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诗句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比喻的诗句篇一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比喻的诗句篇二
《1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论文提纲: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一、绪言:含义+作用+提出问题

二、构成条件

三、基本类型:明,暗,借喻各自在古诗中的运用

四、比喻的灵活运用:博喻,反喻,强喻

五、比喻与其他修辞的不同

比喻VS比拟借喻VS借代

六、结束总结

柳老师,这个提纲不是正规格式的提纲,只是为了全面了解论文内容。论文中有的观点看法只是我自己认为的,并不知道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是人说亦云的。最后说声抱歉,因为在忙专升本的事,这么晚才交论文。还有就是祝老师新年愉快,合家欢乐。

试析比喻及其在诗文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

比喻是最常见的修辞之一,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不同类型。我们要注意区分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的不同。比喻在古诗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暗喻,诗人更喜欢

明喻和借喻。

主题词:比喻 条件 类型 变体 古诗

正文: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又叫“譬喻”。在古今中外文学中比喻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古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现代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徐志摩《再别康桥》);从鲁迅的“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而在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甚至诗辞典赋等文学体裁中都有比喻的身影。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化平淡为生动,二是化深奥为浅显,三是化抽象为具体,四是化冗长为简洁。那么构成比喻的条件是什么,比喻的类型及其与其他修辞的不同之处,比喻在古诗文中的应用又是怎样,本文将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构成比喻的条件

比喻有三个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是词语叫“比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二者缺一都不能构成比喻。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应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而不能只看是否有比喻词。

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例如: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

2、表示猜测;例如:

远远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她好像有心事。

那里好像发生了意外。

3、表示想象;

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5、表证实。

正如他所说的,没办法。

带有比喻词却不是比喻句的情况并非只是以上几种,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归纳。

以下诗句虽没有比喻词,却是比喻句。

1、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

总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看它有没有比喻词,而要看它的本体和喻体是不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

二、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

我们看明喻在诗中的运用:

1、比喻词是“如”: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4)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李白《越女词其五》)

(5)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6)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后主《望江南》)

2、比喻词是“似”: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虞美人》)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

(4)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3、比喻词是“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召公谏厉王弥谤》)

4、比喻词是“若”:

(1)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

由此可见,古诗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是“如”“似”。其实在成语中明喻运用最多的比喻词也是“如”“似”“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成语:恩重如山,挥汗如雨,归心似箭,流年似水,冷若冰霜,呆若木鸡,门庭若市,口若悬

河等。对于为什么在古诗和成语中都喜用“如”“似”“若”的比喻词,我们不作讨论。

(二)暗喻

暗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暗喻在古诗中比较少见,我找了下面几处:

1、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虽然暗喻在古诗中不多见,但我们还是要注意暗喻的几种变体。

1、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

3、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如:书籍_人类的朋友。

北京_祖国的心脏。

暗喻的变体不只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在学习中要多留心。

(三)借喻

借喻的构成方式是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对于借喻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出现本体,二是不在本句出现本体。

1、不出现本体

比喻的诗句篇三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莪靛不难着潦。范词中这种美豹鑫然西卷,在鲞健了出来.澎袋垒动缝反映了守边将士豹深诱的憨乡之箸名诗人的作品巾是常出现的。“诲境入词”也可以说情。再如-繁曹操、孙权、刘胬。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是范仲淹在词的麓术手法上的一个歼拓。

得三分天地。”(<剔银灯>)中的“笑”这个动词就邋用得上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范调在艺术境界创选十分形象。把他对孙、刘、曹的幂屑、轻蔑的神情准确地土戆戎功之处。瑟蓬{孛淹篷够在饲绺孛剑造基情真境镕琵了出来。我襄l如缨麴考祭,词酶诗化,教文纯豹语羹的艺术境器。怒子他娴熬匏使用谣言的技巧努不帮言。可睽说怒首开予范{孛淹,蕊瑶为苏轼、辛奔痰所继的。他的词作语誊清丽流畅.通俗质朴。音调铿锵,有清承而至光火。

水出芙蓉之美。无刻意雕琢之痕。文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范仲i畿词作的清丽流畅,质朴自然,形象嫩动,毫艺术。作品的成败与否。语言起着栩嬲重要的作用。词无花间脂粉气的语言,无疑绦宋词的词坛带来了一股疑萎我至宋。文入靛蘩意遥求藻镶。宠满了华嚣香艳的藜鼹。

词句,这直至来初鹣晏珠才稍有改变。蠢范仲淹词俸的综上分褥.范词中真挚情感酶表露,真实如涎的景语言可以说基本上摆脱了这种浮廉的形式主义的柬物描写,构成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境界”,荐加上他那缚。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旅“无矫柔妆泶之态”的语言.构成了他的作品的艺术氛慕遮》)读来通俗易懂,音节和谐,流畅自然,有着涛的围.为其形织的塑造提供了活动场所。在这样一个凄清耪律美。吴毒银爨豹感染力。

苍骧静甄境氛藿孛。适动羞一令灌体悲愁,控卷难醚,

要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反映攀物的箍貔.语言就饶匿优民.入孤心孤的老者。德、景、入三者合垮一体,

妊须形象、生动、准确。范词的语裔是达到了这一要求景为情生。情景交融。真实而崩然。

的。如。羌管悠悠耩满地”中。悠悠”这个叠音词。就把茺★作崭简介:赵万有,河南省渑池县第二高缎中学管所吹出的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鬻乐声准确地描绘

教师。

比喻在古诗词寸均作用

阐黎悫

【擒要l比喻是中骘古典诗词中常髓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砰艺术形象的塑造i意境的韶l逵、艺术风格酶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结合作潞分析的基础上.盼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归蚺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

比喻修雌手法表达效暴

谤竭剖俸串鬻鬟戆一种竽苓少约挽秀洚诞孛。佟毒毪缝笼罄嚣赛毒。欲毙器壤毙秀予,滚牧演菰法——比喻.往绽和艺术形象的浆新颖贴切的比喻.塑造出许许多多总相室。

造、艺术意境的创造、艺术风格的形的形神具佳的艺术形象来。例如:

——苏轼(饮湖上处睛后雨)

成.乃至艺术效果的产生有着密切(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艾

例(1)中,以物喻物,用“白玉的联系。结合诗调的特点,针对比喻疑瑶台镜.飞柱费云媸。

盘”、。瑶台镜”,来比喻月亮,霹出了在涛词孛懿终焉。现把它撬摇为羰——季-蠹《古臻秀褥>

把胃竞豹姣涪明亮,弱露,“飞在毒下几个方面:

伫)洛辩索震如相闻,一片泳心云端”也形象的把月亮的位鼹给写一、有助于擞造生动形象的麓

在玉壶。

了出来。很好地塑造了满月的情形。术影象

——玉爵龄<芙蓉楼迭肇渐>例(2)中.把品德比瑜为“冰心”,指写诗作面,甏撼对象“写嚣”、写国碧玉牧贱一树高,万条甓1:

品德就缘溅轰中的冰,取冰的透明褥“传裤”这裁癸掇准事物酶黪赢。鳔丝绦。不知细跨谵蓑窭,二霹豢燕

洁净之意,怒象生秀埝绣。搦(3)匐,如果想借助其他的事物来表现。就似剪刀。

用*剪刀”眈喻二月的春风.憔妙健得使用比喻。那么。本体和喻体之间——贺知章‘咏柳>

肖.让人眼前顿时产生这样的溺画:的相似点,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关键。

(4)水光墩滟晴方好,山色擞臌

春风吹过,仿佛是一把把瓣刀把一

・鹊・

大语文论坛.阅读教学

片片的柳叶给剪了出辫乏.那么均匀,那么终柔。饿(4)句以疆子比嚣潮,树托懑溪溯豹艳磊,突爨了二者皆责在天然的理趣。这些比喻.把本体描摹得形神兼备,生动鲜明,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

:、睫翻造蹬馕豢交歉酶艺术境赛

情景交融是诗词传统的常见抒情手段。这种抒情学段{芏往借助于比喻,成功地完成了艺术境界的创设。铡妇:

《1)溃党铰嚣两鹈和,潭萄无燕

嘲无离别的深挚感情.情融化在月毡之孛。

三。骞蘩手鼯戏含蓄委婉豹慧涞风格

诗词贵在含蓄。诗词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题材、主鼷、绫擒、诿言稻表现手法等多种爨豢决定懿。两眈埝豹运零往,疰起蓑一定的作用。它多袭现为或以生活巾彼事喻生活中此辫.或以自然现织比社会现象j或以物比喻人,或以入魄喻物,疆寄托俺誊豹思想感情。从隔有劲予含蓄娄婉风格静形或。例如:

君知妾有夫。赠赍双明珠。感菪缝绋意。糸在红罗禚。妾家高楼连苑题,嶷人我载明免璧。磐君惩心务甚弼,事夫誓死箍生孺。还君磋珠双溜

糖。恨不相逢未嫁时。

冷烛无烟缀蜡干.芳心犹卷怯

豢寒。一缄书筏簸俺事.会被东藏跨嚣看。

——钱羽《未展芭蘸)

这首诗首句从形状、色泽两个方面设喻。然后嘲物及人。仿佛是一位会请棘脉的少女.麦子寒意袭入的繇境的寨缚。疑能暂嚣壹把啻邑豹情怀藏在心底。兰四句又从整体外形上把未展的能蕉也比喻为一本卷起来的书本。鼠为藏有心事,而会被东风羧稔雾荤看。谈罢瑟诗,我们眼麓不由缝会出现鄂耪芭蕉戳鄹擒爨的叶子的模样。它的颜色,它的色泽等等。

再如自居易的《花非花》:

藐襄藐,雾臻雾。夜半寒。天爨

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膏螺。

——剃禹锯《望滑庭》

灞李蠹乘舟赘欲萼耄,怨蠲岸上

蝰歌声。槐花潭永瀑争尺.不及汪论遥我情。

去。来如毒梦凡多时?去稼羲云茏蘸

处。

——枣自<赠汪伦'

(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鬻毙容秀,鬟有怒毽惹筑蹇。慑君每

——张籍《节妇吟'

这首诗通篇使用比喻手法。表霸主番是一蓄抒发爨女情事的诗。实质上却是一首政治涛。张籍为拒绝摩师道的勾引而嚣.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再如朱庆徐的《近试上张水部》:

满寡跨褒箨红燕.蘩瓷耋燕雾

诗由一连串的比喻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行激浇水。反复以鲜嗍的形象突出一令寒营说骐戆。羰貔“喻意。作者蓟底想摇述行么,裁激着我们的想象.去联想、去猜测。辫外。在诗词中。雒{生运用比喻构成通感。从蕊产生弓1人联想的艺术效果。铡鲤郏±元斡《瞬邻家欢笙》:

风吹声如辑彩霞.不知墙终燕谁家。熏门深锁凭寻处,疑有碧撬午树花。

诗的最詹一句以花为意象攒霹音乐.象廷了璧磐豹瞬媛、热爨鞠欢快,让入产垒联想;又如“荚蓉泣溺香兰笑”(李贺)就是由乐声产生的联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魑从挂名产生的联想。

以主论述.获丢令方蚕蘸述7比喻在诗词中的作用。具体在不阏的诗词作品里.W能不是面面俱到,但从整体的诗词来看.它们又是突错融合,相辅相成的。

★箨毒蓑余:粱悫。广秀貉城爽验高中教师。

织泼楼胃,营满还亏,暂潢还亏。待

得豳斓是几时?

一吕本中《栗桑子・恨君不似>例(1)中第二旬把当时的湖面比

喻懋~蠢寒经努塞豹镧镜。嚣为太麓融落,湖永不反兜.像镜子没磨嚣寸的光泽暗淡的样子。第四句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内银盘里的青螺。这样既把月色下湖光山影的颜色霉褥魏切。叉把壤党凌篷的形获比喻褥恰如其分。全诲纯然写景,描写细致,比喻生动。但送宁静和谐。十分清新的环境融入了坦然淡然的胸体,真可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铡(2)匐阪镌慈浮痰之深来毙骧泛绝送我祷之深,并且不疑。行舟不离潭水。发情萦绕心头。情景相生.互为衬托。例O)N中描写阑人月下恩”君”的情景,她把“君”比作。胃”,对胃努祷.铁”不曩凌”程“寒稼”酶对毙上.殷复倾诉了她愿岛“君”永远团

・64・

舅始。妆罢低声润灾婿.疆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以闺房之事比方科场之事.新娘是诗人自喻,“必婿”喻张籍.“舅魏”唆圭考害。在阂痨熊活豹形象轰l

馘巾.寄托了作者——一个糕试的封

建士子自诩才华而又恐不能及第的心瑷状态。全诗风格器婉、风趣。

霹、有助于产生荸1人联想的艺寨效暴

比喻往往是瓢准了事物之间静相似之处。读者猩黼读诗歌、欣赏诗歌的同时.往往会引起自己的丰富联想.以琢磨何以体现这样的类似之处.透瑟瑾孵沈噙懿轸楚。试举一例:

比喻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梁悫

广西防城实验高中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ZHONGXUE YUWEN2009,""(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夸张与"炼"字的运用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颇具艺术魅力,而语言运用中表现出的鲜明、可感、生动的形象性,是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反复推敲、锤炼的结果.寻求最贴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诗词语言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2.期刊论文 王正良.Wang Zhengliang 从古典诗词中比喻的运用看"异质远距"原则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1,9(2)

本文运用"新批评"派的"异质远距原则"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3.期刊论文 陶晓跃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 -阅读与鉴赏2009,""(1)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4.期刊论文 唐玉萍.TABG Yu-ping 模因论与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像基因一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以传播.文章分析了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中的模因现象,在对模因论的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比喻模因的仿制.

5.学位论文 秦颖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古典诗词中隐喻的翻译 2006

本文基于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的成果,尤其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与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它们对隐喻和诗性隐喻本质的解析和对翻译过程的诠释,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隐喻,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策略及意义。

作为2000年来学术领域的常青树,隐喻的研究随着语言学理论及哲学理论的完善经历了漫长而本质的变化过程。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在西方学术界隐喻从纯粹的修辞工具到认知手段的演变,强调了隐喻和诗性隐喻的认知和概念本质。同时,通过对比的方法,介绍了国内传统的比喻研究及在认知隐喻学理论深刻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对隐喻的重新认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翻译理论的指导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由于客观主义长期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隐喻译论追求对等的隐喻翻译以及基于刻板的分类学的隐喻翻译学说;而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隐喻学和隐喻翻译理论旨在探究认知和翻译决策过程的潜在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灵活地运用具体的翻译手段,从而在翻译中达到较好的整体效果。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认知角度对李清照的十一首词作中的隐喻进行了尝试性的分类,并选用《一剪梅》三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证明综合法在隐喻翻译中的效用。

6.期刊论文 刘力军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7.期刊论文 薛吉辰 古诗词中的三类特殊的比喻 -阅读与鉴赏2006,""(7)

在古典诗词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博喻等多种形式,倒喻、较喻和博喻是其中特殊的三种.

8.期刊论文 邱美琼.胡建次.QIU Mei-qiong.HU Jian-ci 言意关系与古典诗词层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9.期刊论文 魏一媚.WEI Yi-mei 诗言志歌咏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艺术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

古典诗词以言志抒情见长,而言志抒情艺术又缤纷繁复.借景抒情、缘情绘景、意象组合、比喻叠加等都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10.期刊论文 易琳.YI Lin 虚实相生,尽显风流——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3)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包括虚实与情景的关系、虚实与空白的关系、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虚实与比喻的关系等.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wflsqh),授权号:aabdb4b2-0819-4878-949e-9dfd00ad3785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比喻的诗句篇四
《用比喻方法的诗句》

用比喻方法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比喻的诗句篇五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比喻的诗句篇六
《比喻和诗》

比喻和诗

(据在香港教育学院的演讲整理)

孙绍振

内地老师近来普遍强烈要求在语文課上,多讲讲“语基”,所谓“语基”,就是一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是,新近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却是淡化“语基”的,总的精神是,可以讲一点,但是,不要考试,因为,语法修辞在学术上很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讲到位的。比如说,讲到比喻,我们的老师,通常讲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答什么的比喻是精彩的,什么样的是平庸的。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到荷塘时,据余光中先生分析,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有十三个是不好的,只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一段恰恰是老师们认为是最精彩的,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说明,老师们心目中的语基,大抵是常识性的,有许多粗糙的,不可靠的成份,还没有达到可以具体解决问题的程度。空谈无用,还是从内地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一个练习题开始。这个题目引用《世说新语·语言》的一段: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个问题,光凭印象就可以简单解答,谢道蕴的比喻比较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把道理讲清楚。光有个感觉是不够的,因为第一,感觉到的,可能有错,第二,即使没有错,感觉是比较肤浅的。感觉到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甚至纠正感觉的错误。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就涉及到对比喻内部特殊矛盾的分析。这就要更新我们知识结构,要重新学习。

通常的比喻有三种,第一种,是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相异点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与相异点统一起来的就更特殊,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的,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属于这一种。

构成比喻,有两个基本的要素:首先是,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黄侃在《读文心雕龙杞记》中说:“但有一端之相似,即可取以为兴。”这里说的是兴,实际上也包含了比的规律。《诗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首先是,女人和云,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可混同的,然后才是,在数量的众多给人的印象上,有某种一致之处。撇开显而易见的不同中突出隐蔽的美学联系,比喻的力量正是在这

里。比喻不嫌弃这种暂时的、局部的一致性,它感动我们的正是这种局部的,似乎是忽明忽灭的,摇摇欲坠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相异性,是我们熟知的,熟知的,就是感觉麻木的,没有感觉的,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却是被淹没的,一旦呈现,就变成新知,在旧的感觉发现了新的,就可能被感染。比喻的功能,就是没有感觉的地方,开拓出新的感觉。我们说“有女如云”,明知云和女性区别是根本的,仍然能体悟到某种纷纭的感觉。如果你觉得这不够准确,要追求高度的精确,使二者融洽无间,像两个等相等半径的同心圆一样重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说“有女如女”,而这在逻辑上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比喻的感觉冲击功能也就落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牙齿雪白,因为牙齿不是雪,牙齿和雪根本不一样,牙齿像雪一样白,才有形象感,如果硬要完全一样,就只好说,牙齿像牙齿一样白,这等于百分之百的蠢话。所以纪昀(晓岚)说比喻“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

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

朱熹给比喻下的定义是:“以彼物譬喻此物也。”(《四库全书·晦庵集:致林熙之》)只接触到了矛盾的一个侧面。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喻小人。”《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通之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异的想象桥梁。

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着粘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的麻木上。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

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而把占劣势的二者相同之点在瞬间突出起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加以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或是根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可能的准确、和谐。所以《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不准确、不精密的比喻,在阅读中,可能产

生抗拒之感。亚里斯多德批评古希腊悲剧诗人克里奥封说,他的作品中有一个句子:

啊,皇后一样的无花果树。

他认为,这造成了滑稽的效果。[2]因为,无花果树太朴素了,而皇后则很堂皇。二者在通常意义上缺乏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这说明,比较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比较,一种是好的比喻,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相通,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以切至为贵。”

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正面来回答谢安侄儿谢朗的“撒盐空中”和侄女谢道韫的“柳絮因风”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了。

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通的规律,盐的形状、颜色上与雪一点相通,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下落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因风那么“切至”。因为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决定了下落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线的,二是,速度比较快。而柳絮质量是很小的,下落不是直线的,而是方向不定的,飘飘荡荡,很轻盈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三是,柳絮飘飞是自然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经验的回忆,而撒盐空中,并不是自然现象,撒的动作,和手联系在一起,空间是有限的,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联想是不够“切至”的。四是,柳絮纷飞,在当时的诗文中,早已和春日景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的比喻,不但恰当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

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表现了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曰:“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能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

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和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七言的古诗(不讲平仄的),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

“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3]

鲁迅的这个解释,仅仅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的特征的相似性,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似乎感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到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鲁迅所担忧的“笑话”的。但是,诗意的情趣,并不是文学唯一的旨归,除情趣以外,笑话也是有趣味的。文雅地说,就是所谓谐趣。这时的比喻,就不是以切至为贵,相反,越是不“切至”,越是不伦不类,越有效果,这种效果,叫做幽默。同样是咏雪,有打油诗把雪比作“天公大吐痰”,固然没有诗意,但是,有某种不伦不类的怪异感,不和谐感,在西方文论中,这叫做“incongruity”,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能成为某种带着喜剧性的趣味。如果说,诗意的比喻,表现的是情趣的话,而幽默的比喻传达就是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谐趣。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这是带着诗意的比喻。如果不追求情趣,而是谐趣,就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红烧牛肉”,这是没有抒情意味的,缺乏诗的情趣的,但是,却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很幽默风趣,这叫做谐趣。要知道,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说:“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绸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奔儿头”:“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的,叫做“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作是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的题目的“观书”,说明,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思考线性化,线性化就是把系统的、多层次的环节,完全淹盖起来,只以一个原因,直接阐释一个结果。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4]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常见的偏颇,就是鲁迅也未能免俗,把客体的特征作为唯一的解释。

我想,他的失误,最根本的是,他提出问题,是从一般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诗的角度。如果从诗的角度,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就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修辞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要看第一,传达情志起了什么作用,第二,而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同样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学形式,效果是不同的。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1] 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3],《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4]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的《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1页。或者我的《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比喻的诗句篇七
《诗歌鉴赏之比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7485.html

    上一篇:有关友谊的

    下一篇:爱与不爱的辨论

    【比喻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