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古诗

1、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看:(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1:(读《静夜思》)

老师:读得很正确。第二首谁会读?

学生2:(读《泊船瓜洲》)(“间”的字音读错。)

老师:“间”读jiàn,是间隔的意思,谁再来读?

学生3:(再读《泊船瓜洲》)

老师:很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泊船瓜洲》)

2、揭题

老师:这两首诗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释题:

老师:这里的“佳节”就是——

学生:九月九日重阳节。

老师:那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再齐读课题,读好它。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出示古诗

老师:这个课题出自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卡片),你能来读准它吗?

学生1:(读古诗)(“山东”读破了)

老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而是在华山的东面,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山东”。(边说边板画演示),谁再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学生2:(读古诗)

老师: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出示标节奏后的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相信学习课文后你会吟诵得更好。

(评析:通过紧扣课题入手,到展示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达到读诗的第一层面,引出读诗的第二层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老师: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快速默读)

老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学生1:一年一度重阳节又到了„„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学生2:我找到的是:以前在家乡时„„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老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文字两段)

2、体会过节习俗

老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人们是怎么欢度的。

学生1: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学生2:重阳节还要头插茱萸。

老师:登高望远,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屏幕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的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评析: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三、体会“热闹”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

学生1:(指名朗读第2节第1、2、3句)

老师:我听到了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出示词卡: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学生1:非常高兴。

老师:换个词儿说,就是:——

学生1:高高兴兴

学生2:喜气洋洋

学生3:喜出望外

老师:想不想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媒体显示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大家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

学生1: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快乐一些。

学生2: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热烈一些。

学生3:兴高采烈

老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兴高采烈

老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学生:扶老携幼

老师:(出示词卡: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学生1:扶老携幼

老师: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学生2:扶老携幼

老师:多么幸福啊!一起来

学生:(齐读)扶老携幼

老师:还有哪些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啊?

学生:登高游玩、欢度节日

老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学生1:(读词串)

老师:是呀,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重阳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

学生2:(齐读词串)

老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学生1:(指名朗读句子)(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学生:(齐读句子)

(评析:了解佳节的热闹。鸟鸣山更幽,节欢人更孤的感觉。通过画面,进入情境理解情境。)

四、老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全文,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交流

学生1:因为王维离家的时候年纪很小。

学生2:因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学生3:因为王维他看到别人过节时很快乐,幸福,合家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很孤单,所以他特别思念亲人。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2、(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老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学生1:我会很孤独。

学生2:我感觉很寂寞,会很想家。

学生3:我会非常非常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3、老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学生1:(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学生2:(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学生3:(读第一节第3句)

老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学生4:(再指读)

老师:一起来。这一句中还有其它词语能让你读出思念的感觉来吗? 学生:还有“15岁”

老师:15岁,那么小,那么年幼,怪不得他“倍思亲”啊!

学生:(齐读)

老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老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此刻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1:背井离乡

学生2:举目无亲

学生3:冷冷清清

学生4:孤孤单单

学生5:孤独无依

老师:(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

学生1:(读词串)

老师:那份孤独还不够,引读——

学生:(跟读)

老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男学生读热闹的句子,女学生读王维孤独。

学生:(合作读第2节)

3、老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

学生1:(吟诗第一句)

学生2:(再吟第一句)

学生:(齐吟)

(评析: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

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什么

1、老师: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学生1:(朗读第三节)

老师: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刻王维的心情。

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学生1:我体会到了一种思念。

学生2:我体会到了一种回忆过去美好学生活的快乐。

学生3:我体会到了王维的孤独和悲伤。

学生4: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学生5:我体会到了他对过去美好学生活的一种回味。

老师:此时的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快乐学生活的回忆中,他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学生活美好回忆的句子。

学生1:(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手挽着手、登高远眺”也要读出那种亲热、幸福的感觉。 学生1:(再指名读这两句)

老师:那是以前的、曾经的、已经是很遥远的快乐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是什么心情?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范读)

学生:老师读得很伤心,一点也不快乐。

学生:我知道,那是因为这快乐的情景都是在回忆中,并不是现实学生活中的,所以老师读得很伤心。

老师: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齐读板书的两个词语)

老师:现在,王维看到的是人家的快乐,人家的热闹和幸福,自己只能悄悄躲在书斋里,独自一人咀嚼着思乡的酸涩,独在异乡为异客啊!以前(曾经)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留在回忆中,所以此时此刻读这样快乐的句子只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学生:(再回读第一、二句,指读,齐读。)

老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学生1:包含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学生2:包含着诗人许多的孤独与无奈。

学生3:包含着王维的遗憾。

老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要是王维在家就好了,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重阳了。

老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学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学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与师分句齐读)

老师:长长的思绪,深深的思念,就是“思绪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学生1:(吟诵古诗)

老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1:(配乐指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主讲:李彩霞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指名让学生说)

4、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重阳节)

2.在重阳节里,人们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句)

(1)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3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什么是“扶老携幼”?(解释)。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板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引说情景: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 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去赏菊 ,有的 抱着小孩去买冰糖葫芦 ,有的骑着毛驴去赶庙会 ,还有的 全家带着重阳糕外出郊游 „„真是热闹呀!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读书告诉大家?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

(2)诗人在家乡时,重阳节是怎样过的?仔细读第三段,找出答案。 学生读、回答,出示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2句话,朗读指导,()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他们一路上 ,他们看到

了 ,他们会说: „„一句话,诗人和兄弟们在重阳节过得非常 。)

板书: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3.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过渡:如今,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的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想到自己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望远的情景,心情会怎样呢?出示朗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声朗读。

2、请同学们默读诗句,想想王维此时的心情怎样?(谈体会)

(1)独在异乡为异客(抓住 “异乡”“异客”“独”理解王维孤独、寂寞的心情。)

补充: “异乡”指京城长安,在“华山”的西面,“山东”指“华山”的东面。此时他和亲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他的内心非常孤独、寂寞。(画图)板书:孤独寂寞

(2)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每逢”“倍”体会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板书:思念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当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欢聚时,他却孤孤单单,只能是静静思念着兄弟们,他的内心该多么伤心。)

▲在这欢庆的日子里,王维的心情是——孤独的、伤心的、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他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溶进了这短短的四行诗句里,你们能读出王维的心情吗?(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诗文。打开音乐《思念》)

(出示古诗)

▲小结: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师: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不仅王维经历过,可以说这种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我们一起回顾写思念亲人的诗。 ▲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代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代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齐读。

2、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感情朗读、背诵重点诗句。

四、课堂总结

1.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王维因为身处长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2、最后我们一起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所见 所想

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

兴高采烈 登高远眺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句。

1.小朋友们,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最爱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是啊,亲人们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关爱,亲人的关爱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可是在唐朝就有一个少年,15岁就离开了家,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音乐响起,插图出示)他就是---王维。王维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他九岁就开始写诗,人们都把他当作神童。后来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尤其出色,人们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句)教师配乐范读。

3. 想读吗?抽生读(正音:逢、插)→齐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王维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放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⑴生交流,师板书:王维 重阳节 长安(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简洁又明白。)

⑵关于重阳节,你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集中的句子,检查字词:(是呀,课文中也提到了这些习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抽生读→理解字词→齐读)

(了解“茱萸” 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手挽着手”:做动作理解。登高远眺:目字旁,与眼睛有关,猜猜“眺”是什么意思?“眺是怎样的看?我们来读读这个词语就会有所发现---站在高处往远处看。根据词语来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

师感情导入: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去触摸王维内心深处的思乡之弦,你们会对这句中蕴涵的情感有更多的深刻的了

解。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读中感受异乡的孤寂。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两)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3)如果你就是王维,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带着这份情,指名朗读→一起读

(4)走进了王维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内心,我们此刻被他身在异乡的孤寂深深震撼,再读这句,该怎样读?自己练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朗读)

评:你读出了他身处异乡的悲凉和孤寂!真好。

评:我听出了你想回家的渴望!

2、想象中感受思乡的快乐和哀愁。

(1)了解“佳节”

这里的“佳节”就是-----重阳节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学插话生回答包饺子,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过重阳节,他们登高远眺、头插茱萸;

就像过春节,我们_________;

就像过端午节,我们__________ ;

________,我们________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课件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a抓住“扶老携幼”这个词语,推进对话——这个成语很有意思,老师发现“老和幼”是反义词,你还发现了什么?(扶和携是近义词,都表示手的动作。)“扶老携幼”就是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学生:老人;爷爷、奶奶),对啊,还一手牵着(学生:小孩子;我们),对,这就叫(扶老携幼)。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就理解了整个词的意思。

b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无比幸福。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人们很高兴,很快乐?(兴高采烈)

c“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d感情朗读

e古时候的重阳节可是个特别喜庆、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走一走,来看一看重阳节的热闹场面吧!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同学们,你能将你感受的热闹的节日气氛,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你读的真的太热闹了,还有同学也想来试试?

谁也能和他一样读出这种热闹的气氛?→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⑶ 此时的王维呢?

▲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a抽一生读。

b这真是(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是哪个词就是“倍”的意思,把它圈出来。)

C师生合作读

过渡: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王维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他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抽2人)

⑷学习第三自然段。大家和王维想到一起去了。

A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受一下王维复杂的心情→交流。

B时间在慢慢推进,王维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用心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b为什么高兴?感情朗读。→从你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谁再来读读。

e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b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抽生读) a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这王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教师师生合作朗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情齐读。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动人心的。这句诗,不知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这千古佳句写下来,牢牢地记在心里。书写指导:佳、倍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 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老师找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付在课文后面,小朋友们课后去读一读,品味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试着去写一写。

2、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一背这首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课吧.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集体诵读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异乡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兄弟 思念 天各一方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全对的举手,有错的订正一遍。

2、谁能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大概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唐代走近王维,走近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感受诗情诗意。

3、出示全诗,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是藏在课文中,让我们借助课文内容来理解诗意。

二、学习课文(出示大屏幕)

1、谁来说说对第1句诗意的理解(出示大屏幕第1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关注红字内容,你能想到什么?(思念、孤独)板书:怀乡具体说说你的理解15岁指年龄小,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他却离开了家乡,一走便是两年,怎能不思念?诗中是通过哪几个字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独、两个异)这里的独指孤身一人,也指孤独寂寞。两个异写出了身在他乡,人地生疏的游子飘零之感。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这句诗里读出味道来吗?(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2、我们接着交流第2句诗,(出示大屏幕诗)谁找出它对应的文章内容,出示幻灯: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重阳节就是佳节,佳什么意思?(好)佳节呢?(美好的节日)。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知道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出示茱萸的图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英国作家(波尔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把这句话默念三遍,你一定会有疑问出来的?(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亲人?)这里的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 板书:思亲。默读第2节课文,相信你能找出原因。出示文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这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气氛?(欢乐、热闹)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热闹?“一大早”说明人们起得早,显然是对这

个节日期盼已久。想看看这份热闹吗?老师带来了古人绘制的重阳长安一角图,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还从哪看出热闹?(扶老携幼)知道什么是扶老携幼?指名说。(扶:搀着。携:拉着。搀着老人,拉着小孩。)是的,这是个全家团聚、敬老爱幼的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兴高采烈这里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人们怎样的兴高采烈呢?人们有的:喝菊花酒、有的登高远眺、有的头插茱萸、有的吃重阳糕。下面请男同学开开心心地把我们带入到热闹的长安街上(男生齐读:一大早--------)重阳节的长安街是如此的热闹,但作为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看到这一切怎能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请女生有感情地读第2节的最后一句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味道来吗?指名读,噢,原来呀只要把语调拖长一点,情感就会变得浓浓的;语气加重一点,思念就会变得是深深的,这样一读味道就出来了。谁再来试试?

除了这里的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有什么佳节王维也思亲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以说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

3、谁来讲讲最后两句诗?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知道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兄弟们在山西蒲州,王维在陕西长安,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相距三百余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一声长叹,唉,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就是少年王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出示填空) ②兄弟们呢?出示文字

现在你就是王维的兄弟,你想对王维说什么的?(指名说:王维你快回来,我们

想死你啦)少了王维一人,兄弟们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说)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栓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

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齐读课题。 王维思前想后,百感交集,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此时的情绪,指名说(思绪万千)王维将他无尽的思念流诸笔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整首诗,诗题中的一个“忆”字道尽了王维心中无尽的思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师引说

念故乡的民族,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怀乡思亲的诗句,如:出示 李白思乡时写道:

杜甫思乡时写道:

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古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指导“插”字的笔顺插的笔顺:

(动画展示)

名称:横、竖钩、提、撇、横、竖、撇、

竖、横、横折要向里收一点才好看、横、横

出示课后作业:(1)巩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

(3)小练笔:编辑一条表达思念之情的短信或微信。(再过几个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假如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某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你会编辑一条怎样的短信或微信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呢?)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怀乡思亲 (小方黑板贴)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

1.面向对象:面向三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课时:第二课时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教学目标 :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2.质疑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媒体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题出自哪里吗?(来自于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一起来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媒体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之前,看一下小黑板上的要求。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 画出诗人王维看到的、想到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对应着诗中的哪一句。

(3)想一想: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出示:长安

师:说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师介绍王维(王维_百度百科)

2.师: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划出相关的句子。

组内交流。

媒体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

了。

师: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

①15岁

几岁?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5、6年,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 备注:年纪小

那么小的年纪,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这中间,他一定饱受离别之苦。

②京城长安

王维的家乡在山东,就是华山以东地区,离长安600多公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 是啊,王维离家非常的——(远)。

备注:远

③两年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已经很久了。

备注:离家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

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而且时间那么久了。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2个学生读。

3.师:佳节在这篇课文中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有哪些风俗呢? 媒体出示:九月九日

王维仅仅是重阳节时“倍思亲”吗?

结合学生的交流,小结引读:是啊,每到节日,别人的团圆,别人的欢乐,就让王维更想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长安人们在重阳节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地读书,一定能找到!

出示:兴高采烈

师:请你打开笔记本,接着老师的话写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出示:山东 兄弟

师:他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这就叫----(思绪万千)。 出示: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4.师:重阳节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这样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当然是高兴的,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

读。

师:诗人又想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 ,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王维以前的重阳节也是令人兴奋的,可是如今呢?用这种感情读读他想到的。

5.师:大家过得是那么快乐,那王维快乐吗?自由读古诗,找出相关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出示古诗]

学生交流展示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电脑都想读了。谁敢和它比一比?

师:它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它比,你自己可得好好多读几遍。 (古诗朗诵 - 3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比赛诵诗。

师: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一写成,就被广为传诵,流传千古。如果让你从中选择最能表达王维情感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六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

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

课件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让我们走进王维的心灵深处。

二、 合作探究,读文悟情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 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里,出现了哪两个数字?

(3)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离开过家一段时间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4)那焦老师在这里要考考我们班小朋友的数学了,两年过去了,王维多大?

师描述:王维只身一人到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求学,华山以东是王维的家乡,两地相隔千里,长安对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就是异乡的客人,而这一别就是两年,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句 (5)让我们带着王维的孤独、惆怅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2、 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过渡: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4)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来听听,要读出重阳节的热闹来。

(5)“扶老携幼”中的“携”是“带”的意思,那么“扶老携幼”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6)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

课件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读,齐读)

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3、品悟 “思亲”之情。

(1)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指名说说)

(2)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①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指名说)

②这里有个词语“登高远眺”,“眺”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出示:向远处看) 那么,“登高远眺”是什么意思?

③全体起立。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3)师:欢乐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在重阳佳节,王维举目无亲,长安与家乡相隔千里,王维与亲人不能相会,这就叫“天各一方”,指导读好“天各一方”,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

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指名回答)

预示: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表达出这么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啊!这真是思绪万千哪! ②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预示: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啊。 ③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4、感受“思亲”之心

过渡: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师:是啊,每逢佳节,中秋节、端午节、除夕之夜等,王维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

(3)出示: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大年初一,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

(自己说,四人小组说,师巡视指导)

师: 后面两句你为什么不背了?你真聪明,后面两句是写重阳节的,用在这里不合适。

3、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十分深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它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4、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我在外地培训,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看着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我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真情吟诵(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出示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

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或者文章,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乡之情,选择一篇正确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读懂文中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重点指导“插、挽”两字的书写。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感悟文和诗句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依托,从而达到读文解诗悟情的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年之中有好多个美好的节日,你们喜欢过这样的节日吗?说说理由。

2、看来,大家在过节时个个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大诗人,却在过节这样开心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3、出示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谁能把课题读一读?(如读得很正确,则说:你真不简单,课题中有三个生字,都没有把你难倒,并及时出现生字;如读得不够流利,则说:这很正常,课题中有三个生字,老师还没教呢,教后你肯定会读好了,并及时出现生字。)

5、出示:“逢、佳、倍” 谁能借助拼音把这三字读正确了?

6、谁再把课题来读一读?(关注刚才读得不够好的同学)

二、引出古诗

1、这诗句,你熟悉吗?在哪儿见过?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先背一背,后再出示)

2、老师今天也把这首有名的诗给带来了,出示古诗,想读吗?就大声地读吧。

三、再次出示课题,读课题并提问?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这首诗中的名句作为题目的课文,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根据学生的提问,老师列举问题。

3、问题提得很好,要解决这些问题不难,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四、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力争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待会儿比一比,谁读得字音最准,谁读得句子最顺。

(生自读,教师巡视)

2、同学们刚才读书,很认真,很投入。现在抬头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读吗?

3、检查

出示: 重阳 兄弟 一年一度 扶老携幼 天各一方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手挽着手 思绪万千

指名读,有意见吗?谁来做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

4、读准了这些词语,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课文,这一回读课文,咱们可要更仔细了,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5、生再次读课文

五、指读课文

读过两遍了,现在有信心把课文读好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这样吧,请四位同学,两位男生,两位女生,每人读一段(有什么想提醒他的吗?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吗?你想怎样来夸夸他?听了他的读书,你想说什么?)

师评点:才读了两遍,已经读得这么好了,都很了不起。

六、交流

1、读了课文,刚才提出来的思考题,你读懂了哪一个?

2、“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哪一天?师补充:现在,我国还把这一天定为敬老节。你知道这一天有些什么习俗吗?

3、下节课,我们将体会王维“倍思亲”的感情。

七、指导书写:挽、插

同学们,这篇课文一共有10个生字,其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写错,出示,演示:说说,容易错在哪儿?师板书范写。

练习书写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导入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包在课文里的,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借助课文真正读懂每句诗的意思,读懂作者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文品诗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在课文里面找到与每句诗句意思相对应的语句。

2、交流,相机理解“异乡”、“异客”, 【板书:家乡 异乡(长安)】

3、小结并朗读课文。

(二)品读第一自然段

1、借助课文我们初步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在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2、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4、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

5、王维把浓浓的孤独、寂寞、思乡之情流于笔端,汇成了这两句诗——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指导感情朗读诗句

(三)品读第二、三自然段

1、读第2、3自然段,说说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2、学生交流

(1)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①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

②相机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出示词语卡片)

还有哪些成语也表示高兴的意思?(欢天喜地、兴致勃勃)

把这个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出高兴劲儿来。

③齐读这两句话

④引读:此时,孤单寂寞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学生跟读)

⑤所以,王维怎能不——

点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朗读)

(2)每逢重阳节,„„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①随机介绍“茱萸”

②看图,结合课文想像:王维的兄弟们在山坡上围坐着,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③相机理解“天各一方”

④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并感情朗读

⑤小结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品读第四自然段

1、引导理解:思绪万千

2、随机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3、思绪万千的王维将思乡之情凝在笔端,写成了这首千古绝唱—— 出示配乐吟诵并古诗

4、小结: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我们真正读懂了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它所表达的情感。

5、感情朗读古诗。

6、指导背诵

五、升华拓展

1、补充古诗《杂诗》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收集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8306.html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谁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