患病吕蒙的大都督之职时,从荆州仅剩下驻守的一万五千精兵中调取一万精兵助军攻城。从而造成荆州失守,使得即使有诸葛亮在,也终究未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是由于街亭失守,以至于粮道被断,被迫撤军。街亭失守,正是由于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居高自傲,用兵拘泥于兵法,却不知变通。将两万守军驻于缺水孤山之上,被司马懿毫不费力地一举歼灭。眼看着就要平定中原了,结果大军粮道被断,致使被迫撤军。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其二就是有几条重要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诸葛亮隆中三策刘备早已烂熟于心,可他却两次违反既定的战略方针。 第一次就是刘表给荆州时,刘备拒绝,致使他被迫提前联吴抗曹,几次寄人篱下。尽管还是得到了荆州,但却是东吴借来的,为日后东吴夺取荆州提供了理由。同时也为自己的兴汉大业造成了影响。

第二次就是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妄自伐吴,致使大败。把本在三国中“大哥”的宝座,拱手让与他人,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张飞、黄忠这两位五虎上将死亡。此次伐吴对日后北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其三就是上天助曹不助刘。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叹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此言,后来也印证了。记得火烧上方谷那次,上方谷九个月未曾下雨,可当诸葛亮好不容易将司马懿引入绝境,眼看着司马懿全军覆没时,大雨倾盆而下。试想,若不是天降大雨,司马懿必亡,中原必将平定,此次北伐也必将成功。

以上三点,若少一点,诸葛亮都将成就功名大业,真是令人叹息!

尽管诸葛亮未完成兴汉大业,但他依旧令我折服。

首先,他的智慧令我折服。在《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总是预言于先,能够看透他人所想。浏览文章一目十行,顿时烂熟于心。刘琦引诸葛亮观六和阵法那一次,诸葛亮看完阵法后,便以烂熟于心,并且可以当即背诵。司马懿被困于上方谷火海中是也曾说:“他是天底下最精于运算的人啊!”如果我要是也能如此,何至于成绩如此啊。

其次,他的忠心令我折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见利忘义、卖主求荣,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从古至今,这种人,也并不少见。秦朝有赵高,三国有杨松,近代有汪精卫„„可你看看诸葛亮,毕生尽自己所学,辅佐刘备、刘禅。刘备前往东吴成亲时,他怕关羽、张飞兵谏,导致自相残杀,将黄忠魏延等部调离驻地出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告知诸葛亮,若阿斗能辅佐就辅佐,若觉得他不能成大器也可取而代之,自立川蜀,成绩帝位。而诸葛亮却婉言谢绝。尽管他手握川蜀大军,也未曾有一丝篡位夺权之心,这与魏延比起来,可谓是强魏延百倍千倍啊!

还有他的创新精神也令我折服。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孔明灯„„都是诸葛亮创新精神的体现。可谓是中国的爱迪生啊!

新三国观后感篇五
《《新三国演义》影评》

浅谈《新三国演义》情节之隅

12级电气3班 刘荣胜 201212408318

摘要

《新三国演义》通过表现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肯定了以“人”、以“仁”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拢人心的思想;体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弘扬了精忠报国、顾全大局、胸襟广阔、英勇无畏、坚韧不拔、重信重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传统;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当时的中国已经历过“汉”帝国的辉煌,社会文明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然而,宫廷内部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就像凶恶的病魔一般,一百多年来都在死死纠缠着汉帝国的命脉,幼小无能的皇帝只能作为傀儡;而拥兵自重的地方诸侯也在急剧地扩张各自的军事力量;在民间,天灾连年,苛政横行,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这样,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汉帝国政权岌岌可危,巨大的动荡眼看就要来临了——而这一轮即将来临的将持续一百余年的乱世,便是一直被传颂至今的大传奇时代——“三国”。

曹操号令天下

自古乱世逢英雄,大传奇时代的开端,便是来势汹涌的农民起义——著名的黄巾起义。许多来自民间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结义兄弟,都因为帮助官府平定地方上的黄巾军而积累起最初的军事力量。随后,黄巾起义虽然在爆发后第八个月即告平息,但积重难返的汉帝国却并没有重获生机。此时宦官与外戚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彻底剿灭宦官势力,京城贵族中的少壮派领袖司隶校尉袁绍和典军校尉曹操在混乱中对宦官进行了血腥屠杀,袁绍还召请来自中国西北边陲的蛮族董卓进京,帮助进行剿灭宦官。这一“引狼入室”的计划虽然遭到更有智谋的曹操的坚决反对,但袁绍依然一意孤行。

事实证明,董卓进京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他废掉了原有的幼小皇帝,夺权成为“太师”,权倾朝野,荒淫无度,滥杀无辜,引起举国义愤。最重要的是,他还用一匹绝世无双的宝马——赤兔马收买了这个时代中让惊天动地的战神吕布,将其收为自己的义子。而董卓麾下的匈奴部队和西凉军也堪称此时中国最彪悍的军事力量,几乎无人能敌。为了替国除害,曹操故意奉承董卓成为他的宠臣,然后伺机刺杀他,但却惨遭失败。逃出京城的曹操振臂高呼,召集了包括袁绍、刘备、孙坚等未来的重要人物在内的全中国十八路诸侯会盟,共同讨伐董卓。几场激烈的战斗后,董卓挟持皇帝迁都逃亡,并将京城付之一炬。此时,十八路诸侯盟军的先锋部队——由孙坚领导的长沙军率先攻占了京城,偶然获得了代表着中央皇权的天子传国玉玺,并将它私下藏匿了起来,最终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对这枚玉玺的猜忌和争夺引爆了十

八路诸侯内部固有的利益分歧——盟军随即分崩瓦解了,整个中原开始陷入诸侯征战的战火之中。

董卓迁都后,其作恶多端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朝中的重臣王允利用董卓及其义子吕布之间的有矛盾,与大义凛然的女义士貂蝉合谋了一道“连环计”。在王允的精心策划与貂蝉的无私付出下,连环计终于成功了,董卓死在了自己的义子吕布的戟下。而此时,貂蝉却早已深深地爱上了她的“猎物”——吕布。在三国中,吕布与貂蝉成就了一段千古浪漫的姻缘,也是三国中最浪漫的情节。

孙权称霸江东

董卓的死反而加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混乱局面,但各个势力之间的敌我格局也在慢慢演变着——在黄河以北,原本结成军事同盟的袁绍与曹操各自都征服了很多北方诸侯——甚至包括不可战胜的吕布!终于,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大战爆发了,这就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官渡之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战后,曹操统一了华北和河北,旗下夏侯敦、典韦、曹仁、张辽,许褚等等英才云集,势力大盛,成为诸侯中的实力最强者。而在长江以东,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人称“紫髯碧眼儿”的孙权继承了吴国王位,经过艰苦的努力,也成为割据江东的一方霸主,并得到了国士无双、智谋卓越的统帅——周瑜的忠心辅佐,还赢得了太史慈、甘宁等英姿勃发的侠客的赤胆忠心。至于在中原,屡战屡败的刘备三兄弟苦苦不能找到自己的立锥之地,期间还惨遭失散。这时关羽被曹操收留到旗下,关羽却始

终不愿臣服,使得极其爱慕关羽之武艺的曹操十分感伤。义薄云天的关羽终于得知了刘备的下落,随即上演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去寻找义兄的千古传奇……

终于在荆州团聚的刘备三兄弟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地。由于刘备的仁义和声望,他们从荆州牧刘表手中和平地继承了这块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并经过诚恳的“三顾茅庐”,幸运地邀请到隐居在当地的拥有当世第一智慧的高人——卧龙诸葛亮前来加盟。此时,曹操大军袭来,战火蔓延,荆州危在旦夕。而刘备宁愿带领着几十万追随自己的百姓“一日十里”地缓慢逃亡,也不愿意抛弃人民自己快速撤退。这一大仁大义的壮举,为刘备赢得了更高的威望。在逃亡途中,又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经典故事——张飞当阳大喝退敌,赵云长坂单骑救主等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面对曹操的铁蹄,无处可退的刘备等人不得不投靠江东的孙权,但孙权势力内部又有着“主战派”“主和派”的激烈纷争。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孙权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因为此时的东吴虽然弱小,但却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而曹操的北方军队也并不擅长于水战。随后更经过“甘露寺联姻”“草船借箭”“苦肉计”“蒋干盗书”等一系列三方之间的斗智斗勇,使得孙权和曹操两大势力终于决战于长江战场。终于,在周瑜与诸葛亮的精心筹划下,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赤壁大战打响了。诸葛亮应用自己的智慧“巧借东风”,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应用“火烧赤壁”,将曹操锁在长江上的战船阵群烧得灰飞烟灭,漂亮地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三国鼎立新局势

不幸的是,惨败的曹操在逃亡途中经过华容道,而奉命把守此处截杀曹操的关羽竟然顾念当年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义薄云天地放走了曹操。有辱使命的关羽向刘备和诸葛亮请罪,刘备原谅了他。而此时刘备才知道:诸葛亮竟是有意将重情重义的关羽安排到华容道的,目的就是放曹操一条生路。因为他深知——曹操一死,北方必将再次陷入大乱,而只有曹、孙、刘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才能给刘备提供喘息和壮大的时机,以便有朝一日真正赢得一统天下的实力。

“三足鼎立”成了赤壁战后刘备严格遵从的指导思想。他挥师南下,征服了西川,将中国西南的广大区域划为己有,而其帐下也聚齐了黄忠、马超、魏延等一系列卓越的战将。此时,华北的乱世枭雄曹操、西南的没落皇族刘备、东方的少年霸主孙权这三个王者的“三足鼎立”格局终于形成了——这便是“三国”。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鼎立之后,曹操反思赤壁大战败北的原因,明白了军事的胜败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他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的建设,改良政治制度,大力招募人才——甚至只要是有能力之人,就算曾经“杀人通奸”,也一概破格录用!曹操不拘一格的枭雄气概产生了效果,北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然而,在曹操的宫廷内部,残酷的夺嫡之争也在悄然进行着——幼小而聪慧的王子曹冲惨遭兄弟

新三国观后感篇六
《三国演义观后感》

三国演义观后感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典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典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

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

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新三国观后感篇七
《看三国后感》

以前喜欢胡歌的时候,我会很脑残的想要是能变成胡歌家的猫该多好啊;看三国时我又会想,我宁愿变成孔明家的蚕;可是,猫和蚕都是没有心,即便所爱的在身边也感受不到,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人比较好。做人最可怕的是无心,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以下,是我读‘三国’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天下奇才,智慧化身,可是算尽人意,算不尽天意,鞠躬尽瘁也只换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的悲剧性结局。所以每每使英雄泪沾裳。 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的其时,惜哉,惜哉”我一直不解水镜和崔州平都把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透彻,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又岂会不知?对此父亲给出的解释是:“孔明在刘备第一次去请他时就已经算定,天下在60年内不可能统一,所以对其避而不见。只是后来被刘备三顾的诚意打动了,才决心凭自己的智慧和天斗一把。”这解释也太玄乎了吧。我只是想,年轻的诸葛亮该是有几分自负的吧。我最喜欢初出茅庐的孔明了,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丈夫生此世,担当生前事,喜欢他庙堂舌灿珠连,宏论傲惊三吴江川;火生东南,一夜焚尽千帆,即便傲视天下,怕也是无人能掩其锋芒吧!

只是风流如云烟过眼,我最痛心成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那时的他背负太多,太沉重了。特别是刘备死后,独自担起兴衰存亡,南征北战,还要受人猜忌。刘备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汝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说者有心,听者无意,这是孔明万万没想过的吧?我叹刘备太绝,太狠!这句话简直是要了诸葛亮的命啊!所以之后的他只能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他贬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为庶人,殊不知他内心深处也该是羡慕他的吧,他也想重新回到卧龙岗下,种半亩薄田,悠然自得,终老山林,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吧?只因为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兴复汉室,平定天下的理想还没有完成,夷陵大败,失了荆州,蜀国地薄人稀,蜀道崎岖蜿蜒,要平定中原,谈何容易,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他如何会不知,只是他身在其中,即便看得透彻,也无法自已吧。所以他只能咬牙走下去,即便是希望越来越渺茫,那么少了一份信心,就补上一份决心吧!最后六出祁山时,他壮志未酬,病死五丈荒原,终于结束了他半生的戎马生活。父亲说:“是老天都觉得诸葛亮不能再活了,因为诸葛亮不死天下就不能统一,还会起更多杀戮!”我并不觉得死了就是悲剧啊,我只是想‘死而后已’,一切都可以结束了。有遗憾才完美才真实!试想,如果诸葛亮功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是如当年的范蠡张良,还是荀文若…….?“卧龙跃马终黄土”此时他的魂魄终于可以回到南阳故乡了,而留给世人的,只是他的千秋功名和一声‘斯人不复’的叹息…….

看电视《三国演义》后感

新版和旧版的三国都看了一点,大多数人都说旧版是经典,新版不如旧版,我只是想说,唐国强的演技真的比陆毅好,陆版的孔明特别是后期人物性格很空洞,后期的诸葛亮的性格应该是很复杂的,但是他似乎只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忧和哀,一张苦瓜脸,是怕别人看不出诸葛亮很苦逼,鸭梨山大吗?

至于从整部作品来看,新版旧版都是很有诚意的作品。只是旧版更偏向于写实,不是拍三国演义吗,那就按罗贯中所写的原原本本的来拍;新版呢则不同,新版里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识,比如现代人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还有了导演,编剧,演员自己的看法,这是新版的创新之处,因为新嘛贵在“新意”新版不可能像旧版那原原本本照着小说来拍,就换一下演员,换汤不换药多没新意啊。

如果旧版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叫经典,那么新版就根据自己的观点从这一千个中选取了其中一个典型的‘哈姆雷特’来展示给我们看。至于说成功失败那纯属

个人喜好。

谈易中天《品三国》

是先看了狼至北方的《真话三国》之后才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先我是偏爱诸葛亮的,我想狼先生也是吧?还有杜甫也是,杜甫比我们还严重,都睹物思人呢,还去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古迹,写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诗,他绝对是孔明的脑残粉(好吧还是我比较NC,杜甫会不会想劈死我啊)。

《真话三国》是针对《品三国》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狼先生和易教授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蜀汉政权和对曹操,诸葛亮认识的问题,我个人非常赞成狼先生的观点,(因为偏袒诸葛亮嘛,我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说诸葛亮一丁点的不好)就算是陈寿吧,对诸葛亮的评价也算是中肯,但顾嘉蘅还是更能说到我的心底:“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这才是我的心声!可是父亲说:“你这不是脑残是幼稚!你只不过是同情诸葛亮。但看历史要唯物不能唯心!”天呐!我同情他,我凭什么同情他啊?我够格啊?

好吧,思来想去这么多天,易教授那句“吾欲与武侯同哭”打动了我,我也不能否认易教授的观点,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授就是教授,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要专业得多,只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神,老百姓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我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至于对于历史上诸葛亮其人专业的定义和评价那是专家的事,与我何干?

诸葛亮和梅长苏

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只因为我个人的喜好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来讨论,我一直坚信小说的作者写梅长苏是有诸葛的影子的。“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萧关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付招魂,儒冠多误身”一样的身逢乱世,一样的天纵奇才,一样的翻云覆雨拨转乾坤。不同的是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梅长苏却劫后余生独单遗恨,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这就是人身,冥冥之中的定数,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其有限?

谈诸葛亮的淡泊宁静

我一直纠结“淡泊宁静”之语竟是出自诸葛亮,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句话,才有了点感触:淡泊宁静是孔明一生本领,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难做极忙极热之事。古之成大事者必是耐得住寂寞的,凡事欲速则不达,淡泊宁静并不是逃避现实,不求上进,而是面对世事纷繁的一种心态。

诸葛亮与《出师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495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