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忆已故人的诗篇一
《《忆故人》解析》
《忆故人》解析
龚一 讲解/徐元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琴友:
今天八十高龄的陈阅聪老师和李荣光老师都到场,(李祥霆老师此时正进场)使我很感动。还有些朋友站着听,又让我过意不去!
今天讲讲我对《忆故人》的学习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间的交流。
《忆故人》是很著名的一首琴曲,但流传时间并不太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方的一位古琴家彭祉卿先生家藏的谱子,我曾听张子谦先生说:那时候其他的琴家希望彭先生把这谱子流传出来,然而彭先生说,他家藏谱子曾经要求不要外传,原因就是怕走形、变样。后来在多位老师、老前辈的要求下,彭先生终于公布了,并曾于 1937年由张子谦先生手抄刊登在《今虞琴刊》上。该曲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思念,曲子旋律流畅、明快,因此一经刊出立即流传广泛。
在《忆故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技”和“艺”的关系,“技”就是技术、技巧;“艺”就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意境的表达。其实在历史上、在传统琴学方面,是非常强调技的,所谓“技艺”,是不能分离的两者。也就是说初学者学琴的第一步,应该是《溪山琴况》里提出的四句话。第一句是“弦与指合”,琴上的弦和你的手指要 “合”。这个“合”,我的理解就是非常的熟练;第二句是“指与音合”,你的左手、右手与弦与所按的音、变化着的音,除了非常熟练,还要严格准确的音准。这两者多数指的是“技”;第三句“音与意合”,我理解这个“意”指的是音乐的内容,也就是你手指跟弦的关系非常熟了,音准了,就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了。最后就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概括与提练的问题,那就是第四句“意在音外”。也就是说一个演奏者弹一首曲子,不是为让听者听到曲调,“ 哆 来 米, 米 来 哆 ”,而是让听众感受到通过这些音响中所透析出的某种意境,用今天的行话说就是“音乐形象”“气韵”。因此,我理解前两句是“技”,后两句是“艺”,这个关系应该是明确了。这是出自近400年前的虞山琴派古琴家徐青山的总结,而总结得又是那么的严谨、科学,这真值得我们骄傲!
墨子曾云:“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都有规则,不是随随便便都可做好,都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古籍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理论和说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五十年学琴过程,还体会到不但要讲究“技”,还要讲究什么样的“技”。有合法度的“技”与不太合法度的“技”。合法度的“技”能让你循序渐进,正常快速地进步。不太合法度的“技”则有可能使你偏离轨道,甚至越走越远。纠正起来也越难。我还体会“技艺”的关系,“技”在“艺”前,“技”不解决是无法达到完美的“艺”的。我用生活中的例子
来作比喻:“技”是过河的船,过河的桥,没有准备好船或桥你是到达不了彼岸的,(我这是比喻,不要抬杠说“没有桥没有船,我还会游泳过去”!)有琴友如果只强调“意”,忽略“技”的话,那么这个“意”实际上也是到达不到的、是空的。反过来,如果不以“意”作为追求目标,仅仅停留在“技”的话,那么这就是耍技了。当然“耍”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无须厚非。以上就是我对这两者的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在讲《忆故人》之前的一个前提性的思维。
《忆故人》我理解是表现古代两个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为什么说是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呢?是标题,“故人”者“故交”“老朋友”也。另外是旋律走向,是音乐内容给我的这种启示,让我判断这不是男女之间的思念。这个前提明确了以后,我先给学生解析“技”。
整首《忆故人》,我总结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技巧集中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集中了多处技巧,不注意不觉得,一注意则都是技巧。其中主要的有五处技巧,顺着次序我把它命名为“技巧一”、“技巧二”„„以此类推。为解说方便我以《古琴演奏法》的89页始与行数、小节数为据.
“技巧一”
是指第89页1行2小节泛音的“6 1 61 65 ”这一句很容易弹得后一个音阻塞前一个音,使得音与音之间产生断裂。我要求学生将手腕略略抬高,右手指都悬空在弦上,使这六个音玲珑剔透、晶莹玉洁都在空间回荡。十徽高音同样的音型、乐句也同样处理。
“技巧二”
是 3行1小节第四拍的四个音,技法上是“按”音与“带起”相间,四个音两种手法,大跳的音程,不注意不讲究则很容易断裂。练习时要求“带起”动作的中心离弦要低,再按下去时要用缓冲运力。不可用撞击力。更不可“虚掩”出与面板抨击声。四个音要紧密相连,成为自然连贯柔和的线条。单独调出这四个音,连续三十遍五十遍的练习即可成功!
“技巧三”
是同一行最后一小节三个音,左手大指连续七、六、五弦的过弦“16 5 ”,要音连绵不断,更不可三个音断两次。方法是大指高骨按七、六两弦,顺势将七弦向前推,而其他食、中、名、小四指将其余的弦压低,也顺势将空弦(尤其是四、五弦)往身体方向带移,使大指一指能按到七、六、五的三根弦。
“技巧四”
是5行2小节,连续一至五五根弦的过弦弹奏,要求自然连贯。其技巧在于大指从一弦开始就贴紧弦面而过,犹如蛇行、贴地匍匐前进。而每根弦每个音之间要贯穿八个字:“留足时值,过弦疾速。”这八个字是通用于所有旋律、所有音之间连贯的关键技法。由于音型是由
下向上走向,因此力度也应渐推。
“技巧五”
是7行1小节后两拍的八个音。“ 2161 6535 ”,左大指四弦七徽下到七徽六,无名指三弦七徽九上到七徽;大指二弦七徽下到七徽六,中指一弦七徽九上到七徽。连贯紧接,不可有缝隙。这一句技法在尾部也要用到。我称为技法移位,同样要求。这些其实都是些基本技法,反复练上几十遍,《忆故人》里练好了,那么在其他乐曲里也就迎刃而解,不费功夫了!
第二句话:“起止大多为同音”。
从第二段“入拍”开始,几乎每段的头和尾都结束在同一个音上,也就是起于七弦七徽和止于二弦空弦音“2”。这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告诉学生曲子里有些什么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不只是学会弹,还要了解所弹乐曲的结构、规律„„。其他如89页最后一小节连90页的6个音“2 3 5 5 5 5 ”,与90页3行的“5 6 2 2 2 2 ”是一种同样音型的上行“模进”,是力的推进。然后直至7行,达到全曲最高潮。再从3小节的七弦四徽一直到七弦九徽然后再上行到徽一个延长!十个音,这么大的坡度,这么大的反差,也必须要有处理。这十个音前四个音用最大力度,从五个音开始突然作轻处理,形成起落跌宕的反差对比,其情绪最激动,最委婉,也最动人!
第三句话:“主题变奏加‘插部’”。
乐曲的主题每一段都是从七弦七徽“2”开始,上行下行,展衍而成风格较为统一的主题旋律。在变化过程中插入一个“放合”技法、固定节奏形态的结构,我称它为“插部”(89页倒3行倒3个音始,后,余类推。)。这种结构在《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琴曲中都出现过。也有人称它为“合头”。它起到变化的旋律到此再趋于统一。而《忆故人》中这个插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犹如在空旷的殿堂里、钟鼓木鱼声中的一种静谧、一种思念。
最后一句为:“变化统一是特点”。
因为作曲家,高级的作曲技法,不能应用素材太多,在音乐作品里面,比如说李祥霆老师的“三峡船歌”,就是以四川号子为主线,贯穿于全曲,这就是构成了全曲的统一,然而如果仅仅是统一,那就太单一了,因此在统一中间必须要有变化,然后才会有统一后的生动,且又便于记忆,又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这种创作手法在今人的创作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恰恰在古曲的《忆故人》里已经早用了这种手法。
我集中在这四个方面讲了以后,学生对于演奏一首乐曲也许会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以这个曲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教的是一首《忆故人》,但学生理解的可能涉及到《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或者是《广陵散》、《长门怨》等等。
是为了讲课方便,这些名称都是我自己给命名的,可能有不妥之处,也可以命名为别的一种称呼或另一种说法。请多批评!
总而言之,音乐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忆故人》就是表达友人之间的怀念之情的。而情是有气息、有句逗、有起伏抑扬。我用查阜西老师的一句话:“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讲求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来说明我对古琴音乐的理解!
忆已故人的诗篇二
《忆故人》
忆故人
好男儿志在四方,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远走他乡。他乡遇故知作为人生一大乐事,却依然难以避免分离的结局。于是,忆故人成为了古诗中常见的一种形态。
宋代王诜的《忆故人•烛影摇红》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诗歌一开篇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烛影晃动的意境。在这样一个夜阑人静的时节,主人公从宿醉中苏醒过来,独自面对着晃动的烛光,心情慵懒。
红烛夜色,本来是一个浪漫的意境,但是在主人公这里,却变成了沉醉醒来之后需要一个人面对的孤独。夜晚马上就要过完了,天很快就要亮起来了。酒意已经醒来,但是沉醉的心情却依然没有起色。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在这样一个沉醉初醒的凌晨,主人公不由想到了昨夜送别的晚宴,在送别故人的晚宴上演唱《阳关三叠》。而现在,送别的人已经离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也跟随着离开的故人一同到了天涯海角。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主人公醒来之后的的情景,而从第二句开始回忆昨夜的情景。一个“谁为”写出了主人公虽然在送别的时候为故人演唱了《阳关三叠》,但是就她自身来说,是非常不愿意,甚至有些幽怨的,这也是从侧面描写了主人
公依依不舍的心情。
虽然人已经送走了,但是主人公的心思也随着送别的人一同飘到了天涯,更深一层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送别的不舍和故人的依恋。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在这送别酒醒之际,主人公感到了深深的无奈,昨日的欢愉已经烟消云散。清晨醒来,凭栏远眺,早已不见了所想之人的踪迹。迎面东风吹来,不禁泪湿眼眶。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再欢乐的时光也有过去的时候,再默契的伙伴也有分别的时刻。欢乐的时光过去,只剩下一个人回忆的时候,忍不住泪湿眼角。这句诗为读者描写了主人公独自凭栏,流泪思念故人的场景,能够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悲伤凄凉的心境。
主人公凭栏远眺,望的是故人离开的方向,也是故人再次归来的方向。所以,这里不仅表达了主人公送别的悲伤愁绪,也表达了主人公期盼再次相见的到来。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黄昏,海棠花已经凋谢,燕子正在归巢。夕阳下,整个庭院显得更加寥落寂静。
诗歌从开篇主人公在凌晨快要天亮的时候写起,一直写到天快要黑了的黄昏时分,时间跨度直接覆盖了一整天之多。在这漫长的一整天中,主人公一直处在思念和忧愁的情
绪之中,可见其思绪之重。
而我们知道,从古至今美人总是用鲜花做比喻。而花有盛开的时候,就有凋零的时候,女子的美好年华就像花儿的花期一样易逝。这次你见到我的时候,我还人在韶华,等到下次相遇,可能已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这一句也写出了作为一个女子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对这次分离感到这样的愁肠百结。
忆已故人的诗篇三
《有故人的诗句》
有故人的诗句
过故人庄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原文
原文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2]
忆已故人的诗篇四
《忆故人二首》
忆故人二首
作者:郑凯
室光入暮色,静月逝秋歌;
兰舟载春去,香远忆未歇。
意译:
居室的灯光消失在暮色中,
静静的明月送走秋天的歌声;
美丽的小船载走了你,还有我的春天,
那芳香的气息已经久远,但我回忆的心情却不能平静。
香冷落花沉,兰影忆旧人;
静园风初起,室燕采缤纷。
意译:
花瓣带着清冷的芳香,沉沉地落下,
那棵兰花的影子多么孤独,仿佛还在思念昔日的他;
静静的庭园,风开始吹起,
家里的燕子不时地采集着落花。
-------在某集团公司做咨询项目时,见副总办公室有“室静兰香”横幅,雅谈之余,郑凯老师藏头为诗,以娱和洽。
- 1 -
忆已故人的诗篇五
《《没蕃故人》诗歌赏析》
没蕃①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些年你还守卫着月支,后来在城下与敌恶战全师覆灭。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中原从此断绝了消息。是死是生从此都永远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
②
忆已故人的诗篇六
《忆诗人胡昭》
东北忆诗人胡昭
孙文涛
哦,别了再见,将在蔚兰色里再次复活
的东北土地上的昨天,往事、友朋、和日常„„
——题记
一不小心,我也成了“四分之一世纪前”一件难忘“文学往事”的亲历者证见人了。 而“四分之一世纪前”我还很年轻。那是大约1978年的冬天,多雪而昏暗、寒冷的长春。我孑然一人日日在省图书馆楼寂静的阅览室读书,一位身着暗兰工服长褂的老管理员周德普先生看我肯学,常偷偷借我些未“解禁”的书,由此我们渐熟悉了。当年他也曾多少受“右”的牵涉,由沈阳下放来吉林,多年前曾与胡昭亡故于“文革”中的妻子陶毅女士共为辽宁鲁艺同班同学,50年代属“雕塑艺术系„„”
1978、1979年,“改革”之风乍兴,东北“老牌”文学刊物<长春>(惜后更名<作家>丢弃数十年品牌传统)、<春风>都还刚复刊,当年文学青年成长与今大不同,必须有人引领堂奥,当年流行曰:“文学青年发首次诗,难过李贺中进士”,所以有人介绍一位当地“权威”作家、诗人,就是一件类似旧时学徒“认师傅”一样郑重的大事了。
周先生心善,他知道我酷爱文学,写诗,又是个青工谁也不认识,揣度我一定有难处,有一回闭馆前他递我一个印有“吉林省图书馆”落款的牛皮纸信封,内有一封短信,介绍我去找当时任省作协副主席、在<长春>刊工作的胡昭先生,信的内容大体如下:“胡昭先生:我与您素未谋面。大约四分之一世纪前,我与陶毅同志是沈阳鲁艺的同班同学,很冒昧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位文学青年孙文涛„„”我接过此信,反复读了数遍,觉得内中沉重,这里既有他们一代共同难言的苦涩和历史,也有对一个几乎陌生青年的父辈般的托付和殷切热望。算起来那一年周德普先生和胡昭先生还都不到50岁。
胡昭的家当时还属“临时性”,刚回城不久,在自由大路25号省文联小黄楼里,三层,腾了一间小办公室暂住。走廊很凌乱,支着煤油炉,有人在炒菜烧饭,刚下放回来年月各处都此番光景。他不在家,见到他十六、七岁活泼的女儿婷婷,快人快语,似乎跟我早就认识,其实她对谁都一样热情。婷婷还有个哥哥叫冬林,“文革”她们的母亲因不堪压力精神患病,后去世,这两个孩子在农村吃了不少人所不晓的苦。胡先生当年又当爹又当娘。
那时的省作协也简单,只占文联的一二个办公室(不似其后,毫无奢华)。我给寄过二、三次习作,有次寄他一本我们几个省城诗作者自办民刊<眼睛>诗刊,出乎意外,他竟看得仔细,还回了一封长达二三页的亲笔信,竖写水笔字,用语严慎真恳,除鼓励语外,提到刊中有“潜台辞”,这三字在当年不是随便敢用的!我由此见到他温和外表后蕴有“文士风骨”。这封信我至今珍藏。胡先生后来应我的请求做了我加入省作协介绍人。
1985年,吉林省成立“文学院”,要求当学员人颇多,竟争激烈。而我知道消息已晚,已错过了入学考试。当年学习热劲高,求学不易,对我这样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知青来说不啻天外良机,“宝贵的学习机遇呀!”怎么办?我决定去找胡先生试试,那天我呈了一厚摞完全没发表的“油印”作品,诗歌,散文什么的,胡先生正忙,办公室到处是来客抽的烟雾,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似乎早已窥透了一个青年急切切的心机,马上引我进内室见一个人,文学院刚上任的有着蒙古族人爽气、热力的王士美院长。王院长宽怀大量,准我做特别旁听,并后毕业时又和其它学员同等待遇。这两年宝贵的学习机遇就这么拣来。此是后话。
另件事给我印象也很深。1990年“5.4”青年节,我挑头筹办了一次省内破天荒头一回“吉林中青年作家签名售书”活动,准备在吉林大学门前举办(前此我们还只听港台作家签名售书,国内尚少)。恰前一年有个风波事件很敏感,怕闹事,市里不敢批场地,又要出示“主办单位”证明之类,很麻烦,我电话找到胡先生,说明情况,他爽快答应参加。由于有了胡昭、马犁等省级老作家参加事情好办多了,市作协也给开具了“主办单位”证明信。那一天售书场面很热闹、气派,接了麦克风,挂了横幅,省里青年作家赵培光、张伟、我„„等都“风光”了一回,乐不可支卖着自己的一二本小书!那天胡先生并没来,他的书也没卖上几本。我们始明白原来大概只是为了支持我们:青年们。
其实,早在70年代上旬青年自学阅读时期,我就在省图书馆查阅了几乎所有东北老诗人的作品集,其中也有包括胡昭50年代版的处女诗集《光荣的星云》,知道他是1950年第一届中央文讲所的学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有很多经历。50年代是个急风骤雨、高歌猛进而又甚尔严峻的年头,60年代则风起云涌,狂飚突掀,70年代则对我来说可谓“岁月峥嵘,天地广阔”在农村苦干劳动;历史的大转角是70年代末,可是当时热衷于文学的我们一群青年并未完全清醒知晓„„
我喜欢任何一诗人的第一本诗集,比如吉林已故的万忆萱,90年代后已被青年不怎么知晓的同为“右派”长春的何鹰的写于50年代一本薄薄的《劳动之歌》„„当然,胡昭这本《光荣的星云》名字本身就充满激荡、梦幻,可令人一忆再忆那个难忘的朝阳早晨,多少展望!„„
胡昭是松花江畔永吉县乌拉街一带的满族人,所以他对神奇的满族故乡长白山、松花江有不少描写,人情、自然、风俗,是他写严肃的岁月、人生和奋斗之余的补充,他似乎在那儿能获得许多休憩、愉悦;化而为诗、随笔、散文诗、回忆录„„。晚年的他心境很静,很早就退闲下来写了不少东西,可惜我由于忙乱一直未能抽暇细细品读、学习。(即使80年代中期后我们也很忙,忙什么——忙“冲进”文学?!)„„
东北有一批“传统”中的老诗人,回头历数,竟多数在80、90年代我们匆乱、纷纭中悄然谢世了:沙鸥(四川籍,长期在黑龙江)、公木(延安诗人,下放东北,曾任省图书馆管理员、吉大中文教授)、万忆萱、丁耶、胡昭„„1980年左右还亲聆过丁耶平反后的讲演,思想很开放,很敢讲,我们还在会场给他递过条子;沙鸥1970年代尾“平反”后回东北的一首短诗<归来>我至今能一字不差背诵!我喜欢他短诗的简洁、力度、涵量——此诗艺后边的人很少能企及。今回思,这些地域诗人的存在实是些文化“重镇”,为一个个象征,众多尔后文学青年如细散的颗颗“星云”一样拱依向他们。也许他们不定每首诗、每篇文都是传世嘉作,但他们活着、写作着、辛劳着就象征意义重大: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诗的“肺活量”还在有力地扩充吸张„„
近10来年我“漂泊”京都,谋生,挣扎,沉浮,好几位曾与我有过密切接触的吉林师长都先后走了,他们有认真严谨的散文作家马犁、温文尔雅很关心我创作的市文联原秘书长、散文作家程质彬„„。重回故城,走在街道,忽觉空旷荡然、陌生,那些街路边原本熟悉的、栽植数十年的、陪伴我度过难忘青年时代苦读时光的特有的高大东北白杨树被砍伐、倒下„„(一棵棵,黄叶飘落心底。师长们的书躺在书架上)
“有些人我们离不开他们生活„„,肩上离不开他们有力的温暖的手的轻柔抚摸”(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意思)今感到这名言的金属份量。
胡昭做为建国后第一批吉林诗人,他的身边无形中聚集、影响了一批本地诗人:曲有源、南永前、朱雷、雷思奇、刘家魁、薛为民、吕新„„我属后边一个末微作者。这些人是先生生前的挚友或门生,我想提到他(她)们的名字,先生冥冥中不但不会生气而会十分温暖,欣慰!20年回头我才看清了东北诗人二、三代人之间的直接、间接的清晰“传承”接力痕
迹。(而当年我常有诸多牢骚抱怨)
东北、吉林还有若干严肃而默默多年工作的老诗人,如长期生活于吉林小城的秋原先生,他翻译过不少俄罗斯诗歌,译笔朴质优美;如80年代为散文繁荣培养过大批学员的黑龙江老诗人纯人先生„„上述二人我都亲见过,还有幸到过纯人先生哈尔滨的家里吃过一顿饺子,受到他热情招待安排住在他亲手创建的黑龙江“创作之家”大楼。后边70年代出生的南方青年对他们也许有点“陌生”,但他们确曾默默地影响了周围一方的“水土和空气”。 回顾里,这些年潜移默化,我跟胡先生学习了几点:一是谦恭、谨言慎行;二是不争、潜心习务自己的写作;三是对自然、和人持和谐、淳厚态度,为人为文不多较;„„教诲有有有言的、无言的;我非常欣赏先生中晚年的(以前的我没见到)性格中少语缄默、温存处世。(如每个人都这样,则我们身边君子洋洋矣。)
胡昭辞世时,我正在东北同座城市治病,日日吊针,昏然中,全不知已斗转星移又颗身旁文星殒落!文友们大概无人知道我“漂萍”悄然归来,故无人告我讯息。如果知道,我一定会拔掉吊针,立即奔赴诗人的葬礼!“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平凡生命序历不属于光荣的诗人,诗人的死亡乃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人类事件,一块纯然泥土重重跌入江中,整个堤岸都为之一抖、震动„„前人说足寿辞世为“驾鹤西去”,我说诗人之死乃驾鹤西征:战霞满天,光茫相送,山河依依„„这里没有悲泣、悲凉意味,诗人的一生都汇入一种光亮中,我们站立在地上、留在后边的人将为这道光亮一遍遍祈祷、呐喊„„
唉!年轻气盛时狂妄,不服攒劲儿,又充满偏见和狭隘,在东北曾暗暗一直想“追过”前面的诗人、作家们。“超越”什么?他们的苦难、奋斗、贡献吗?!„„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可替代的年轮里,筑路,而我们的使命仅仅是——争取“路”的有力延伸。
30年代出生诗人比我们这代人不知认真、刻苦、虔诚多少倍,诗,绝不仅是他们一种“符号”,而是一种武器、信仰、崇高信念。所以他们笔下无论风格或含蓄或奔流、或清新细腻,或高朗豪迈,均那么真实坚固,不可仿制。他们标示了一个有诗的时代。他们似从来未动摇过。他们经历过充满激情、甚至险滩暗影的大时代,活得昂扬,有劲儿,跌倒了,也化成一盏弱灯,在暗夜里闪烁,探路搜寻,充满使命。我们无权指责他们一二„„
——前面,又一道遮风挡雨的墙壁颓倒了!而我们,似乎还弱小,还手无足措,还没有完全地站立起来,独立地坚强地、理性冷静地面对这个源源嬗变莫测、迁愆移动甚尔风雨雷暴的世界„„
——忽觉肩头无形中“咯噔”又重了一下„„
(附背景资料:2004年2月15日,1930年代出生的东北吉林籍著名诗人胡昭逝世于长春市,年71岁。喧闹的世界仍照常闪哗、忙碌——不见一丝痕迹——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2004年4月京郊)
忆已故人的诗篇七
《忆希克梅特的三首诗》
上一篇:经典与金钱有关的语句
下一篇:溪居 柳宗元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