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杏花的时间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一
《唐诗鉴赏之杏花》

唐诗鉴赏之杏花 唐人写诗吟咏杏花,其中不乏名家如元稹、李商隐、韩愈、张籍。可惜杏花实在有些缺乏个性。因此,借题发挥固然无妨,真要状物,区别于桃花等,也殊为不易。

韩愈诗我一向不喜欢。可能是学问不足欣赏不了。这首古体杏花诗我看也只是寻常。

杏花

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平白如话但情感复杂,确实是佳句。至于写杏花的诗,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也算独到。

古苑杏花

张籍

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元稹的诗,把“杏”换成“桃”,也无不可。

杏花

元稹

常年出入右银台,每怪春光例早回。

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

李商隐的诗有些晦涩。下面的五言排律,不加标题,我就想不出是写杏花。其实主要也不是写杏花,只是触景生情或者借题发挥,由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点题,为身世之叹。我很喜欢这一联: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杏花

李商隐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薛能的诗,也以杏花作为某种象征。换成桃花未尝不可,杜工部所谓轻薄桃花逐水流。

杏花

薛能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温庭筠化用了叶绍翁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颔联两句,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有感时伤春的诗人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士子心态。

杏花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司空图写了多首杏花诗。前两首状物细腻。第三首重点写故乡而不是杏花。最后一首以写诗话的笔法写花话,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了。

村西杏花

司空图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二
《1月10日四年上、下午写四季》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三
《早春》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四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内容提要杏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植物题材与意象,无论从历史过程、创作数量、文学作用还是从文化意义看,在整个花木物色题材中都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杏花赋咏的专题创作起源较迟、数量有限,但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杏花初开如火、盛开如雪,红而能白、姣容三变的花色特征和繁密娇艳而又温柔朴实的整体风韵。在具体的描写中,最为常见的是墙头一枝招摇、雨后花繁色鲜等取景,展示出优美的情趣,包含着丰富的观赏经验。纵观整个古代文学,杏花意象的作用远比题材重要。杏花花期当三春之中,是春耕生产和寒食、清明的主要物候,在时序、山水、田园、行役、农事等诗词中使用比较普遍,代表着物色清妍、温暖宜人的美好季节,展现出仲春时节丰富的节俗意蕴和风景美感。在人文象征上,杏花作为仙、医、儒等人格身份的标志以及作为幸运之花的社会内容都显示了特定的历史机缘,其象征女性则重在小家碧玉朴素温柔的性格、气质。宋以来出现的“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是杏花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激发酝酿的结果,积淀着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已成为具有广泛共鸣效应的审美文化符号,在文学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杏花题材

意象文化符号

杏是我国原产的重要果树品种,栽培历史悠久,经济作用显著。杏树花果兼利,花期观赏价值鲜明,自来与梅、桃、李相提并论。反映在文学中,杏花以其独特的形象个性和季节属性,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成为文学家乐于表现的对象,展示出独特的形象魅力,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人文意味,形成了独特的意象符号体系,发挥了较为重要

中杏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献的检索数据来了解、分析。

(一)《全唐诗》篇名所见各植物的篇数前20位依次为:杨柳(1095,此为具体数量,下同)、竹

(394)、松柏(368)、莲荷(245)、梅(153)、桃(143)、兰蕙(139)、牡丹(138)、菊(108)、茶(123)、杏(98)、桂(94)、桑(88)、梧桐(79)、樱桃(57)、石榴(54)、蔷薇(51)、蒲(40)、海棠(34)、芦苇(34)。

(二)《全宋词》正文单句所含各植物的句数前

的历史作用。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文学中杏花题材

创作的演变历程、杏花意象的审美内涵与历史作用等进行梳理与总结,力求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这一植物意象的历史图景和文学意义。

杏花的文学地位

古代文学中的花卉题材和意象林林总总,其中具有一定创作规模和知名度的不下五十种,而特色鲜明、地位较为重要的至少有三十种。这其

20位:杨柳(3431)、梅(2794)、莲荷(1873)、桃(1640)、竹(1574)、兰蕙(1246)、松柏(1052)、桂

(681)、李(552)、杏(545)、梧桐(500)、苔藓(397)、梨(361)、蓬(349)、芦苇(324)、海棠(306)、柑橘(271)、蒲(265)、蒴(259)、茅(252)。

(三)清《佩文斋咏物诗选》所收各植物的篇数

前20位:梅(225)、竹(198)、杨柳(195)、莲荷

】87

万方数据 

江癌笋干,2009.1

(125)、茶(115)、松柏(96)、菊(78)、桃(75)、牡丹

(70)、桂(66)、杏(52)、兰蕙(50)、橘橙(48)、海棠

(47)、樱桃(45)、荔枝(38)、梧桐(35)、蔷薇(34)、

芦苇(33)、木芙蓉(31)。

(四)清《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植物条下所收文学作品数量,排名前20位:梅(617)、杨柳(485)、竹(456)、荷莲(411)、牡丹(330)、松柏(295)、菊(267)、海棠(239)、桃(205)、桂(203)、梨(127)、兰蕙(121)、杏(109)、樱桃(94)、桑(89)、石榴(87)、橘(85)、芍药(81)、梧桐(81)、水仙(80)。①

上述四种著作,前两种是唐、宋时期诗、词两种不同文体的总集,对唐诗选择篇名进行统计,而宋词作品大多只标词牌,不出题目,内容中也更多纯粹写景咏物的成分,因而统计植物出现的句数。后两种是清朝鼎盛的重要类书,所载作品多是名篇佳作。一种是咏物诗的通代分类选本,另一种是古代集大成式的百科类书,植物条目下收罗了历代韵、散各体作品。因此选择这四书来考察、分析不同的植物题材的文学地位,是相对全面、合理,也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从我们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上述四书中杏暨杏花意象或题材出现的数量排名在10到13之间,其中两书排名第11,可见杏花的地位是比较稳定的。植物描写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大宗题材,处在第一方阵的是杨柳、松柏、竹、梅、莲荷、桃、兰蕙、桂、菊等,它们的作品数量与地位具有绝对的优势。杏与牡丹、梨、橘、桑、茶、海棠、梧桐、芦苇、石榴、樱桃、芍药等处在第二方阵,数量远不像第一类植物那样突出,而杏在这一方阵的地位是比较趋前的。也就是说,作为文学题材,杏花虽然不具有梅、兰、竹、菊、桃、柳那样突出的创作分量和崇高的文化地位,但在中国文学反映的植物世界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其地位紧随梅、兰、竹、菊、桃、柳这些第一方阵的强势植物之后,位居其他植物之前。

杏花题材创作的历程

杏花这一中流居上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由杏的生物属性、社会应用和文学创作规律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188

万 

方数据杏是我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在我国的栽

培历史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④。殷墟甲骨卜辞即有“杏”字,《管子》、《礼记・内则》、《山海经》等都提到了杏,涉及其分布、种植和利用。杏花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时间也较早。《夏小正》:“(正月)柳

梯。梅、杏、艳桃则华。”《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和月令文献,可能产生于夏王朝晚期,至迟出现在西周至春秋早期。类似有关杏花物候性质的描

写还有西汉《汜胜之书》:“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东汉崔浞的《四民月令》:

“三月,杏花盛,可茁沙白轻土之田。”这两例虽然

都明确言及杏花,而且《四民月令》指明的是花盛,但实际关注的是杏花物候的生活功用,而远非其

审美的意义,通常我们不把它们视为文学作品。

像桃、杏、梅、李这样的“果子花”,人们首先重

视的是果实、木材的实用价值,反映在文学描写

中,一般而言,首先涉及的也是果实等应用成份。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

以为梁。”扬雄《蜀都赋》:“尔乃其裸,罗诸圃(敢)。缘畛黄甘,诸柘柿桃。杏李枇杷,杜樨栗榇。”类似

的细节描写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文中并不罕见。但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又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自然物色如山水风景等成了文学描写的重要

对象,人们对于植物的关注也从以往的实用目的

向物色审美的角度转变。典型莫过于梅花,此前载诸史乘经籍只是果实滋味,至此“始以花闻”(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杏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了文学吟咏的对象。西晋潘岳《闲居赋》:“竹木蓊郁,灵果参差。……梅杏郁棣之属,繁荣丽藻之

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及也。”所谓“繁荣丽藻”、“华实照烂”,是由“实”向“华(花)”转变的明显痕迹。而南朝宋刘义庆《游鼍湖》“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则已是直接的杏花描写。稍后庾信推出

了《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

红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这是文学史上专题咏杏的开山之作,也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杏花作品,标志着杏花作为咏物题材的正式出现。

唐五代无疑是杏花题材创作的高峰,尽管绝对数量仍是有限,但由于整个文学创作的繁荣,尤

其是写景、咏物题材的兴起,较之六朝那种专题单

篇只咏、意象偶尔一见的现象有明显改观,无论是专题描写,还是意象撷用的数量都大大增加。唐诗中咏杏和以杏花意象为主的诗歌有60首,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则是一首典型的咏杏词。这些作品大多属于中晚唐及五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长安曲江有大片杏园,武则天神龙以来,

新科进士例于此杏园欢宴,宴后于慈恩寺塔下题

名留念⑧。这是唐代政治生活和都市游宴的一大盛事,无论是对科举之士,还是一般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杏花题材和意象流行最直接的原

因。唐代作品中写及杏花,大都与这人生的荣辱

得失密切相关,在京都游春、登科宴集、送别下第、寒食感怀乃至于政治感遇诗中,杏园赏花都成了常见的情景和意象,借以寓托人生盛衰,感慨仕途沉浮。著名如韩愈《杏花》:“二年流窜出岭外,所

见草木多异同。……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类

似的情形在唐诗中较为普遍,大大丰富了杏花题材的生活内涵,促进了杏花意象的抒情写意作用。

唐代知名作家中,权德舆、刘禹锡、张籍、元稹、白

居易、姚合、杜牧、李商隐、薛能、温庭筠、皮日休、司空图、唐彦谦、郑谷、吴融等都有杏花诗。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七绝组诗十九首,不仅在唐代文学中,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是很突出的。

紧接的宋金时期无疑是杏花题材写作又一比较丰富的时期。《全宋词》中咏杏词有25首,位居所有赏花植物的第14位。《全宋诗》中诗题含“杏”字的有145首(扣除“银杏”),其中标明“杏花”字样的86首;正文中含有“杏”字1147首,其中含“杏花”421首,含“红杏”111首。虽然杏花题

材和意象的出现频率不如唐代,但绝对数量有明

显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是一个花卉圃艺

比较繁盛的时代,有关生活经验、园艺知识和艺文情趣都比较丰富和深入。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对

花卉的观赏认识也趋于深切和细致。王禹僻、文同、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谢枋得以及金朝

的元好问等对杏花较为喜爱,创作数量和质量弥

足可观。王安石集中有ll首杏花之咏,数量仅次

万 

方数据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于梅,其七绝《北陂杏花》对临水花树妩媚妖娆风姿及其坚贞不屈性格的刻画和寄托,给人印象深刻。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那良辰美景的欢乐情景、清逸幽雅的生动意境,洋溢着无穷的艺术

魅力。元好问可以说是古典诗人于杏花用情最

深、着意最多的一位,其主要生活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杏花分布颇多,现存严格的咏杏古近体诗近30首、词2首,无论是对杏花美的表现,还是思想、情感的寄托都较为丰富。

元、明、清杏花题材的作品大致延续了宋金时

期的基本情形。由于是大一统的局面,加以定都

北京,而北方地区又是杏的主要分布区,相应的咏杏写景作品并不少见。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杏花绘画的题咏之作有明显增加,出现了不少《杏林图》、《杏坛图》、《杏花书屋》、《杏花春雨》以及杏枝春鸟一类绘画题咏,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杏花题材的内容。在俗文学中,杏花是比较常见的意象,无

论人名、地名,还是写人写景,作为一个乡土村俗的代表物象和场景,频频出现在戏曲、小说中,成

了一个符号化的意象元素。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由杏实到杏花,杏花意象与题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杏是古言“五果”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虽然现代园艺学普遍认为杏的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较少,但在古籍记载中,除福建等少数省份比较少见外,整个南方杏的生长是普遍的,而江南地区杏花的

风景效果似乎还更具优势。这样广泛的分布,为

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杏花之所以在中国

文学所涉花卉植物中稳居中前的位置,主要就得力于其花果兼利的特征、广泛的分布和悠久的历

史。但杏花又没有像松、竹、梅、杨柳、荷花那样进

入最重要的意象行列,原因何在?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杏花进入文学的历史始于魏晋,远没有松、竹、柳、兰、菊、莲等那么悠久。杏的实际分布和经济应用远不如松柏、杨柳、桃那么广泛,其在“五果”中的地位也不如桃、李、枣之类重要,历史上也未像梅、桃那样形成知名的产IX④,大规模的风景

名胜较少,这客观上影响了文学表现的几率。南朝以来,杏之赋咏虽然相沿不绝,代有佳作,但从

未像杨柳、荷花、梅花那样酿成时尚焦点,形成创

】89

江箍笋干,2009.1

作高潮。从下面的论述中,我们还会看到,杏花的

生物特征相对平淡无奇,缺乏牡丹、寒梅、霜菊、幽兰那样撼动人心的强烈个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赋颂赞美的热情和文化想像的空间,可以这么说,杏花题材创作的历史一如其平淡的花色,是一个波澜不惊、平缓散漫的过程。正是这正反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杏花在中国文学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创作格局和形象地位。

杏花的物色美

所谓物色美是指植物的生物特性种质体现出的美感,对于杏花这样的观花植物来说,主要指鲜花的色香、姿态等方面的形象特征以及整体显现的独特风韵。杏花题材的专题创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对这一物种的形象特征和美感风韵也是刻

画充分,体味多多,具体、深入地展示了这一花卉

物色的审美特色和观赏价值。这是古代杏花题材

作品最主要的贡献,重要的感受与认识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⑨:

(一)花色

在花卉的诸多审美要素中,色、香是最直接、鲜明的内容。杏花有香,但不以香称胜,而花色却颇有特点,古代文学对此着意较多。很多花卉的颜色都是固定而单一的,而杏花“二月开,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⑥。这种姣容三变的特点,显示了丰富的观赏价值。初开

红色纯正如火,杏之被称为“红杏”,主要指这一阶

段。元好问《荆棘中杏花》说“杏花看红不看白,十

El忙杀游春年”,杨基《梅杏桃李》也说:“只恐胭脂吹渐白,最怜春水能照红。”强调的就是这一阶段

的美感。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以动写静,生动地揭示了杏花初放时色彩鲜艳裱丽,气氛暄暖热烈的景象。对于大片成景的红杏,古人多以彩霞比之。南宋张铉把自己的杏花亭命名为摘霞:“一片吹来锦,人言是杏花。倚栏堪把玩,胜似日边霞。”(《摘霞亭》)更有甚者,赵蕃《正月二十四日雨霰交作》:“杏花烧空红欲然。”这些比喻都写出了大片红杏如火如荼的热烈景象。到了开阑

为雪花。欧阳修《镇阳残杏》“残芳烂漫看更好,皓

190

万 

方数据若春雪团枝繁”,说的即是。但杏花最值得称道的,似乎尚不在这红、白两极,而是初放趋盛时那“白微带红”,粉白中略带红晕的中和柔性色调。唐吴融《杏花》:“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宋杨万里《郡圃杏花》:“才怜欲自仍红处,政是微开半吐时。”在他们看来,这种薄施脂粉、淡注胭脂的中和色调才是杏花独到的美感。宋李冠《千秋万岁》:“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比早梅深、天桃浅。”杨万里《甲子初春即事》其三:“径李浑裱白,山桃半淡红。杏花红又白,非淡亦非裱。”清吴绮《杏花春雨楼赋》:“坊开碎锦,既若淡而若浓;彩染生绡,仍半深而半浅。”杏花的色彩美正是介于桃花与梅李之间,是一种裱淡适中、红白匀和的色

调,洋溢着平易谐调的气息。明张宁对此有更深

入的理解,其《杏花诗序》说:“予惟植物可爱者众矣,桃妖艳而少质,梅清真而少文,兼美二物而彬彬可人者,惟杏近之。”在他看来,杏花红白中和的色调正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文理想,这可谓是对杏花花色推崇备至了。

(二)神韵

所谓神韵,是指杏花的整体形象特征和审美个性。古代文学多有这方面简明精辟的品鉴,影响颇大,其中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点概括:(1)繁。根据现代园艺学的考察,杏花败育不实的比率较高,古代园艺家谈及杏树也有“多花少实”④的感觉。杏枝条上多是复花芽,常是一个叶芽与一至三个花芽并生,因而盛开时花朵较为繁密⑧。反映在文学中,人们对杏花的描写,首先离不开一个“繁”字。唐李建勋《春El小园晨看兼招同舍》:“最有杏花繁,枝枝若手抟。”尤其是与梅之疏花小蕊相比,杏花的繁密就更为突出。宋杨万里《雨里问讯张定叟通判西园杏花二首》其二:“梅不嫌疏杏要繁。”在Et常口语中,“繁杏”与“夭桃”、“寒梅”、“幽兰”一样成了最固定的说法。(2)艳。由于杏初开时纯红,继而转淡,加之花朵之繁密,因而整体上也便显出艳丽的品色。宋朱淑真《杏花》:“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与朱淑真大致同时,姚伯声定“花品三十客”,“桃为妖客”,杏则称为“艳客”⑨,这一说法影响颇大,在后世几成杏花定评。(3)娇(憨)。称赞杏花娇美,以唐代诗人

将谢时,杏花又是一片纯白,极其鲜明,古人多喻

吴融最为典型,其《杏花》诗写道:“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所谓红轻粉薄,是一种娇嫩的气息,而似愁如泣,更是一种

堪怜堪爱的形象,这可以说是对杏花之“娇”简明

生动的诠释。与“娇”近义的是“憨”。元好问诗中频频言之。如《内乡杂诗》:“无限春愁与谁语,梅花娇小杏花憨。”“憨”在温柔娇美之外,还有天真自然、淳朴可爱的意思。(4)俗。俗通常是一个贬义词。诗人在赞美某一花卉时,经常以贬低其他花卉来作反衬,在这些特定的褒贬评骘语境中,对杏花最常见的贬词就是“俗”。如白居易《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勒赐樱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韵》:“杏俗难为对,桃顽讵可伦。”这里主要说的是果实。宋以来花卉观赏中“比德”意趣愈益盛行,梅、兰、竹、菊越来越被视为高雅的人格的象征,而桃、杏、李、海棠等三春艳丽之花都越来越被视作反面,称为凡俗之品。这其中桃花贬抑最深,常以“妖”“浮”称之,李花则被视为寒酸粗陋,而杏花主要定位在“俗”上。何以如此?这应该与杏花在颜色、形相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有关。杏花浅注胭脂、淡红粉白的颜色,褒之是浓淡匀和之美,而贬之则是平庸无奇之憾,杏花之公认为“俗”正缘于此。但换一角度,透过这一字之评,也不难感受到杏花一种家常朴实、平易近人的特有风韵。

(三)姿态

上述色香、神韵等方面的特色是杏花最基础的美感,但不同的生长状态和环境气氛里,杏花的姿态风韵则又是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给人带来的主观感受千差万别。文学作品这方面的描写也是别出心裁,兴味多多,体现了丰富的观赏经验和审美意趣:

(1)不同花期。元好问《纪子正杏园燕集(甲

午岁)》就以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勾勒了杏花

开放的全景:“未开何所似,II,JD粉妆深绛唇。能啼能笑痴复骥,画出百子元非真。半开何所似,里中处女东家邻。阳和入骨春思动,欲语不语时轻颦。就中烂漫尤更好,五家合队虢与秦。”未开如小儿之天真娇痴,半开如少女之嫩涩娇羞,盛开如富贵佳丽浓妆华服,不同的花期有着不同的风韵。杏花的凋谢也颇引人注目。根据现代园艺学的观

万 

方数据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察,杏树落花比较迅速、集中,一株树从开始落花到花落结束仅两、三天时间⑩,元曲中即有“杏花不耐开时”⑩的感慨。繁密的鲜花集中零落时,必是一种“落英缤纷”、香瓣满地的情形。古代作品

中这方面的描写颇多。杨万里《雨里问讯张定叟

通判西园杏花二首》:“白白红红一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无端昨夜萧萧雨,细锦金机卸作茵。”以碎锦花茵比喻雨后落花,极为形象地展示了杏花骤然飘落那绚烂哀艳的姿态和神韵。

(2)不同环境。古代诗词描写中取景最多的有下列四种:水边、月下、雨后、墙头。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陈与义《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诸多名句所写水边月下赏杏之美众所周知,此不赘述。而雨后、墙头之景最得杏花风致,成了杏花描写中最富诗意的角度。①雨后。杏花开放,正值清明时节,这时的雨水较早春渐多,相传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宋代陈与义的“杏

花消息雨声中”两句说的就是。古诗词中常常出

现的“杏花雨”、“红杏雨”一类说法,指的也正是这

一节候特征。风吹雨打,对于鲜花来说,不免有煞

风景之虞,但对杏花来说,诗人更为津津乐道的是雨水对杏花的催发作用。唐钱起《酬长孙绎蓝溪寄杏》:“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都是写雨后初霁中的杏

花更为鲜艳夺目,清香宜人。宋欧阳修《田家》: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陆游《临安

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元王恽《春夜独坐》:“长记东墙微雨后,一枝红艳

杏花娇。”这些俨有前因后果的句式,都显明地揭示了春雨沐浴滋润之后花盛色鲜的独特情形,这在其他鲜花描写中是极为罕见的。文天祥《次约山赋杏花韵》:“名花韵在午晴初,雨76Jll!t,ll旨'脸更敷。”明胡奎《春词》:“江城五更雨,催得杏花开。”

这些说得更加明白,雨水的滋润,使杏花开放更为充分灿烂,更为丰润。即便是雨打风吹去,人们所

爱好的,也是“杏花零落燕泥香”(秦观《画堂春》)、“杏花零落水痕肥”(张炎《浪淘沙》)那样一派落瓣

】9】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五
《北陂杏花》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六
《考试时间_2009年4月21日上午9_0011_30》

保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2009年4月21日上午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09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全卷150分。第I卷1—4页,第II卷5—12页。考试结束后,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两部分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4B或5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4B或5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打烊(yàng) 濒(bīn)危 累(lãi)赘 ...

B. 锃(cãng)亮 .

C. 恪(kâ)守 .

D. 炽(chì)热 .毗(pí)连 .凭(pín)证 .攒(cuán)动 .熨(yù)贴 .涎(yán)皮赖脸.前倨(jù)后恭.沉湎(miǎn) 佣(yîng)金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年前,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池塘里再也看不见什么荷花了。....间(jiān)不容发.暴殄 (tiǎn)天物.

B. 随着网络文的发展,传统出版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许多出版社老总的态度是分庭抗礼,你玩你的鼠标键盘,我弄我的纸张油墨,看谁能把谁吃掉。....

C.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越深厚,释放就越精彩,所以多读、多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种拾人牙慧的方法对初写作者非常有效。....

D.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见诸媒体后,就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一事,者、家长以及政府官员们各自为政。....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将集聚羌族文化符号,创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的各种条件,同时将结合旅游来保护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

B. 英国皇家检察署称,向在剑桥大演讲的中国总理温家宝扔鞋的德国籍留生延克,因“扰乱公共秩序”可能面临监禁六个月或罚款5000英镑。

C. 2009年1月全国财政收入6131.6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265.03亿元,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免政策以及“两节”放假等三大因素造成的。

档新的魔幻类节目,让观众再一次感受魔术的无限魅力。

D. 日前,因春晚而一炮走红的台湾魔术师刘谦正与湖南卫视积极磋商,计划将制作一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天地境界。 ①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

②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的产物。

③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④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界。 ⑤照中国哲的传统,哲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

⑥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

A. ①②⑤⑥④③ B. ⑤②①③⑥④

C. ①⑤②⑥③④ D. ⑤①②⑥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2009年2月11日,美国铱卫星公司的一枚商用通信卫星“铱33”,与俄罗斯一枚已经报废的军用卫星“宇宙2251”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这是太空开发史上首次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事件。美国专家估计,卫星相撞将会产生至少数千个太空碎片,这些碎片撞到国际太空站的风险不大,但可能会影响同一轨道上的各国通讯和气象卫星,引发连环撞击事故,具有20年历史的哈勃望远镜也岌岌可危。

负责研究轨道残骸的专家马特尼说,俄罗斯卫星首先失去控制,脱离原先轨道,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几乎90度垂直击中“铱33”卫星,破坏力堪比1吨TNT炸药。美国太空总署(NASA)已监测到500至600个碎片,这些碎片分成两团碎片云,有些只有10厘米大小,可能在太空存留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此前,太空轨道上已有约1.8万件太空碎片。

美国太空总署(NASA)强调,撞击事件发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790公里处,而国际太空站的轨道距地面354公里左右,故事件对太空站和3名航天员威胁“很小”,比起国际太空站和大多数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受到的威胁可能更大一些,因为哈勃望远镜自身没有驱动设备,无法调整轨道躲避太空中的“明枪暗箭”。

俄罗斯航天专家说,俄美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可能波及苏联时期携带核反应堆的老化卫星,从而可能导致太空中产生放射性碎片带。这位专家介绍说,这些卫星属于退役老化的海洋监视卫星,上面装有核反应堆,提供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成本相对低的能源。

前不久,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数据处理系统出现严重故障,无法正常存储观测数据并传回地球。美国宇航局打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处理设备的一个备用系统,将对一个备件进行测试,并带上太空,但因2月11日的卫星相撞事件,给准备前去维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航天飞机制造了很多安全隐患,这项任务有可能会无法如期进行。

太空如此之大,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通常都难觅其他卫星的踪影,为什么两颗卫星还会撞在一起?有专家解释说,卫星的轨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来自稀薄的大气层,也有的来自地球的不规则性。“如果地球是个完整规则的球体,轨道不会发生变化,可是地球恰好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这样,卫星受到的引力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会发生变化的。虽然变化缓慢,但是时间一长,变化积累的结果就是大大偏离原

有轨道。”专家称,虽然人类已经发射了6000多个航天器,但是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相遇纯属“小概率事件”,并不能因此得出“因为卫星过多导致相撞”的结论。

不过,有关专家称,只要有关方面密切监测碎片的方向和轨迹,采取措施,实施变轨机动,还是可以躲开碎片的。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发生在2009年2月11日的美国通信卫星和俄罗斯废弃军用卫星相撞事件纯属意外,这是迄今为止太空史上第一例完整的卫星相撞事件。

B. 卫星撞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太空总署宣布已经监测到500到600个碎片,它们和以前的约1.8万件太空垃圾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留。

C. 因本次卫星撞击事件发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790公里处,距国际太空站较远,所以相撞产生的碎片对国际空间站和航天员基本不构成威胁。

D. 此次两颗卫星相撞主要是因为地球的不规则性,卫星受到地球的引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轨道发生变化,并不是因太空航天器太多而导致相撞。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卫星相撞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A. 美国的“铱33”卫星和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相撞击产生的碎片可能使在同一轨道的各国卫星发生连环撞击,从而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B. 处于两颗相撞卫星附近的哈勃望远镜因为没有驱动设备,无法调整轨道,导致数据处理系统出现严重故障,无法正常存储、传回数据,情况岌岌可危。

C. 太空垃圾给准备前去维修哈勃望远镜的航天飞机制造了很多安全隐患,因与碎片发生撞击的可能性增大,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维修任务可能无法如期进行。

D. 前苏联已经老化的卫星,上面装有能够给卫星提供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的能源的核反应堆,现在可能导致太空中产生放射性的碎片带。

7.依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成立的一项是

A. 两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对国际空间站影响不大,一是因为国际空间站与两星不同轨,二是因为国际空间站可以变轨躲避。

B. 具有20年历史的哈勃望远镜如果增加驱动设备,就有可能根据碎片的方向和轨迹自我调整,从而成功避开太空中的碎片。

C. 美国和俄罗斯两颗卫星相撞纯属“小概率”事件,只要有关方面密切监测碎片的方向和轨迹,就可以避免连环相撞事件。

D. 太空垃圾已经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隐患,它们不仅污染了宇宙空间,还是人造卫星潜在的杀手,甚至严重威胁宇航员的安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

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

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

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

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

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道别.

B. 朝臣莫与为比 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 会:恰逢.

D. 甚衔之 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 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 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绵阳市高中2009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6分)

文:

(2)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4分)

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神子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七
《情境默写一》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八
《王安石《北陂杏花》鉴赏》

《北陂杏花》赏析

——兼谈“陌”真的是“小路”吗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据说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晚年罢官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诗分两层。前二句为第一层,写杏花的妖娆美丽,主要写其形,为后二句写其神作铺垫。 首句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只从杏花本身写,而是还从“一陂春水”写,两者又用一个“绕”紧紧联系在一起。“一陂春水”本身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陂”是池塘。春天冰刚化开,水中还没有生出青苔等物,也还没有落下各种污物,所以一陂春水晶莹、高洁,很是能够引起诗人这样性情高洁之人的喜爱。一陂春水是这株杏花生长的环境,尤其是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绕”,“绕”字说明“陂”是曲曲折折的,而杏花则是生长在一个深入进“陂”来的土包的尖角上的。王安石确是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如《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如《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但我不同意某些专家“„绕‟字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的说法。因为此处的“绕”字只是写出了两者的形状关系,而不是像“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绕”是“护田”的。但尽管只是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就已经完全烘托出杏花之美来了。有了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这株杏花就具有了别的杏花所不具备的特点了。这种美,是花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是主体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之美:有了这陂清丽的春水,才显出了这株杏花的雅致清艳俏丽;有了这株杏花的倒影,也才显示出了这陂春水的晶莹剔透,清雅可人。

这句的又一个精彩之处很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花身”二字。为什么是“花身”,而不是“杏花”或“花树”?“花身”二字能让人想象出满树都是怒放的杏花,显示出杏花的繁茂和杏树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杏花”二字则不知所指的是杏树的花还是杏树本身。

此句也是为下面一句做的铺垫。正是因为此处有花有水,下面才有花有影。

第二句“花影妖娆各占春”,则是从杏花与其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方向组成的一个完美画面上写杏花的美艳。一个“妖娆”将杏花拟人化已令人倾倒,没想到王荆公偏偏又祭出那“一陂春水”,而且是再上层楼,这里春水不再是陪衬,因为水里的杏花影已成了与岸上杏花并列在一起的双姝,仿佛是一对双胞胎的美少女姐妹,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水中之虚花和岸上之实花相互映衬,虚实相衬,相映成辉。而大自然则完全成了画面的背景,你看,大地还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其中一个“占”字,极具内含,王荆公畅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切都无所畏惧,即使只有一株,也会装点人间春色,不去理会别人的鄙夷目光,不去理会人间的冷漠,相信自会占尽人间春色,这株“占”尽春天的杏花包括花后的身影,不正是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敢为天下先和对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极端自信的强烈表现吗?王荆公可说是把这陂春水用到了极致,这就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家,综合运用场面的各种要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远有近的精美画面,从而把一株孤零零色彩枯燥单调的杏花变得立体,变得丰富,变得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后二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主写杏花之神,是诗的点睛之笔。

“春风”当指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被春风吹作雪”是说自己的有可能的下场“粉身碎骨”。关于“南陌”,一大部分人认为是“南边的田间小路”,也有一部分人没敢说是什么。其实,“陌”在词典中的意思,比较清楚。《辞源》这一条目的解释有四项,其中有两项与道路有关,即

1、田间小道,2、街道。而《康熙字典》中所引《玉篇》所解为:阡陌也 ,又市中街也。从《北陂杏花》一诗本身的情况看,应指市中街道。不然,既然前面的“陂”是“北陂”,是在北面的郊野,是远离尘嚣的所在,而同样远离尘嚣的田间小路就非要弄到南面去呢?作者目的既然在于形成对比,就只能是北面郊野的寂寞与南面大街的热闹对照才行。“南陌碾成尘”,正是众多趋炎附势之徒追逐权势地位或邀功请赏而不惜损害自身人格的人生写照。作者明白,改革者的下场可能是悲惨的,而趋炎附势者的下场可能也一样悲惨,同样悲惨,就不如为改革而牺牲,何况还未必牺牲呢?即使真的牺牲了,“被春风吹作雪”了,还能保持住人格的纯洁和尊严,而“南陌碾成尘”只能化作一片黑泥,再也不见人生的踪影。在这两句中,“纵被”与“绝胜”的联用,相互呼应,激浊扬清,更凸显了作者这种改革者的决绝和清醒,表明了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人生操守。

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首诗,正是他——“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政治宣言和人格写照,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九百多年 ,但今天读来,仍会令我们感叹唏嘘,情绪激愤。相比较而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只是或进或退的境遇变化而已,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个性的表白,与王荆公的境界均不可同日而语。

一株孤零零的杏花,在美丽的南国江宁不算什么,在阅尽人生风浪的王安石看来更不算什么,但王安石却把它演绎成了千古绝唱。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这首诗写杏花写得好,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多角度描写,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叙议结合……这些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

其次,托物言志。作者没有只把杏花当杏花写,而是以花喻己,以花喻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再次,这首诗表达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的共通的豪迈情怀。而这,才是它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

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九
小学四年级复习》

我们去植树》 1《 走,我们去植树》 复习要点 1、这是一首诗歌 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 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 诗歌 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 植树造林的重 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 少先队员植树造林、 要性 少先队员植树造林 改造自然的决心。 与开头首尾呼应, 2、最后一句“走,我们一起去植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决 走 我们一起去植树! 与开头首尾呼应 点明了全诗的中心。 心,点明了全诗的中心 3、“迈开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表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 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 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愉悦心情 4、“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这句话是说: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今天像栽下的小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 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树,在阳光雨露下,健康、蓬勃地成长,将来就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5、“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一句中,“版图”指国家的疆域 国家的疆域,“染”字形象地表 字 国家的疆域 达了只要我们大家坚持植树造林,我们的祖国就回成为一个绿色世界的含义。 达了只要我们大家坚持植树造林,我们的祖国就回成为一个绿色世界的含义。 6、课文中,“绿色工厂”指树木有光合作用 树木有光合作用,“绿色宝库”指的是森林 森林,“绿色的希望”指小树苗 小树苗。 树木有光合作用 森林 小树苗 7、植树的好处有:送来清新的空气、绿化祖国、能叫风沙

低头,让百鸟起舞。 送来清新的空气、绿化祖国、能叫风沙低头,让百鸟起舞 送来清新的空气 8.一棵树就是 让每个人 9.多栽一棵树,就 就 10.今天栽下 鸟 ,片片树叶都是 。 ;亿万棵树连起来, 。 ,明天长成 。 。叫风沙 ,让百 ,给我们 ,

这三段诗告诉我们植树好处多,你能概括地写出植树的好处 吗? 横线上所填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2 由 1--2 课引申出的词语 成语 古诗句 ):千辛万苦 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头万绪、 千辛万苦、 千( )万( ):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头万绪、千丝万 千家万户、千真万确、 缕、千家万户、千真万确、千差万别 描写树: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树高千丈、枯枝败叶、 描写树: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树高千丈、枯枝败叶、枝繁叶茂 形容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 眨眼间、 顷刻间、 一刹那、一眨眼、 霎时间、 形容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 眨眼间、 顷刻间、 一瞬间 、一刹那、一眨眼、弹指间 、霎时间、骤然 词语 间 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 稍纵即逝、 岁月如梭、 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 岁月如梭、 光阴似箭 关于“杏花”的诗句: 关于“杏花”的诗句:

A、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C、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2《第一朵杏花》 学习要点 第一朵杏花》 1、本课讲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 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竺可桢 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有通过精确、 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便走近杏树数了数”、“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爷爷,您又看花啦”等语句,可以看出竺 竺 可桢爷爷坚持长期观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观察 可桢爷爷坚持长期观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 竺可桢爷爷观察 的精确、细致。 的精确、细致 3、从第三段(第 16 小节)中引用的竺可桢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长年不懈,精确、 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长年不懈, 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长年不懈 精确、 细致的观察。 细致的观察。 4、“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表现了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弯下腰来”表现了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科学的行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时间, 开放的杏花 为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为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5、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充分表现了竺可桢爷爷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 充分表现了竺可桢爷爷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 6.时

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 了杏树的花苞。 )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

这段话中把时间比作 飞箭 ,这是用了比喻 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 你还能把时间比喻成什么?试着写一写。 7.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这句话中“顷刻间”是 形容时间极短 的意思,请你再写和它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刹那间 一瞬间 霎 转眼间„„ 时间 转眼间„„ 8.“我需要的是 ,也不能 。搞科学研究,不能 。”

从竺爷爷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 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9 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①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线索②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认真 第一朵杏花” 故事的中心线索② ① 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附:1《走,我们去植树》 以中心事件命题 :1《 我们去植树》 2《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 以中心事物命题 3《燕子》学习要点 燕子》 1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 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 停着的燕子 ,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 ,多么像 。

停着的燕子好比音符,大自然为我们谱写出 在这句话中,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好比五线谱,停着的燕子 停着的燕子 一首春天的歌。这支“春天的歌”会是一支赞美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赞美春天万物复苏, 赞美春天万物复苏

大地呈现一片勃勃生机的歌 2 二三月间,微风 的芽, 的花,都像 美好春景 。 ,毛毛细雨 ,形成了 。千万条 展开了 。 的草, 。这段话描绘了 生机勃勃、明媚动人的 生机勃勃、

散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 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 3《燕子》是一篇散文 散文 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 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 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 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电线上休息 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 4 与“燕子”有关的诗句: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绝句》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 D、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 径独徘徊。--晏殊《浣溪纱》 4《古诗两首》学习要点 古诗两首》 1《江南春》是唐代 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描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作 唐代 杜牧 七言绝句 描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慨叹南朝的覆灭 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 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讽喻之意。其中第一 南朝的覆灭 兴亡之感 讽喻之意 二两句写今 写今,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三四两句怀古 怀古。(写作手法:借古讽今) 写今 怀古

韩愈写杏花的时间篇十
《每天默写【1-45套】》

附:每天默写参考答案

古诗文默写【1】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1.学而不思则罔,[春秋·《论语》]

2.己所不欲,[春秋·《论语》]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东汉末·曹操《观沧海》]

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几处早莺争暖树,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乱花渐欲迷人眼,。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 [宋·辛弃疾《西江月》]

8. 夕阳西下,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 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壮丽雄浑的风光,被后人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古诗文默写【2】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东汉末·曹操《龟虽寿》]

2. 绿树村边合,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3. 曲径通幽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我寄愁心与明月,。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7.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8. ,一山放过一山拦。 [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9. 在《望岳》一诗中,杜甫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达攀登人生顶峰之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古诗文默写【3】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1. 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2.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3. 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4.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 [吴均《山中杂诗》]

5.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6.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7.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9. 《次北固山下》写时序更替,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诗文默写【4】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 1.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 2.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3.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4.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 [南宋·赵师秀《约客》]

• 5.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 6.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

花源记》]

• 7.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 8.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

•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句表达了

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同时也表露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古诗文默写【5】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唐·刘禹锡《陋室铭》]

•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 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 4.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 5.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 6.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唐·杜甫《春望》]

• 7.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 [唐·杜甫《石壕吏》]

• 8.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三峡》]

•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

古诗文默写【6】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3.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唐·王维《使至塞上》]

•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 6.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 7.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 8.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 9. 古诗文中有不少与“黄河”有关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

海流 。

班级: 姓名 得分:

1.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2.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3.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气蒸云梦泽,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灏《黄鹤楼》]

6.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7.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

8.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9. ,弦惊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8】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宋·苏轼《浣溪沙》]

2.夜阑卧听风吹雨,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人家在何许, [北宋·梅尧臣]

4.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5.急湍甚箭,。 [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6.,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7.,不汲汲于富贵。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世有伯乐, [唐·韩愈《马说》]

9.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9】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东风不与周郎便。 [唐·杜牧《赤壁》]

3.人生自古谁无死?。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

7.,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9. 请默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风”字的任意两个连贯的句子:寒杨柳风 。

1.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2.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采菊东篱下。 [晋·陶渊明《饮酒》]

5.,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 《沁园春·雪》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腰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11】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落红不是无情物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5.松柏有本性。 [汉·刘桢《赠从弟》]

6.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念天地之悠悠,[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 《醉翁亭记》中描写秋冬景色的句子是: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12】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春蚕到死丝方尽 [唐·李商隐《无题》]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五代·李煜《相见欢》]

5.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6.孤之有孔明。 [晋·陈寿《隆中对》]

7.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8.肠断白蘋洲。[唐·温庭筠《望江南》]

9. 初中毕业前夕,同学们互相激励,用李白《行路难》中的“ 帆济沧海.”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浊酒一杯家万里,[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2.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3.物是人非事事休,[宋·李清照《武陵春》]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

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6.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7.五月人倍忙。 [唐·白居易《观刈麦》]

8.足蒸暑土气, [唐·白居易《观刈麦》]

9.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展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14】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今夜偏知春气暖, [唐·刘方平《月夜》]

2.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3.无意苦争春, [北宋·陆游《卜算子 咏梅》]

4.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北宋·陆游《卜算子 咏梅》]

5.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破阵子》]

6.池上碧苔三四点,日长飞絮轻。[北宋·晏殊《破阵子》]

7.酒困路长惟欲睡, [北宋·苏轼《浣溪沙》]

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宋·李清照《醉花阴》]

9.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第二阶段-------古诗文默写【15】 (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3..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公孙丑下》)]

4.得道者多助, [(《孟子 公孙丑下》)]

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下》)]

6.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左传 庄公十年》)]

7.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左传 庄公十年》)]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关雎》(《诗经 周南》)]

9. 《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且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断肠人在天涯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3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