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一
《十年后我会怎么样》

十年后我会怎么样?

(述说故事,演绎人生)

十八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如果没有老师跟我的那次谈话,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知道周迅是谁。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教我专业课的赵老师突然找我谈话:“周迅,你能告诉我,你对于未来的打算吗?”我愣住了。我不明白老师怎么突然问我如此严肃的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问我:“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我摇摇头。老师笑了:“不满意的话证明你还有救。你现在就想想,十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

老师的话音很轻,但是落在我心里却变得很沉重。我脑海里顿时开始风起云涌。沉默许久,我看着老师的眼睛,忽然就很坚定地说:“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成为最好的女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

老师问我:“你确定了吗?”

我慢慢地咬紧着嘴唇回答:“Yes”,而且拉了很长的音。 老师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

倒着算回来。十年以后,你28岁,那时你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同时出了一张专辑。”

“那么你27岁的时候,除了接拍各种名导演的戏以外,一定还要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我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25岁的时候,在演艺事业上你就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在音乐方面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23岁就必须接受各种培训和训练,包括音乐上和肢体上的。”

“20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作曲、作词。在演戏方面就要接拍大一点的角色了。”

老师的话说得很轻松,但是我却感到一阵恐惧。这样推下来,我应该马上着手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了,可是我现在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想过,仍然为小丫鬟小舞女之类的角色沾沾自喜。我觉得有一种强大的压力忽然朝自己袭来。 老师平静地笑着说:“周迅,你是一棵好苗子,但是你对人生缺少规划,散漫而且很混乱。我希望你能在空闲的时候,想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确定了目标,那么你从现在就开始做。”

一年以后,我从艺校毕业了,老师的话从那天开始一直刻在我的心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的,当我意识到这是

一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整个人都觉悟醒了。

从学校毕业后,我忙于接拍各种各样的影视剧。我始终记得,十年后我要做最成功的明星,所以对角色我开始认真地筛选。后来我拍了《那时花开》,拍了《大明宫词》,我渐渐被大家接受,也慢慢地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2003年4月,恰好老师和我谈话后的十周年,我不知道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居然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夏天》。

其实你也和我一样。如果你能及时地问自己一句:“十年后我会怎么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时刻想着十年后的自己,你会朝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二
《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现在是2013年11月25日晚上7点整,也许你是今天看到这篇文章,也许是之后,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看这句话的这一瞬间,这辈子再也不会重来第二次。你只有一次「现在」。不管你有没有把这篇文章看完,以后你都要决定如何使用你的时间,并做出各种选择,你的生命会因此慢慢变的不一样,走上不同轨迹。

这篇文章是几段思考剪辑,来自于我,你们不一定要相信。这篇文章的最后也会提到一个网站(10years.me),也来自于我,你们也不一定要去那里。

我来自复旦,做过看上去也许光鲜的工作,但是从没为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而骄傲。我为未来而疑惑过,为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而忧虑过,也为没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痛哭过。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曾经被困在生活和现状里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我不想简单地推论说大家一定都像曾经的我一样,然后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同时,我也从不认为自己可以教会任何人关于人生的东西,我没有权力去对你们的生命指手画脚。

真正的思考能够找到真正想要思考的人;而我,只是想分享自己过去人生的几段思考剪辑。

1. 你能够预测十年后的自己会成为怎样

首先,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承认,可能无法预测一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没有得到自己现在拼命追求而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随机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命运是不可控的,“既然自己都没法决定一年之后的自己会做什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呢?”于是大多数的我们会对未来抱有一种遥远而未知感,而这种感受会让人把目光聚焦于短期与当下,完成一个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目标:考好一次托福?完成一个商业比赛?去西藏一次?找到一份实习?能够完成这些,再继续下一步的前行,而从不去想到一个问题:自己十年后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为了成为那样的人,自己八年后需要做到什么,而为了八年后做到那样,五年后需要去做什么事。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一步一步努力的做法不好,事实上,有些人会把这种态度称作是脚踏实地或立足于当下,而且这也是没有目标和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命运的人的最好选择。在传统观念中,计划十年后的人生而从今天为之努力甚至是一种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他们认为,似乎只要做好现在的每一步,你就可以得到你最终想要得到的,可以获得最理想的人生,似乎只要埋头把手头的工作和考试完成,生活自然会前行,“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观点认为,即使今天的生活没有任何未来性,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但是没关系,今日的努力是在为今后的机会而积累,在几年后的一天,生活会突然回到“正常的轨道”,那时的你,

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每天有机会健身,读书,参加活动,职业生涯稳定发展,个人见识也日渐积累。

但是,根本没有这种所谓「正常的人生轨道」。

因为,人生是连续的,你今天的选择和努力只会给你有限的方向感,你今天做到选择也已经对未来产生了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一个「现在」和「未来」状态的明显分野,所以永远不要指望惊奇的际遇或突然的成功。而如果你不从今天开始,主动地去将人生往你想要的方向扭转和改变,除了在一些万分之一的概率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帮你做到这一点。

而这种主动控制和改变人生轨迹的努力一定会让你痛苦,因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强迫着你放弃当下现状的一些东西,于是你周围的人怀疑、反对、制止你。虽然你之前看到过那些可参照的成功人生,即那些深知自己所要追求的人所创造出的伟大事业,比如Elon Musk,Chris Rene,Jack Dorsey,孙正义,但是那些人会被斥为是极端的偶然和幸存者偏差的结果,然后我的这些思考也会被斥为是成功学的励志文,然后你会被要求冷静,被劝说接受现实不要犯错,然后,你自己也会开始迷茫疑惑。你可能会哭,挣扎,选择,取舍,可能会停下来,可能从此会安然接受这些罩在自己身上的网。

其实,大多数人的都不愿意承认的现实是,看着现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样子活着,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我们还愿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生活才会更有趣么”“要等待机会到来”这样的话。

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实际的眼光面对未来,因为他们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掌控和颠覆他们的生活,不确定性当然存在,可是仔细回想,在一个长达三十年的样本区间中,(除了个例)概率会抹平它们,大部分的你们终会回归预期轨迹。你没法挣脱,也应当利用。因为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早已知晓你所希望成就的一切(说到这里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成功学),并努力一直将生命向这个方向推动,不懈怠,专注思考,穷尽一切可能,你一定会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虽然至于得到多少,能不能闻达于天下,仍然取决于概率,但是这种主动至少能够帮助你战胜概率。

很多人提到乔布斯的那段演讲,“将生命中的点连起来”,这其实谕旨着一种思考,就是你可以放心地去完成和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人生,在回望生命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事情相互联系了起来。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生命模式。但是问题是,如果你是乔布斯,当你已经过完成功而满足的一生,已经将个人电脑界、音乐界、和移动网络的传统结构彻底颠覆,你自然可以去回望自己大学时所上的字体印刷课程并将它和Mac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生活中大多数人,我们没有真正的勇气去像乔布斯一样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又有人要提起小概率事件和成功学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二十多岁的生活可能

是这样的:大学时代经历了很多课程和活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仍然是在出国、工作和考研这几个选项中按照最大化自身回报的标准选择了一样。这就是关键点:你做的选择是为了最大化短期收益。

如果你在复旦大学读商科,那么最好的选择是立刻在上海或香港找工作,因为这样是最光鲜和薪水最高的选择,如果你去申请商科硕士,那么可能一两年以后回来反而找不到同样等级的工作;而如果你在交大读生物工程,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深造,因为如果你去求职市场,可能只能找到一份薪水中等的工作。

所以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大多数人在人生最关键的几年,所做的选择不是基于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是简单的下一步最大收益。

在短期来看,这当然是最理性的聪明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基于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深深不信任,你不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能力去越过短期的阻碍,你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不相信如果今天你做出了不同选择,你同样迟早可以获得想要的生活,你害怕不确定性,你的父母也害怕。因此,你只想保证每一步不走错,不要在同学面前丢脸,不要让周围的人失望。

因此,到了最后,当你回望一生,想把这些「生命中的点」连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人生无比苍白,也许你遇到了一两个像乔布斯的字体设计或个人电脑那样事物,但是你没能抓住他们,因此你人生的线也许就会变成这样:

a. 高中毕业时想拍摄一部能够改变年轻人的纪录片,让人们在纪录片中谈论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b. 但是大学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然后度过四年,也许也有努力换过专业,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c. 工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突然又想起自己曾经想拍过的纪录片,然后疯狂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始终不敢尝试去学习摄影和分镜;

d. 挣扎了半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些朋友一起筹备,经过无数的曲折反复,无数的通宵熬夜,终于开拍了;

e. 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在周围人的压力下,又回到工作中,纪

录片也没有继续存在,几百人的梦想留在了胶片中,然后被扔掉;

f. 从此的生活不算是无趣,但都是可预见的,继续工作,积累对社会的经验与阅历,升职,出国读书,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跳槽;

g. 也许经历几此职场危机,也许参与了一些商业决策,然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开始为他们而奔波操劳;

h. 再往后,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偶尔可以发表对商业的评论或者对汽车能源行业的评论,也被一些人认为拥有成功人生;

i. 但是自己始终清楚地记得,曾经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只能十年后看着自己曾经画在纸上的纪录片分镜哭泣。

那个时候,你发现,你不仅没有改变世界,你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法改变。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虽然可以得到虚幻假象带来的宽慰(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却失去控制和了改变的机会。你只能沿着现在的轨迹做出微小的改变,你做不了变革,因为你不敢推翻现有的生活,你觉得现有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只能沿着它走,或者被它推着走,所以你从20多岁开始就失去了思考它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做出最大化收益选择的做法不能让你沿着一个方向走,因为你的方向是每个时段的短期收益所引导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这种价值观所引导出的人生轨迹只能是一条曲线,逐渐偏离你所想象的人生轨道。最终,你会在30多岁的某一天醒过来,疑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而这一路的选择在30多岁的你看来,既不聪明,也让人悲哀。

2. 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忽略了「自我」

无论做什么行业什么工作,相信我们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自己想做什么职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十年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同样的道理也试用于学生,你要申请什么项目或者学校之前,必须思考这段学习或经历能够给你带来什么。

在复旦待过的四年告诉我一个道理,虽然每个人在四年里都会有各自的追求和选择,但是在

毕业之前的一年,人潮涌动地各自寻找下一个出路的时候,人还是会选择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道路。毕业时,大多数人仍然只想着投行咨询快消,高盛大摩淡马锡凯雷,因为这些工作大多数人都喜欢,因为这些工作光鲜亮丽,因为这些工作让别人羡慕,因为这些工作满足你的虚荣心。你只是跟随主流的目光。我们编撰了无数的答案去回答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很少有人能说真正喜欢那种工作本身。你准备了无数答案去说服别人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然后悲哀的是,你渐渐也会相信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了。

在你们走向你一直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目前的大学或者工作只是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进入复旦或者什么其他大学,尽全力找一份年薪最高的工作,再读一个MBA,然后进入大公司做管理或其他岗位;你也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从生物过程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专业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篮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年长的人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用William Deresiewicz所提到的比喻来说:“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当你开始工作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咨询顾问,去咨询公司,当投行家,营销总监,或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混入大流最容易,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并不是说找到这种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你来到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想进入投行四大咨询快消银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开始,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先进入复旦,然后是高盛集团或科尔尼咨询或别的什么地方,然后是哈佛或斯坦福的商学院,然后是黑石凯雷KKR,然后政界经济游走自如。你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而当你开始真正地回首审视过去的人生,你会发现,你朝这些方向前进的最终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人的羡慕,是因为大家想要成为这些人:或者是社会地位高、薪水丰厚的投行家或公务员,或者是所有人都崇拜的摇滚歌手或演员。你也许看到,这些东西是大家都羡慕的,而且所有人都想得到。而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才去做这些事情。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你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在小学里考试得高分、获得小红花、成为少先队员、考上好的中学,这样老师喜欢你,父母会夸赞你,表扬你,你的名字因而可以出现在教室的墙上或者校长的表扬稿中,周围的同学们也会羡慕你,所有人都会给你拥抱和笑脸。而你,像巴普洛夫实验里的狗一样(抱歉,我在说我们都是这样),在年纪尚幼的时候近似着被训练着去接受这些人造的「激励」去做那些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但是,看到这里,我急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本身都没有错。无论是奖励三好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三
《十年后我会怎么样》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四
《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 在路上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十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几段思考剪辑和一幅漫画现在是2013年12月1日凌晨,也许你是今天看到这篇文章,也许是之后,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看这句话的这一瞬间,这辈子再也不会重来第二次。你只有一次「现在」。不管你有没有把这篇文章看完,以后你都要决定如何使用你的时间,并做出各种选择,你的生命会因此慢慢变的不一样,走上不同轨迹。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是几段思考剪辑,来自于我,你们不一定要相信。这篇文章的最后也会提到一个网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曾经被困在生活和现状里的人。 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这样,我不想简单地推论说大家一定都像曾经的我一样,然后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告诉你们应该怎样做,也不想先摆上一堆经历、书、电影的标签和名称,或者标示着自己有着怎样的阅历和层级,然后凑字数炮制出一篇堆砌辞藻和素材的长文。 真正的思考能够找到真正想要思考的人;而我,只是想分享自己过去人生的几段思考剪辑。1. 你能够预测十年后的自己会成为怎样 首先,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承认,可能无法预测一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没有得到自己现在拼命追求而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随机性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相信,命运是不可控的,“既然自己都没法决定一年之后的自己会做什么,怎么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呢?”于是大多数的我们会对未来抱有一种遥远而未知感,而这种感受会让人把目光聚焦于短期与当下,完成一个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目标:考好一次托福?完成一个商业比赛?去西藏一次?找到一份实习?能够完成这些,再继续下一步的前行,而从不去想到一个问题:自己十年后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为了成为那样的人,自己八年后需要做到什么,而为了八年后做到那样,五年后需要去做什么事。 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一步一步努力的做法不好,事实上,有些人会把这种态度称作是脚踏实地或立足于当下,而且这也是没有目标和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命运的人的最好选择。在传统观念中,计划十年后的人生而从今天为之努力甚至是一种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他们认为,似乎只要做好现在的每一步,你就可以得到你最终想要得到的,可以获得最理想的人生,似乎只

要埋头把手头的工作和考试完成,生活自然会前行,“车到山前必有路”。这种观点认为,即使今天的生活没有任何未来性,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或生活方式,但是没关系,今日的努力是在为今后的机会而积累,在几年后的一天,生活会突然回到“正常的轨道”,那时的你,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每天有机会健身,读书,参加活动,职业生涯稳定发展,个人见识也日渐积累。 但是,根本没有这种所谓「正常的人生轨道」。 因为,人生是连续的,你今天的选择和努力只会给你有限的方向感,你今天做到选择也已经对未来产生了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一个「现在」和「未来」状态的明显分野,所以永远不要指望惊奇的际遇或突然的成功。而如果你不从今天开始,主动地去将人生往你想要的方向扭转和改变,除了在一些万分之一的概率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帮你做到这一点。 而这种主动控制和改变人生轨迹的努力一定会让你痛苦,因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强迫着你放弃当下现状的一些东西,于是你周围的人怀疑、反对、制止你。虽然你之前看到过那些可参照的成功人生,即那些深知自己所要追求的人所创造出的伟大事业,比如Elon Musk,Chris Rene,Jack Dorsey,孙正义,但是那些人会被斥为是极端的偶然和幸存者偏差的结果,然后我的这些思考也会被斥为是成功学的励志文,然后你会被要求冷静,被劝说接受现实不要犯错,然后,你自己也会开始迷茫疑惑。你可能会哭,挣扎,选择,取舍,可能会停下来,可能从此会安然接受这些罩在自己身上的网。 其实,大多数人的都不愿意承认的现实是,看着现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样子活着,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我们还愿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生活才会更有趣么”“要等待机会到来”这样的话。 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实际的眼光面对未来,因为他们觉得未来的「不确定性」会掌控和颠覆他们的生活,不确定性当然存在,可是仔细回想,在一个长达三十年的样本区间中,(除了个例)概率会抹平它们,大部分的你们终会回归预期轨迹。你没法挣脱,也应当利用。因为这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早已知晓你所希望成就的一切(说到这里可能又会被认为是成功学),并努力一直将生命向这个方向推动,不懈怠,专注思考,穷尽一切可能,你一定会得到你所想要得到的。虽然至于得到多少,能不能闻达于天下,仍然取决于概率,但是这种主动至少能够帮助你战胜概率。 很多人提到乔布斯的那段演

讲,“将生命中的点连起来”,这其实谕旨着一种思考,就是你可以放心地去完成和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人生,在回望生命的时候,你自然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事情相互联系了起来。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生命模式。但是问题是,如果你是乔布斯,当你已经过完成功而满足的一生,已经将个人电脑界、音乐界、和移动网络的传统结构彻底颠覆,你自然可以去回望自己大学时所上的字体印刷课程并将它和Mac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对于生活中大多数人,我们没有真正的勇气去像乔布斯一样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又有人要提起小概率事件和成功学了)。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二十多岁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大学时代经历了很多课程和活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仍然是在出国、工作和考研这几个选项中按照最大化自身回报的标准选择了一样。这就是关键点:你做的选择是为了最大化短期收益。 如果你在复旦大学读商科,那么最好的选择是立刻在上海或香港找工作,因为这样是最光鲜和薪水最高的选择,如果你去申请商科硕士,那么可能一两年以后回来反而找不到同样等级的工作;而如果你在交大读生物工程,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深造,因为如果你去求职市场,可能只能找到一份薪水中等的工作。 所以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大多数人在人生最关键的几年,所做的选择不是基于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是简单的下一步最大收益。 在短期来看,这当然是最理性的聪明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是基于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深深不信任,你不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能力去越过短期的阻碍,你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你不相信如果今天你做出了不同选择,你同样迟早可以获得想要的生活,你害怕不确定性,你的父母也害怕。因此,你只想保证每一步不走错,不要在同学面前丢脸,不要让周围的人失望。 因此,到了最后,当你回望一生,想把这些「生命中的点」连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人生无比苍白,也许你遇到了一两个像乔布斯的字体设计或个人电脑那样事物,但是你没能抓住他们,因此你人生的线也许就会变成这样: a. 高中毕业时想拍摄一部能够改变年轻人的纪录片,让人们在纪录片中谈论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b. 但是大学上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然后度过四年,也许也有努力换过专业,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c. 工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突然又想起自己曾经想拍过的纪录片,然后疯狂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始终不敢尝试去学习

摄影和分镜; d. 挣扎了半年后,终于找到了一些朋友一起筹备,经过无数的曲折反复,无数的通宵熬夜,终于开拍了; e. 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在周围人的压力下,又回到工作中,纪录片也没有继续存在,几百人的梦想留在了胶片中,然后被扔掉; f. 从此的生活不算是无趣,但都是可预见的,继续工作,积累对社会的经验与阅历,升职,出国读书,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跳槽; g. 也许经历几此职场危机,也许参与了一些商业决策,然后有了自己的小孩,开始为他们而奔波操劳; h. 再往后,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偶尔可以发表对商业的评论或者对汽车能源行业的评论,也被一些人认为拥有成功人生; i. 但是自己始终清楚地记得,曾经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只能十年后看着自己曾经画在纸上的纪录片分镜哭泣。 那个时候,你发现,你不仅没有改变世界,你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法改变。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虽然可以得到虚幻假象带来的宽慰(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却失去控制和了改变的机会。你只能沿着现在的轨迹做出微小的改变,你做不了变革,因为你不敢推翻现有的生活,你觉得现有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你只能沿着它走,或者被它推着走,所以你从20多岁开始就失去了思考它的自由。最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做出最大化收益选择的做法不能让你沿着一个方向走,因为你的方向是每个时段的短期收益所引导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这种价值观所引导出的人生轨迹只能是一条曲线,逐渐偏离你所想象的人生轨道。最终,你会在30多岁的某一天醒过来,疑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而这一路的选择在30多岁的你看来,既不聪明,也让人悲哀。 2. 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忽略了「自我」 无论做什么行业什么工作,相信我们都思考过这些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自己想做什么职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十年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同样的道理也试用于学生,你要申请什么项目或者学校之前,必须思考这段学习或经历能够给你带来什么。 在复旦待过的四年告诉我一个道理,虽然每个人在四年里都会有各自的追求和选择,但是在毕业之前的一年,人潮涌动地各自寻找下一个出路的时候,人还是会选择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道路。毕业时,大多数人仍然只想着投行咨询快消,高盛大摩淡马锡凯雷,因为这些工作大多数人都喜欢,因为这些工作光鲜亮丽,因为这些工作让别人羡慕,因为这些工作满足你的虚荣心。

你只是跟随主流的目光。我们编撰了无数的答案去回答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很少有人能说真正喜欢那种工作本身。你准备了无数答案去说服别人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然后悲哀的是,你渐渐也会相信你真的喜欢那份工作了。 在你们走向你一直所渴望的成功之路的过程中,进入目前的大学或者工作只是你踏上的众多阶梯中的一个。进入复旦或者什么其他大学,尽全力找一份年薪最高的工作,再读一个MBA,然后进入大公司做管理或其他岗位;你也可能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律师,或者从生物过程专业的学生变成了博士,再变成心脏病学家,再变成专门做心脏瓣膜移植的心脏病医生。这么做当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在你越来越深入地进入这个专业轨道后,再想回忆你最初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你开始怀念那个曾经谈钢琴和打篮球的人,思考那个曾经和朋友热烈讨论人生和政治以及在课堂内容的人在做什么。那个活泼能干的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难怪年长的人总是显得那么乏味无趣。用William Deresiewicz所提到的比喻来说:“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当你开始工作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咨询顾问,去咨询公司,当投行家,营销总监,或心脏病医生,只是碰巧发生了而已。混入大流最容易,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并不是说找到这种工作容易,而是说做出这种选择很容易。或者,这些根本就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你来到大学是因为聪明的孩子都这样,它的地位高,人人都羡慕。你想进入投行四大咨询快消银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待遇很好。你做那些事能给你带来好处,让你的父母感到骄傲,令你的老师感到高兴,也让朋友们羡慕。 从你上高中开始,甚至初中开始,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大学,所以现在你会很自然地从“如何进入下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先进入复旦,然后是高盛集团或科尔尼咨询或别的什么地方,然后是哈佛或斯坦福的商学院,然后是黑石凯雷KKR,然后政界经济游走自如。你迈出了这一步,似乎就必然会迈出下一步。 而当你开始真正地回首审视过去的人生,你会发现,你朝这些方向前进的最终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人的羡慕,是因为大家想要成为这些人:或者是社会地位高、薪水丰厚的投行家或公务员,或者是所有人都崇拜的摇滚歌手或演员。你也许看到,这些东西是大家都羡慕的,而且所有人都想得到。而你,是为了获得他人的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五
《十年后我会在哪里——职业规划》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六
《十年后你会是什么样子》

十年后你会是什么样子,你一定希望自己十年后更年轻。其实,只要每天在日常护肤上多下些功夫,十年后你一定会像今天一样年轻美丽。

1、认真洁面令肌肤变得湿润、细腻

清洁,也是防止皱纹产生的重中之重。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劣,很多废气和尘埃很容易附着在肌肤上,而电脑屏幕的辐射也是一大隐患。这些脏东西都会让肌肤失去原有的弹性,容易滋长皱纹。所以,一定要注意清洁,可采用合适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清洁皮肤。清洁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蒸汽仪来达到湿润面部扩张毛孔的目的。

2、多用富含维他命的美容化妆品

从维C的美白,到维E的抗氧化与衰老,以及目前最热门的各种维A衍生物,这些都可以让肌肤更清新更明亮。所以应选择经常涂抹富含不同维他命成分的营养霜,给肌肤以丰富的营养。

3、去除角质后外加按摩,淡化皱纹线条

如果角质增厚势必影响美观,且易出现皱纹。所以去角质也是防皱的关键一步。在护肤过程中,须加上皮肤的美容按摩,热敷,让皮肤皱纹的线条淡化,并确保保养品更好地渗透,从而改善整个皮肤状况。

4、重点保养眼部

长时间看小说,上网玩电脑,熬夜看韩剧,通宵达旦狂欢,开心是开心了,不过,最受罪的可算是眼睛了。通常情况下,眼睛过度疲劳易使眼周产生皱纹,并出现黑眼圈、眼袋、浮肿等问题。所以应该加强眼部的按摩,涂抹眼霜,为眼部解除疲劳、提供营养。

5、额头、眼角和唇角防皱纹,多做预防保养

岁月无情,它总会在人们的额头、眼角、唇角等处留下无情的皱纹。这些皱纹一旦产生,即使加倍努力也很难去除,所以在皱纹产生之前应注意在这些部位着重使用防皱的化妆品,尤其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预防性眼霜,以及眼部卸妆液,防止第一条皱纹产生。

6、化妆时要记着保护易受伤害的双唇

嘴唇不像一般的皮肤一样有皮脂腺分泌油脂,以保持润湿,同时嘴唇属于粘膜部位,只含有少量黑色素,不足以防止阳光的伤害。所以唇也极易受到来自环境污染的浸害,令双唇干燥、开裂和产生皱纹。这时,除记得时常涂含防晒因子的护唇膏外,还要切记在化妆时保护双唇。推荐使用富含滋润成分或是合有防晒成分的唇膏或唇彩。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七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亲爱的李晓萱:

你好!

最近天气怎么样?身体还好吗?工作还顺利吗?

我猜到你一定不记得自己写过这封信了。你一定每天忙来忙去,忙去赶场子;你一定每天“飞”来“飞”去,“飞”去赶报告;你一定每天跑来跑去,跑去给妈妈买首饰。

二十二岁,真不敢想象那个时候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希望你能比现在这个疯癫的小女孩更加成熟、稳重。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依然短短的头发?依然有盖过眉毛的刘海?依然关心同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展望未来,人生不知能有多少个十年,会有多少个春秋?人生如梦一般,一眨眼,就过去了

我的梦想,长大后能做一名出色的演员,你替我实现了吗?我希望时能有幸福的生活,你替我做到了吗?我希望二十岁时仍然尊敬师长,你完成了吗?。 说说我对你的期许吧。十年后,我希望你依然爱书如命。到那时,你应该会有一间更宽敞,更明亮的书房吧,一个专属自己的书房吧,有一个实木大书柜摆在墙角,里面放满了我最爱的历史书和小说。希望那时的你能放下一些工作,多翻翻十年前的我在书中随意的勾勾画画,寻找当年美好的回忆。

十年后,希望你依然关爱家人。在工作空闲之际多陪陪他们,哪怕只有一个电话、一封信。

十年后,希望你和朋友还在联系。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朋友是除家人之外最重要的人。希望在十年后的你还可以跟这群朋友坐在一起回忆过去,谈论现在,展望未来

时光如水,我知道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我也会为了你而努力奋斗的。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于十三岁写

2013年3月29日

五年级:李晓萱

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篇八
《二三十年后的你,又会是什么模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