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文章

| 心理咨询 |

【www.guakaob.com--心理咨询】

教育孩子最经典短文
关于孩子的文章 第一篇

教育孩子最经典短文

问题孩子层出不穷,家长带着孩子寻求外援譬如心理咨询和亲子训练机构的时候总是会喋喋不休:我付出了多少多少,可是孩子却越来越糟!一边纳闷一边极度地痛心疾首。那么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

父母毁掉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

看到这行标题的时候,你一定以为说的是别的家长吧!其实这里说的是每一位,每一位家长!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你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关于孩子的文章】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关于孩子的文章】

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我相信,除了极少数禽兽不如的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且“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父母,爱

孩子都超过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父亲母亲的伟大。

可现状却是,很多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抱怨——“要做这个别做那个”的指令、“不能做这、不能做那 ”的规矩、“不做这个就不能干那个”的交换条件,以及没完没了的提醒、担忧、叮嘱、说教……却缺少温馨平和的爱的氛围。孩子们也纳闷,心里明明知道父母总说是为了自己好,可是为什么感觉不到“这样的好”对自己的支持和力量呢?

那么,这样的家庭,不一定是缺乏爱,而是父母爱孩子爱得不得当。

讲一个我改编过的故事。

有一个国王,他很爱很爱他的子民,甚至胜于爱自己。于是他就收集了全世界最好的黄金及最珍贵的珠宝,打造了一张床。

这张镶嵌着珠宝的黄金床实在太华丽了、太完美了。可国王还嫌不够,又亲自穿越时空从未来世界拿回了最好的电视、电脑、音响、手机、MP6,配备在这张床上。又用最美味的珍肴来供养睡在这张床上的人。因为爱子民,这个国王就让他所有的老百姓,每晚一个轮流享用这张完美的床。

每晚,国王的子民来到皇宫,在这张床上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就会亲自检查,如果这个老百姓太矮、身体比床短,国王就让大力士把这个人拉长,直到和床一样长;如果这个老百姓太高、身体比床长,国王就让刀斧手把这个人超出的部分剁掉,直到和床一样短。“拉长”和“变短”的过程中,当老百姓痛苦地喊叫、拼命地挣扎反抗时,国王在一旁也会眼含泪水、爱怜地安慰他的子民:“我是对的。 ”“我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会使你变得和这床一样的标准和完美。”

最初,子民们听说国王请自己享受黄金床的时候,还会争先恐后地到皇宫报名;没过多久,当大家看到享受过黄金床的人的都已变得有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的时候,就再没有人报名了。国王就开始强行抓街上的百姓去享受黄金床。百姓们害怕极了,纷纷举家逃走,没几天,全国的人都走光了,甚至包括国王的大力士和刀斧手。 守着一座空城,国王非常难过,也很苦恼。他一个人坐在黄金床上,百思不得其解: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连我自己都没有舍得睡过一晚,我是这样爱我的子民,他们却不领情,还离开我的国度。就在国王想不通、准备睡一会儿,在这张黄金床上慢慢躺下来的时候,国王发现,自己的脚怎么也够不到床边!原来,连国王自己的身材竟然也不是和这张“标准的床、完美的床”一样长的!原来,自己也是“不标准”、“不完美”的!国王醒悟了,可是子民们已经不再愿意回到他的王国。

听了这个故事,谁都会觉得荒谬,都会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愚蠢的国王呢?他“削足适履”的行为也太过荒唐了吧?这个国王的表现哪里是爱他的百姓啊?

然而,在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否也像那位国王一样,在心里打造了那样一张“标准”的、“完美”的床?父母们是否在心里都有一个标尺、一个定位:我的孩子要如何做事、怎样说话、变成什么样子……才是我心目中的标准孩子、好孩子,才最完美?当孩子没有办法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改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会觉得很挫败,于是不顾孩子是否能够接受,硬是要把他们变长、变短、变胖、变瘦,来符合我们自认为最完美的标准。

要知道,大多数的家庭,规矩都理应是由长辈、由父母制定的,不管认不认同这些规矩,孩子都是当然的被执行者、被规定者。每每看到很多父母制定了那么多无助于甚至是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规矩,却还泰然自若地强迫孩子执行,我就看到了那位深爱子民的国王的身影。

有的家长也许会对此提出挑战:古语就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难道不要让孩子遵守规矩吗,那岂不会乱了套?

可问题又回到家长这里:你能确认你的那些规矩真正可以让你的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让孩子优秀和卓越吗?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的表现在父母眼里“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父母是不是需要先反省一下自己,要觉察、看到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标准的床”,它真的是科学的吗?真的是合理的吗?你的科学和合理的依据来自于哪

里?

有效的反省能够带来很好的觉察。

我的亲子课堂上,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状况而“被逼”来学习“亲子关系”的;也有很多家长不是因为孩子有了状况而是为了想办法让孩子优秀和卓越来学习的。

大家都有很好的出发点。每个人在开始只需问自己一句话:

如果我用我现在的方法养育孩子,在孩子二十岁的时候会不会优秀卓越?问过之后,我们就可以一起沿着“亲子关系”的航线扬帆启程了。

我想要反复跟父母们分享的是:“规矩 ”只是方式方法,当父母成长了,有智慧帮助孩子成为足够自信、自爱、自尊的人时,今天困扰父母们的孩子各种状况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这才是关键、是大方向、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啊!

条条大路通罗马,让孩子自信、自爱、自尊,走向优秀和卓越的路有好多条。规矩是可以修改而变得科学合理的;床可以不要那么华丽贵重,而它的软硬、大小、长短,一定要适合孩子的睡眠和身体的发育。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床的条件也要相应配合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孩子去配合床。记住,是床配合孩子,而不是孩子配合床啊!

所以,我要对家长们说,故事可以改编、标准可以修正,孩子的成长之路却是不可逆转的。

经由爱孩子的心和得当的爱,父母也必定能够为孩子创造出滋养孩子自信、自爱、自尊成长的温暖空间。这就要看为人父母的智慧了。

亲子如是

1.觉察一下,你心里有一张“标准的床”吗?

2.什么时候,你认为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却不领情的?

3.你对自己有“标准的床”吗?

教会孩子什么叫做“爱”

自从我把“今天我照顾了爸爸妈妈”列入儿子的“议事日程”之后,他也就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爱:“今天爸爸下班很累,我帮他捶背。”“今天是星期天,但爸爸妈妈在家里忙着写东西,我就自己玩,没去吵他们。”“今天妈妈感冒了,我为她 冲 了 一 杯 感 冒 冲剂....。.”

曾有朋友到我家看到后笑着说:“虽然说养儿防老,你呢,孩子才5岁,就开始向孩子索取回报了,你是不是太急了点儿?!”

是啊,我是不是在向孩子索取爱的回报?是,也不是。索取回报只是形式,而教会孩子“爱”,去爱别人,关心别人,体贴别人,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才是我最终的目的。

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不缺爱,家长更时常感到一种“心肝都掏给你吃了,还要怎么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反省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都是单向传输的。爱从父母那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无条件的,无止境的,孩子却未反馈一点给父母,长久下去,养出的孩子难免会自私,任性,一切只考虑自己。但如果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理解爱,同时也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爱别人,让爱成为双向的、互动的,孩子的身心是否会成长得更健康呢?记得以前有个故事,讲一位母亲每次家里吃鱼,总是把鱼肉全部让给孩子吃,自己吃点鱼尾巴,每次有剩饭,也是自己吃,结果孩子天真地认为,妈妈就爱吃鱼尾巴和剩饭,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母亲的悲哀和失败。 (李石荣)

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三个误区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想指出几个自己观察到的家庭教育问题。

为何孩子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能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窄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窄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为何难觅踪迹了呢?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知识的增长上,已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使孩子的心胸变得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我发现大部分父母在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儿童”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李付春/文)

让孩子感到幸福的基础是什么【关于孩子的文章】

几年前,中国高教惊爆马加爵事件。大学生马加爵非常镇定地残杀了他的几个室友后逃逸,最终被绳之以法。马加爵临死之前写了一封信,详细地分析了自己,并特地提到了父母对他人格的影响。马加爵的父母从来没有跟他玩耍过,在马加爵的印象当中,父母从来都是严厉斥责的形象。马加爵说,在他一生当中,父母和他谈话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十分钟。很多人谈到自己的父母都有感动、亲切、慈祥、温暖的感觉。但他没有。

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册的第一条定律就是沟通交流。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 手册特意强调要全家人一起吃饭。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饭。

做饭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仅仅针对孩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饭叫做“母亲的味道”。许多成年人,尤其是在重要部门任职﹑从事危险工作的成年人,在事业上遭受到打击以后,都乐于回到家里,像小时候一样,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这种方法比找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因为母亲做的这顿饭会让他有回到童年的感觉。回到最安全的家庭温暖中,他会立刻从金钱、事业的困惑中跳出来,一些重大的选择都会变得简单。

家长可以去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要以充满自信的状态,不能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更不能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紧张到这种程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不

关于家庭小孩子教育的文章(转载)
关于孩子的文章 第二篇

一篇非常优秀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转载)【关于孩子的文章】

一、转变观念

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想法,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责任。孩子是我们的,更是社会的,从一棵幼苗长成栋梁之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也许很多家长说对孩子我已经尽上了最大责任。但我的观察却不是这样,我们在渴望孩子成材的同时,为了自己轻松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里“全托”的大有人在;我们在参加一些必要的应酬以外,为了一些纯粹的娱乐我们可以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独享我们自己的快乐;还有的家长因为有钱了,把孩子送到了贵族学校,等等。我对这种选择的看法是,当你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的时候,你至少输掉了一半,因为你把本来属于你的一份责任也推给了学校。好多家长说,现在的社会竞争的这么激烈,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要忙于应酬,哪有时间带孩子。再说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孩子。我也承认这个现实,但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对多数人来说,就现在的基础,追求权利,混到个市委书记了不起了;追求金钱,就目前而言,这辈子挣1000万顶天了,这也算是给孩子创造了发展的资本,但换一个角度,就算当了市委书记,能把的孩子提携到什么位置?就算提携到了那个位置,假若他干不了呢?就算有了1000万,也许不够他花一天的,也许他根本就不会花,这样的孩子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还是尽量挤出点时间陪陪孩子。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和爱人只要能抽出时间,我们就一定陪孩子。我在济南听过一个讲座,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他说:如果一个男同志一周能辞掉两次喝酒的时间,一个女同志能把每天化妆、卸妆的时间拿出来陪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是半个天才。前段时间,方正周考得了第七名,李老师搞了个“方正现象”让同学和家长讨论。我不想对这件事情本身说什么,只是后来我看了孩子和家长写的感受后,很受感动。我感受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殷切的希望,但也从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几乎每个孩子写的部分都有个别错别字,没有家长给予改正;另一个是绝大多数是妈妈签的字,不知我们的爸爸们忙什么去了,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忙,还是这件事情根本就不重要。

【关于孩子的文章】

二是观念。经历了贫穷愚昧之后,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懂得了知识了重要性。一方面现实是残酷的,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光考上大学还不行,还必须考上重点大学才行。但在这同时我们一些教育孩子的观念还很落后。我们在座的大都是70年前后出生的,这个年龄段意味着我们都经过了贫困年代的边缘,今天我们在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不免对过去充满了回忆。常听一些家长说,过去我们也没有早期教育,也没有这么多作业,我们不也上了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我不否认这是事实,但社会发展太快了,大家对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应该都记忆犹新,我说让现在任何一所普通高中的孩子回到当年,那一定是北大、清华,因此,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必须对如何教育孩子进行反思。有家长说对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这个观点很对。“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绝不是“任其发展”。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下关于孩子玩电脑的事,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说道底就像自行车和汽车一样,在玩不玩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对此意见不一,应该说02年北京发生的“蓝极速”事件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教训,在孩子玩电脑这个问题上只能疏不能堵。我主张让孩子玩,但有一个如何引导孩子玩的问题,第一,要诱导孩子对电脑有正确的认识。电脑不仅可以用来娱乐,更是学习的工具。除了查找资料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把作文、语文、英语的一些作业让孩子在电脑上完成。第二,玩可以,必须先把作业做完,第三,每次玩之前我都和他约定玩多长时间,让他自己说,到了时间就得下。还有一个对孩子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现在条件好了,家长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也大了,我们在孩子吃穿上,高档玩具、名牌服装、麦当劳、肯德基,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一点也不心疼,但我们用于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又有多少

了。麦当劳、肯德基常常是人满为患,书店什么时间能看到这种场面。请问,你带孩子去过几次书店,你给孩子买了多少课外书?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孩子的存书达到了一千多册,我认为这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我们的投入还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我们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我们可以买房子、买汽车,甚至孩子结婚的钱都准备好了。前几天听张校长说,今年考入新元的个别学生,尽管学校给出了分期交纳学费的优惠条件,但还是因为没有钱放弃了。他们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为买房子,钱都花光了,并且还贷了款。说到这里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我理解不了住宽敞房子让孩子上普通学校的滋味。朋友乔迁,有时带孩子去祝贺。有一次我问孩子,叔叔家的房子好不好,孩子说,好是好,就是没有书。说到投资,我的态度是:我不会给孩子攒钱,如果我在他18岁之前有能力给他攒够100万的话,我会把这100万从现在开始投到他身上,等到他18岁时留给他一个零。他有本事生存他就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他没有能力生存我也问心无愧。

三是榜样。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回家不玩电脑、不看电视,可我们家长做的怎么样,我们好多家长往往是让孩子做作业,自己玩电脑、看电视,这对孩子没有说服力。其实孩子有他的思维和判断方式。我儿子4岁时对我说过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的家长是混蛋,天天打扑克,不管孩子。我想也应该引起我们在座的家长的思考。

二、注重方法

孩子是可爱的,教育孩子,首先要被孩子感动。我想我们的家长肯定被孩子感动过,反正我是经常被孩子感动着,孩子给了我太多的快乐。孩子幼稚、纯洁的心灵对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很多人问我教育孩子有没有秘诀,我说有啊,四个字“三心二意”, “三心”就是爱心、恒心、耐心,“二意”就是不经意、不介意。其次,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或者叫欣赏。我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孩子考试的了59分,他怕回家挨揍,就怯生生的找到老师说,你能不能给我加1分,老师说,加1分可以,但这是我借给你,这次借给你1分,下次考试你要还我10分,孩子答应了。下次这个孩子考试得了71分,老师说你很讲信用,这次我再借给你10分,结果下次这个孩子考了81分,以后这个老师继续借给这个孩子分数,孩子的学习成绩继续提高,最后这个孩子成了一个优秀的学生。作为家长要抓住一切可能奖励孩子的机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比如周末孩子要我带他出去玩,只要时间允许,我会马上答应他,但我也会给他提出条件,今晚先做完作业,再看完几本书,结果孩子学习的高兴,我的目的也达到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关键是我们要懂得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引导孩子。方正在小学时当过班长,来新元后曾一度为没当班干部耿耿于怀,我就对他说,以你的表现,当个班干部没问题,主要是李老师考虑到你小,再说你的成绩还要再提高提高。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有对他说,李老师让你给她当助理,这个职务比班长还大。前几天我在学校门口遇到了张老师,说起了孩子数学课存在的问题,正好孩子过来了,我就转过脸去对孩子说,刚才张老师说了,你最近进步很大,期末考好了,下学期让你当数学课代表。谁都免不了做错事,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是在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重要的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父母采取何种态度。父母的态度恰如一把双刃

剑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也可以从中崛出生命的新水源。孩子做错了事,我就对孩子说,你认为你做的对吗?孩子一旦认识到错了,我就接着对孩子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就是进步,关键是以后尽量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再就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要尽可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主空间,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防盗门、防盗窗,在防盗的同时也把我们的孩子隔开了距离。其实防盗门、防盗窗只是一种形式,关键的是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交流。我鼓励儿子带同学来我家玩,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一两个孩子在我家玩,我住的离公园很近,到了周末,家里能有5、6个孩子,我的朋友都说我们家是儿童乐园。我陪他们玩玩具、玩电脑、看书,带他们去公园。给他们做饭吃、陪他们去麦当劳,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带孩子的乐趣。孩子在一起玩时发生矛盾是经常的,我一般不干预,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有一次看到我的孩子太不象话了,我就对他说:我很尊重你的朋友,如果你不尊重你的朋友了,我就干脆把他们撵走,让你从此没有了朋友。再以后他就知道尊重同学了。第三,教育孩子的最大成功是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在座的可能都有体会:孩子只有自己想学习,他的学习才能见到效果;若他自己不想学习,你怎样逼他也没用,做家长的就要想办法把孩子学习的内动力调动起来,让孩子坚信自己不笨,自己不比别人差,他学习才会有劲头。孩子还小,今后的路还很长,学习差了今后可以努力,一旦孩子失去了自信,也许就失去了整个人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我观察,我们身边的好多家长在看似关爱孩子的同时,不自觉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抹杀了孩子的自信。比如说有的家长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晚上陪孩子做作业,遇到孩子不会的问题刚开始还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等到讲了两遍三遍孩子还不会时,就开始指着孩子的额头说,你真笨,你真笨,再没有比你笨的了。我说这种做法最不可取,孩子还小,他可能因为害怕你,不敢反驳你,等到孩子大点了,他就会说,我就是笨,你怎么了!真到了这个地步,你也就没有招了。我在辅导孩子时,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结果是我还没失去耐心,孩子就着急了。这时我就会安慰孩子,我会说这道题确实很难,我和你这么大时也不会,听了我的话,孩子开始有了自信,然后我再仔细的讲给他。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马上就问考了多少,你看人家,你就是不行。我对孩子,从来就是以表扬为主,方正来新元第一次测验39名,我知道后第一句话就是:你考的很好,第一次你考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以你的成绩再加上你的年龄优势,你已经是第一了!下次一定考的更好,接下来的几次测验不断上升,期中考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说出来你们可能不相信,我经常开玩笑喊孩子“傻瓜”,原因很简单,我已经给孩子建立了绝对自信。孩子经常反驳我:我是傻瓜你就是傻瓜的爸爸大傻瓜。

最近我读了阳光家庭亲子书系《最伤孩子心的10句话》一书,把这10句话送给大家共勉。“笨蛋,没用的东西”,“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我说不行就不行”,“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又做错了,真笨”,“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什么什么”。

最后我想对在坐的说,作为父母不应该不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分数上,而应该放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上,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出类拨粹的人只是少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成为其中的一个,我们会很高兴,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为其中的一个,也不应该难过,因为我想,以现在这样的教育方法,教出一个有道德感、能约束自己、有相当的兴趣、又能在喜欢的领地里自由自在的人,应该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54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