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关羽的古诗文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一
《描写关羽的诗句》

描写关羽的诗句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功成自合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人言俊杰千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鸿门小可,渑池等闲。关公之名,威震江山!——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粗豪车胄运机筹,要害仁慈刘豫州。赖得云长施义勇,青龙刀劈乱臣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三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一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气概与天平,匹马单刀独自行。干里寻兄恩义重,五关斩将鬼神惊。鼓声响处人头落,旗影开时血刃红。堪笑蔡阳无计算,山鸡要与凤凰争!——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唐郎士元

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陀。骨上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元人郝经《重建庙记》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月缺魄易满,剑折复铸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四

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做深渊。怪风怒拨汉江水,巨浪齐吞罾口川。八月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策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二

描写关羽的诗句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二
《古诗词》

-6年级补充诗词

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

宋 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一年级下册: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年级下册: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年级上册: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三
《小古文——关羽刮骨疗伤》

关羽刮骨疗毒

原文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译文: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经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升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命令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令围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漫出盛血的盘子,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赏析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有一次,关公(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左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 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左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

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

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 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 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当然,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

痛楚。但是,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却是实情。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四
初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三国演义》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1、 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曹操;

“智绝”是诸葛亮.

2、 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

3、 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曹”,前三马是指 马腾 、 马超 、 马岱 ;后三马是指 司马懿 、 司马师、 司马昭 。

4、 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 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 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 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 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 鲁肃 ;把昏庸的人说是 刘禅。

5、 三国中有两匹千里马 赤兔马、的卢;最后的主人分别是关羽、刘备(此两处有争议)

6、 三国中有三位名士被称为一龙,他们是 华歆 、 邴原 、 管宁 , 华歆 和 管宁 分别是龙头和龙尾。

7、 在军阀混战中,刘备曾先后依附 公孙瓒 、 陶谦 、曹操 、 袁绍 、 刘表 。

8、 魏国历代皇帝是曹丕、曹睿 、曹芳 、 曹髦 、曹奂。

9、 三国中被称为三杰的是 孙权 、 刘备 、 司马懿 。(莫名其妙,不知是何原因)

10、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 草船借箭 、 蒋干盗书 、 借东风 、 苦肉计 、 连环计 。(还有其他)

11、《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 隆中对 。

12、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 庞统 ,他冠以 凤雏 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 庞统巧设连环计 。

13、《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魏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 赵云 ,长坂坡头退曹军百万兵的将军是 张飞 ,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 马超 。

14、《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 关羽 。

15、《三国演义》中具有独家绝活的两个人是左慈、 管洛 。

16、“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 诸葛亮 写给 周瑜 的信中的内容。

17、刘备在长坂坡时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宝贵所能动摇也。”这里的子龙指的是 赵云 。

18、“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 刘备、 关羽、 张飞 。

19、“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领袖分别 魏 、 蜀 ; 吴 、曹丕 ; 刘备 、 孙权 。

20、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目的是 为报曹操之恩 。

21、“鸡肋”的故事源自 《三国演义》 ,故事中涉及两个人物是 杨修 和 曹操 。

22、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出山后三次用火的战役分别是 火烧博望坡 、 火烧新野 、 火烧赤壁,这就衍生了一个俗语 新官上任三把火 。

23、“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上面诗句所表现的故事情节: 赵子龙在长坂坡 为了救刘禅杀了七进七出最终救出刘禅 。

24、《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著名战役是 官渡之战 和 赤壁之战 。

25、玄德曰:“曹操多谋,汝不合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这句话是 刘备 对 张飞 说的,来源于故事 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是 粗中有细 。

26、“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魂,吴王宁不敬书生”。被赞之人是 陆逊 ,他因 在猇亭战役中击败刘备 而名声大震。

27、《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 猇亭之战

2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五虎将是指 关羽 、 张飞 、 马超 、 赵云 、 黄忠 。

29、《三国演义》中“白衣渡江”一般讲的是 吕蒙奇袭荆州 的故事。

30、请说出《三国演义》中和下列数字有关的故事情节。

单:千里走单骑 三:三顾茅庐

五: 过五关斩六将 六: 六出祁山

七:七擒孟获 八: 诸葛亮排八阵图

31、《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大雨将至,雨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段话描述的故事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你对曹操的评价是 奸雄 。你对刘备的评价是 随机应变 ,是英雄 。

3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 战役 赤壁之战 。涉及两个人物是 周瑜 和 曹操 .

33、《三国演义》之初众诸候中违约匿玉玺的是 孙坚,称帝的是 袁术 。三国是 曹操 死后出现的,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丕 。

34、“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关羽,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重义气,知恩图报,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居功自傲,刚愎自用。 。

35、“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人物是刘备 。

36、诸葛亮的哥哥是诸葛瑾 ,他辅佐的君主是吴国的孙权。

3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 诸葛亮 。

38、“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 蜀国 国的君主 刘禅 ,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 乐不思蜀 。

39、“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这句诗所指的人物是 吕布 。

40、“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中三姓家奴说是的 吕布 。

41、死于落凤坡的是汉军著名谋士 庞统 ,死于麦城的是 关羽 ,死于白帝城的是 刘备 ,死于五丈原的是 诸葛亮 ,死于阆中的是 张飞 。

42、“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指的是 赵云 。

43、《三国演义》中以“三”开头的故事有 三顾茅庐 、 三气周瑜 、 三英战吕布 。

44、“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所指人物是关羽 。

45、在华容道上“三笑一哭”的是 曹操 ,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 诡计多端 。

46、曹操死后,其子 曹丕 继位,逼 汉献帝 禅位,改国号为 魏 。

47、最初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物是 司马徽 ,后来 徐庶 又再度向刘备推荐。

48、 姜维 继诸葛亮之后,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 邓艾 斗智斗勇。

49、“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写的人物是 关羽 ,“汉相”指的是 曹操 ,所寻之“兄”是 刘备 。

50、王允利用貂婵除掉董卓的过程中用了如下计策: 离间计 、 美人计 、 连环计 。

51、表现诸葛亮“智绝”的事例有: 草船借箭、 空城计、 三气周瑜、借东风。

52、表现关羽“义绝”的事例有 挂印封金、败走麦城、过关斩将、华容道释曹操 、千里走单骑。

53、表现曹操“奸绝”的事例有 杀吕伯奢 、梦中杀人 。

54、最能体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情节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55、曹操称赞他手下的大将 许褚 为“吾之樊哙”,樊哙是 西汉时期 刘邦 手下的猛将。

56、“空城计”主要体现了诸葛亮以下的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神机妙算,善于揣测别人心理 。

57、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 六出祁山 、 七擒孟获 、前后出师表 、忠辅刘禅 。

58、“智取瓦口隘”体现了张飞 粗中有细 的性格特点。

59、“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 曹操 所说,从 杀吕伯奢全家 、 徐州屠城 、 梦中杀人 等事例中可看出其残忍、奸诈的性格特点。

60、下列战役中都采用了火攻 火烧新野 、 火烧博望坡 、火烧赤壁 、 猇亭之战 、 火烧乌巢 、 濮阳之战 、 火烧藤甲兵 、 上方谷战役 。

61、 彝陵之役中蜀国崭露头角的两员小将是关兴 、张苞。

62、计夺天荡山的蜀国两员老将是 黄忠 、 严颜 。

63、被诸葛亮困于上方谷的是 司马懿 、 司马师 、 司马昭 父子三人。

64、被刘备称为“虎威将军”的是 赵云,被刘备称为“虎威将军”的是吕蒙。

65、 王累 。

66、骂死王朗的是 诸葛亮 。

67、虽然是曹操的谋士,但一生未献一计的是徐庶,

中外名著阅读练习题(1)

一、《三国演义》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的开篇词。

2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 。

3、“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

是 。

4、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舌战群儒。 、 。

5、《出师表》中的“先帝”指刘备,“陛下”指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 、 、 。

6、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 。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8、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

例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9、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

是 战役;涉及到 、 两个主要人物。

10、下列故事中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D、三打祝家庄

二、《水浒传》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章回

体小说《 》中的一个故事,请你再写出这部小说中其他英雄及其故事的名称(例:武松打虎) 。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中,有个“倒拔垂杨柳”的好汉,他的名字是 。他的性格是 ;请再写出其中一个有关他故事的名: 。

3、“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 。

4、《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 ,这部作品是《 》

5、《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

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 》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是 ,他上梁山最能体现“逼上梁山、官逼民反”。

三、《红楼梦》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是 。

2、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该书又名《 》。

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 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 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4、《红楼梦》中 “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 ;她有的性格特点是: 。

5、《红楼梦》最热闹的情节是 ,最有趣的情节

是 ,最凄惨的情节是 。

6、《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 ,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 ,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 。

7、请说出《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中的三个人: 。

8、“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说的。

四、《西游记》

1、“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西游记》,《西游记》全书共 回,书中主要人物孙悟空自号 。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 ;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 ,法名是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大闹 、真假 、三借 。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五、其他

1、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 。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这部作品叫《 》。

2、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

3、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他的一部著作《 》。

4、《朝花夕拾》回忆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散文集。我们学过的《朝花夕拾》中的《 》《 》。

5、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自哪国的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吝啬鬼的姓名各是什么?

6、下面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圆

7、下面对联分别出自哪部章回体小说?请写出来。

(1)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

(2)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

(3)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

8、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 )借东风——巧用天时 (2)( )借荆州——有借无还

(3)( )进曹营——一言不发 (4)( )上梁山——官逼民反

(5)( )打宋江——过后赔礼 (6)(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中外名著阅读练习题(2)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五
《文言文语段作业》

文言文语段作业

北人学没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②也。七岁而能涉③,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④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⑤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⑥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⑦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⑧,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会潜水的人。没,潜水。 ②居:相处 ③涉:徒步趟水 ④苟:轻易,随便 ⑤道:规律 ⑥壮:壮年 ⑦溺:溺水,淹死 ⑧求道:探求真理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有不溺者也(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 ) ..

2七岁而能涉③,(徒步趟水)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的原因是什么?

3本故事说的是北方勇者学没而未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于上座。比及送回,备绫锦百匹,金银器皿俱全。关公都送与二嫂嫂。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及美女十人以侍之。云长不能推托,将所赐美女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嫂;金银段匹收受,抄写明白归库。关公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嫂安乐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知此事,愈加重待。关公未尝喜。 一日,操见云长所穿绿锦战袍,觉已旧。操度其身品,取异锦做战袍一领赐之。云长受之,穿于衣底,上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故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操曰:“吾为汉相,岂无一锦袍与云长?何以旧袍蔽之?不亦俭乎?”公曰:“此袍乃刘皇叔所赐,常穿衣上,如见兄面,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乎?”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然操口称其义,心中不悦。云长回府。 1“操知此事,愈加重待。”原因是什么?

2“然操口称其义,心中不悦”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3选文详尽的描述曹操对关羽的恩遇,目的有哪些?

4和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相比,赐袍明显微不足道,但作者为什么详尽描写?

5选段展示了关公怎样的性格?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犹匠之用木也( ) 其才可将五百( ) ..

2子思认为“以二卵弃干城之将”这件事“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为什么?

3文中卫侯认为苟变“食人二鸡子,故弗用”这种做法对你交友有何启示?

郗超荐贤

郗超⑴与谢玄⑵不善(3)。苻坚(4)将问晋鼎(5),既已狼噬(6)梁、歧,又虎视(7)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8)之论。唯超曰:“是必济(9)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10)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11)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10)府( )虽履屐(11)之间( ) ..

第1页 共3页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 )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

2你认为郗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3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任用谢玄有直接关系,请你说说郗超果断任用谢玄“必能立勋”的原因有哪些?

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些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可以主张了。”凤姐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静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这么说,只是张家已经知道求了府里,如今不管,张家不说没工夫、不希图他的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似的。”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 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之不胜,忙说:“有!有!这个不难。” 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纤的图银子。这三千两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们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儿,我一个钱也不要。就是三万两我此刻还拿的出来。”老尼忙答应道:“既如此,奶奶明天就开恩罢了。”

凤姐道:“你瞧瞧我忙的,哪一处少的了我?我既应了你,自然给你了结啊。” 老尼道:“这点子事要在别人,自然忙的不知怎么样;要是奶奶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办的。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见奶奶这样才情,越发都推给奶奶了。只是奶奶也要保重贵体些才是。”一路奉承,凤姐越发受用了,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1“凤姐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这么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为人?

2概括选文情节

3王熙凤起初本不想应承,静虚是用什么手法使她答应的?反映了王熙凤什么性格?

4根据选文评价王熙凤和静虚师太。

时关公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席相待。斋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关公箭疮既愈,设席款谢华佗。佗曰:“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情节的内容?

2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本段情节体现了关于怎样的特点?

3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这里使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4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将此句去掉,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你认为作者续加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1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御手调羹( )拜谢曰( )尚容走马( )白长笑而去( )

2古代才子往往追求言语有度,不怒自威,请结合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一句谈谈李白是怎样达到这一目的的?

第2页 共3页

3从李白的供状中看出他怎样的特点?

天宝山有三道人

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①,而日已晚。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②,待旦而发。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既携酒食示二人次③,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注】1.瘗(yì)钱:殉葬的钱。瘗,埋葬。2.脯:肉干。3.次:时。 4. 潜谋:暗地里商量 5.沽:买 6.市: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类似短文中的故事在当今也时有发生,三道人的最终下场对你有什么启示?

一箧磨穴砚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惭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吾有一箧物( )乃反而学( ) ..

1短文中这位老师的所作所为,可谓用心良苦,其用意是什么?

2从文中学书之人的行为来看,他的哪种做法最值得你学习,为什么?

(选文一)却说孔明在荆州,时当七夕佳节,大会众官夜宴,共说收川之事。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众官慌问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只因天上一狗,却失人间一凤。○此句补前文所未及。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谁想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言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与玄德之梦相应。众官皆惊,未信其言。孔明曰:“数日之内,必有消息。”是夕酒不尽欢而散。数日之后,孔明与云长等正坐间,人报关平到。众官皆惊。关平入,呈上玄德书信。孔明视之,内言:“本年七月初七日,庞军师被张任在落凤坡前箭射身故。”本为渡鹊佳期,却为落凤忌日。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

(选文二)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情节的主要内容?

2从两段选文来看,孔明的哭各有原因,请结合选文的情节分别加以分析。

3请综合两段选文概括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孔明的优点表现在哪里?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二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曰:“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孔明曰:“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乃倍加钦敬。

1请简要概括诸葛亮赏赐赵云的原因?

2“乃倍加钦敬”赵云依靠什么获得了丞相的敬爱?

3在选段中诸葛亮爱重赵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第3页 共3页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六
《语文版七上古诗文复习资料(2011.09.02)》

七年级上册

1.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家人团聚的诗句(或设想将来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的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表现春光明媚、花好人愁的两句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3.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该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或作者劝慰友人不必要因离别而悲伤的句子;或说出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共同心声的句子;或宽慰和激励友人的两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窗好友将随父母去远方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的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为亲友送行,如果用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会显得伤感,不如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表达互相慰勉之情。 唐朝诗人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或劝慰友人不必伤离别,不要学女儿之态的句子)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或蕴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哲理的诗句;或借用来表现“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该诗中表现对友人怀念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的诗句)

5.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或“托月送友”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写登飞来峰与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或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或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或作者把深刻的哲理蕴含其中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 杜甫《望岳》中表现作者登高望远的句子(或其中的名句;或点明全诗主旨并表明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句子;或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或表达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愿望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8. 曹操《观沧海》中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或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句子;或虚写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 《木兰诗》中由“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扑朔迷离”。 该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或运用互文修辞方法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该诗中运用夸张描写木兰壮士英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该诗中表现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句子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该诗中具体描写戍守边关情景的两句(或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的两句;或描写边塞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0. 《陌上桑》中直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衬托罗敷美貌的诗句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该诗中写尽男子美的千古名句是: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11. 《〈论语〉六则》中指出“学”与“思”脱离的句子(或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或论述“学”与“思”相辅相成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或谈个人修养问题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活中既要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现实生活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常引用本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本文中告诫学生学海无涯,教师要热情地教导学生的句子是:学而不厌,诲人有倦。 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要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可用本文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本文中现在已凝固为成语的句子有: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本文中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本文中谈

1

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 《三峡》中描写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中写“山多”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文中写夏水特点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春冬之水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写秋水特点的句子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

14. 从你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句写“月亮”的完整的诗句: , 。 文学名著常识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曹雪芹 )。

2.《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鲁智深 )。

3.《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

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林黛玉),“美玉无暇”指的是(贾宝玉)。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2)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吴用 ),这部作品《水浒传》。

9.《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

10.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周瑜定计火功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成语:三顾茅庐,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计一策。

11.借箭 、空城计、七擒七纵。

12.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的开篇词。

14.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15. 《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16.《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

17.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小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征服各地少年。①神奇少年哈利·波特的外貌和身份是否还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呢?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戴着黑边眼镜,额头长着闪电疤痕,身披魔法斗篷的小巫师;②进入魔法学校后,魔法石(物品)与哈利·波特的经历和命运息息相关。

2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篇七
《唐诗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1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送元二使安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4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

5

“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8198.html

    上一篇:找工作说说签名

    下一篇:爱是动力吗

    【描写关羽的古诗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