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比喻

| 体育高考 |

【www.guakaob.com--体育高考】

雪花的比喻篇一
《描写雪的比喻句》

描写雪的比喻句

1、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2、雪是诗人的泪 雪是天空的白嫁衣 雪是纯洁的美

3、雪象一片片鹅毛,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4、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5、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6、雪,是掉落在人间的精灵,净化着人间的污点。

7、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描写雪的拟人句

1、白雪抚平了地震后大地的创伤,但是单纯的她却在不经意间,更加伤害了受难的人类。

2、美丽的雪冰凉凉的像在往我们的脸上吹气。

3、雪在叹息,留下了一片银白。

4、雪花在大地上欢快地跳着舞。

5、雪花猛烈地抽打的孤枝上的梅花,但梅花却开得更盛。

6、雪花像金莹的小精灵一样,飘飘扬扬的从天空落下来。

7、雪姑娘在空中翩翩起舞。

8、雪花在风中飞飞扬扬,像恬静的姑娘柔若无骨的纤纤玉手。

9、雪,在为人们跳舞;雪,在为人们欢笑;雪,在为人们歌唱。

雪花的比喻篇二
《比喻句》

雪花的比喻篇三
《比喻句集锦》

一、关于雪的比喻句: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雪是诗人的泪,雪是天空的白嫁衣,雪是纯洁的美。

雪,是在为人们跳舞.雪,是在为人们欢笑.雪,是在为人们歌唱.

雪象一片片鹅毛,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她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她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借问飘飞雪:盈盈欲为谁?空留昨日情,不见旧时人。蕊寒香冷菊难觅,泪洒空枝梦不寻。踏雪有痕藏不住,疏影一抹亦报春。 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是掉落在人间的精灵,净化着人间的污点。

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二、关于梦的比喻句:

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三、“像”组成的比喻句: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2、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3、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4、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5、 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6、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7、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8、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9、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0、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11、夜空中的星星就像无数只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

12、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13、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14、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15、 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16、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17、书是智慧的钥匙。

1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20、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21、那个人骨瘦如柴

22、 这个人壮硕如牛

23、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24、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25、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26、棉花象雪架一样。

2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8、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9、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0、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1、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3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33、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35、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36、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37、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38、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9、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40、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

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41、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4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43、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44、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45、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4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7、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48、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49、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50、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5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5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53、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

告别。

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田野里,谷穗深深地弯着腰,仿佛正在彬彬有礼地欢迎来访者的主人一样。

一粒粒谷子又硕大又饱满,像琥珀一样放着光彩。

满地里的谷穗儿长得像狗尾巴似的,金黄金黄的,看着爱死人! 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出现了。

肥大的绿宝剑似的玉米叶子上,还有湿漉漉的夜露,风一摇,露珠就顺着粗壮的秸秆滚下来。

瓜园远看一片绿汪汪的,那西瓜一个个又大又圆,穿着绿条纹外衣,静静地躺在瓜地里。

烟台梨,个大皮黄,就像一个大肚子葫芦,咬一口,甜滋滋的梨水流在舌头上,渗入嗓子,就像吃了蜜一样。

那鸭梨又甜又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水顺着下巴直流。

这葡萄别说吃了,看一眼也舒服半天,要是吃它一串,准要甜几天哩!

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在蓝色天幕上闪烁。

红油油黄灿灿的苹果,把枝桠都压弯了,真像许多胖娃娃咧着大嘴冲着人们笑。

菜园里,韭菜吐芽,菠菜努嘴,黄瓜秧分叶,豆角苗破土,畦畦

雪花的比喻篇四
《巧用比喻使文章更生动》

妙用比喻

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

阅读赏析:

选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花朵开在高高的指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作者把花朵比作红霞、白雪和黄云,写出了花朵的各种姿态,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真实可感。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应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这八种修辞的名称、特点和作用必须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学会正确辨别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要注意问题:

1.要贴切。运用比喻一方面是二者之间确实有共同之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情味、色彩必须协调。

2.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

3.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要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实践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也许我是明时的一阵风,穿行在狭长的胡同;②也许我是唐时的一株柳,矗立在渭水河畔;③也许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的微波;④也许我是清时的小女子,终日在河边洗绦衣物……

(1)、请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在下面。 改为

(2)、文中语序先后不正确,请按照正确的语序把上面的一段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说明你这样安排语序的理由。

(3)、该语段采用了 和 两种修辞手法。

(4)、在下面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补写的语句与原文连贯、一致。

也许我是春天的一棵草,给失望的人崭新的希望;也许我是夏天的一阵雨,带给人们一丝清凉;也许我是秋日的一缕风, ;也许我是冬天的一片雪花,

2、你有没有观察过雪花的形状?运用比喻的修辞,说说雪花有什么特征,并写下来。

3、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已经经历了十几回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请你拿起笔来,将你最喜欢的季节写出一段文字,让我们共同感受你的快乐。(不少于100字。)

1、(1)绦 改为 涤(2)、②③①④ 理由:应该按照朝代顺序来写。(3)、比喻、排比。(4)、示例:也许我是秋日的一阵风,传递给耕耘者丰收的喜悦;也许我是冬天的一片雪花,装点

你成熟而完美的梦。

2、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树上,像穿上了银装;落在汽车上,就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3、冬天真好,冬天的太阳最温存,她含情脉脉,带给我们的,是全身心的熨帖和深情。 冬天真好。冬天的风就像是一位严厉的父亲,经过寒风洗礼后的植物,它们的根会扎得更深,它们的腰板会挺得更直。冬天的雪人则是漂亮的小精灵,人见人爱。

雪花的比喻篇五
《雪的比喻句》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一只只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雪象一片片鹅毛,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雪是掉落在人间的精灵,净化着人间的污点。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雪花的比喻篇六
《比喻》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

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富有抒情性的手法之一。如贺铸的词《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词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赋体直抒胸臆外,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凄婉、更加深沉。首先,词牌《半死桐》就是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唐代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有“琴哀半死桐

”之句,贺铸引来比喻丧偶后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死一样。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贺铸又引来改写成“头白鸳鸯失伴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形成精妙的对偶比喻句式。它比起李峤和李商隐的诗句,不仅形成工整的对句,形式更为精美,由于由单比变成复合比,情感上也更为哀怨、动情。紧接着的“原上草,露初晞”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篇中的“薤上露,何易晞”,与“梧桐半死清霜后”两句共同构成“博喻”,由对亡妻的悼念进入人生苦短又“去日苦多”的更为深沉的悲哀。从中不仅再一次感到贺铸深厚的文学修养、化用前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词人运用比喻的极为高明技巧。  比贺铸稍后的吴文英有首《风入松》,其上阙也是多用比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其词典雅谐畅、含蓄委婉,能于工丽的周邦彦与清空的姜夔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吴文英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官,却也算不上隐士,以江湖游士身份辗转依附于官僚权贵之门,生活来源倒不匮乏。吴文英年轻时在杭州与一女子相恋,度过一段极为浪漫的生活。在词人离开杭州的十多年间,曾多次回忆这段恋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泪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昼锦堂》),“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向谁家”(《忆旧游》)。十多年后,词人后再次赴杭,闻女子已死,词人悲痛异常,写下《青玉案》亲自祭悼,词的开头也是以柳作喻:“短亭芳草长亭柳,记桃叶,烟江口”。在这首《风入松》中,诗人除了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外,也多用暗喻,如“愁草瘗花铭”即是以花喻人,以“瘗花”暗喻美人已逝,以“愁草瘗花铭”来暗喻对昔日情人的追悼。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个贴切的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在中国古代词人中,用比喻来抒情并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当多,如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

钿坠处遗香泽”,黄庭坚“月仄金盆坠水,雁回醉墨书空”,“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等等。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  古文中的比喻与古诗中的比喻,有所不同。说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道理。在说理性散文中,只要是能说明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如买椟还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诗歌则不同,诗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一部分,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的成为哲理诗或诗中蕴藏的理趣。这种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寻找,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是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夹杂着生命短促、世事苍黄、物是人非的叹喟,充满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起因于有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渑池,由于马死了,两人只好骑着跛驴到僧寺去寄宿。兴会所至,在寺庙的一堵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这一次苏东坡故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却早已死去,只存一座灵骨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塌坏了。看到物非人也非,东坡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最优美人生态度!  苏轼还有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其中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指出“形似”的见解就像个孩子一样非常幼稚。诗歌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神似”,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这个明喻,既让读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论者的浮浅,也可看出苏轼为人的率直认真。苏轼诗歌中曾多出使用比喻来阐明哲理,如《题西林壁》中诗人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比喻来阐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中,又用“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来说明同样的道理。在《慈湖夹阻风》中,用“且并水村欹

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来感叹世道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在《法华寺横翠阁》中,用“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来阐释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领悟。  元代是一个落后生产力统治先进文明社会的畸形时代,元蒙统治者注重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而轻贱上层建筑的文人,有所谓“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儒者的地位甚至不如娼妓。所以,元代汉族士大夫沦落到社会下层,与歌舞娼妓为伍,这种地位上的巨大反差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和反抗:一方面他们流浪江湖,与统治者不合作,另一方面,又用历代圣贤的遭遇来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从而产生许多看透世情、逃离是非的小令作品,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名利场,钻进安乐窝,闲快活”;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离亭宴煞]一段:“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乔吉《双调卖花声·悟世》云:“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皆表达这些士大夫对功名富贵和世道人情的参透以及坚决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诗中以多种事物作博喻,寓理于事,理藏事中。二、比喻的分类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对比喻进行分类研究是宋代的陈毅,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这种分类过于繁复,现在一般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另外,有的学者又从比拟对象上进行划分,分为“以人喻人”、“以物喻物”、“以人喻物”和“以物喻人”四类。  (一)从比喻方式划分  1、明喻  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比”、“似”、“如”、“同”、“仿佛”等。如《卫风·硕人》篇形容一位美女:“手如柔芙,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使用的就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雪花的比喻篇七
《雪花》

梁才教育 1

根深叶茂

梁才教育 2

根深叶茂

雪花的比喻篇八
《比喻_暗喻_借喻_借代_区别》

比喻 暗喻 借喻 借代 区别

首先你要明白比喻句的三种形式是明喻、暗喻和借喻。反过来说明喻、暗喻和借喻都是比喻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三种比喻形式:

1、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

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

2、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

3、 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而借代则是区别于比喻的另一种修辞手法。即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代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结果代原因;部分代整体等等。这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借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3)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例(1)、(2)为借喻。例(1)中的“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但有其相似点,比喻形象,新颖美丽富有诗意。例(2)以“龙头”比喻泥石流,其喻体“龙头”同本体“泥石流”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者取其相似点作比,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艺术色彩。例(3)、(4)为借代。例(3)中“袁世凯”是银元上的标志,用以代替银元,这是以标志代本体。例(4)中“江山”是整个国家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用以代替国家,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在借代中借体与本体之间是有实实在在的联系的;而在借喻中,本体与喻体有相似之处,却无实实在在的关系。

【巩固练习】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第(3)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4)借代。(5)借喻。(6)借代。(7)借代。(8)借喻。(9)借代。

(10)“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在修辞教学中,有相当部分同学常常把借喻与借代混为一谈,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常常指鹿为马,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借喻与借代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只要我们找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不难将其区分开来。

一、借喻和借代。

(一)借喻及其特征

何谓借喻?要认识借喻,首先的谈谈比喻这种修辞格,因为借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中的一种。

“比喻就是 ‘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标志性的词语)。”根据比喻的结构组成可把比喻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

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该出现的位置。”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里的“厚障壁”就是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彼此不相通或感情上的隔膜。

又如: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丢了西瓜拣了芝麻。这里的“树木”和“森林”分别比喻局部和整体;“西瓜”和“芝麻”分别比喻“价值大的事物”和“价值小的事物”。

再如: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毛泽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糖

衣炮弹”比喻敌人经过巧妙地伪装使人乐意接受的进攻手段。

总之,借喻的实质就是一种比喻,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的是它的最明显的特征,也因此将它与明喻、暗喻区分开来。

(二)借代及其特征

借代,古汉语中叫“代称”,现在也叫“换名”,“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去替代的修辞格。”

根据借代的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 “以具体代抽象”、 “以专名代泛称”和“借行为代感情”等几种情况。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里的“一针一线”指包括“一针一线”在内的所有东西,属于以部分代整体。

再如:然而,圆规很不平,现出鄙夷的神色。(鲁迅《故乡》)

这里的“圆规”就是指“豆腐西施”杨二嫂,因为她的体形就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属于以特征代本体。

又如:他之所以这样胆小,就是怕丢掉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这里的“乌纱帽”就是指官位、职位,属于以具体代替抽象。

又如:你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这里的“雷锋”泛指做好事的人们,属于以专名代泛称。

又如:人们对歹徒李斌当街殴打车娅婷致其死亡的暴行都咬牙切齿。“咬牙切齿”代感情愤怒,属于借行为代感情。

又如:警备队、警察、差役,一概敛迹,不敢下乡敲诈,他们看见农民的梭镖就发抖。“发抖”是“害怕”的结果,代替“害怕”,属于用事情产生的结果代替事情本身,即以结果代原因。

借代的特征有二:

1、借体(被借用的事物)一定是同本体(被代替的事物)有关的事物。

2、本体不出现,且借体大多数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合理的利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但使用借喻要注意使用场合。庄重的场合不能用,上下文交代不清不能用,容易引起误解不能用。

二、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从本质来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本体不出现,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体代本体。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更具体的说,二者之间基本上说都具有整体-部分关系;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实在的关系,它们在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即,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于“相关性”。所以,借喻的本体可以补出来,并且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上喻词,而借代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不能加上喻词。

例如 :今天,我在街上遇见了好久不见得“刀疤脸”。 “刀疤脸”是这个人身体的特征,也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本句属于借代。

又如:敌人躲进乌龟壳里,不敢出来。这里的“乌龟壳”指的是他们修筑的战地工事——碉堡,也就是说,把碉堡比作乌龟壳,碉堡与乌龟壳之间有极强的相似性,故此句属于借喻。

总之,只要掌握了比喻和借喻各自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就能把它们准确的区分开来

借代和比喻,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借代的构成成分是本体和借体;比喻的构成成分是本体和喻体。

借代和比喻,不同的是:

它们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同。 // 借代的本体和借体是相关的关系。如,“他送来了两瓶茅台。”这里的“茅台”,原是地名,现在用来代替酒。“茅台”是“茅台酒”的产地,两者具有相关性。 //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似关系,两者有相似点。如,《沙家浜》中的阿庆嫂说“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这里的“草包”是比喻中的借喻。本体是“胡传魁”,喻体“草包”,两者的相似点是“笨拙、无用”。可以改为明喻就是:“胡传魁就像一个草包。”(注意:如果是借代就不能改为明喻的句式了,不能说“茅台酒像茅台。”)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这里的“圆规”其实是比喻,属比喻中的借喻。因为喻体“圆规”和本体“杨二嫂”之间,不是相关的,而是相似的,可以转换为明喻:“细脚伶仃的杨二嫂就像圆规。” 准确识别比喻句的四种方法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

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 “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见《汉语修辞美学》447页) 例如:

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这是区别比喻和比喻义的关键。

例如:

①党是太阳,我是花。

②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没有“太阳”的意思,而且“太阳”也没有“党”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生的,换一下环境,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同理,“我”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临时产生的,所以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

4.不同类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这是区别比喻和比较的关键。

例如:

①她长得像一束百合花。

②她长得像她姐姐。

句①中“人”与“百合花”不是同类事物,所以构成比喻。句②中“她”和“她姐姐”是同类事物,都是人类,所以是比较。

掌握了以上四种方法,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雪花的比喻篇九
《判别比喻句》

金牌教研中心 2012春季二三年级语文

判别比喻句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所以不是比喻句。

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2、表示猜测

a

b

3a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具体、形象、生动

金牌教研中心 2012春季二三年级语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喻句。

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

一事物。

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

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 判别比喻句,一看是否具有本体和喻体,二看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

不同的事物。三看把什么比作什么。

 比喻句的作用:形象、生动、具体。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小弟弟的脸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 ( )

2、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飘落。 ( )

3、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

4(

太阳:

雪花:

雪花的比喻篇十
《改成比喻句》

改成比喻句:

1、 雪花飘落下来。

2、 一片片落叶飘落下来。

3、 河水从山谷里倾泻下来。

4、 妈妈的脸冻红了。

5、 羊群静立在草原。

改成拟人句

1、 森里的动物在鸣叫。

2、 蝴蝶在花丛中飞。

3、 鸟儿在枝头叫。

4、 花儿开了。

5、 春天到来了。

改成夸张句

1、 桂花散发出香味。

2、 雪地里孩子们的叫声很大。

3、 瀑布从悬崖上飞泻下来。

4、 锣鼓声很大。

5、 大树很高。

改成双重否定

1、 我今天要回家去取钥匙。

2、 这是我的本子,你要还我。

3、 妈妈走了,我一个人在家。

4、 我们要养成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成就一生。 5、 因为他的作业没有拿,所以他要回家去取。

改成肯定句

1、 他妈妈出差了,他不得不去奶奶家住。 2、 借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不按时还。 3、 这道题很难,我不得不去问老师。

4、 我们不能不关心成绩落后的同学。

改成转述句

1、 妈妈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去游乐园。” 2、 老人说:“我不会拿你的钱的。”

3、 老师说:“只要你们努力了,就会成功的。” 4、 奶奶说:“我今天不舒服,不去你家吃饭了。” 5、 叔叔说:“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会永远记住你的。”1、 他说他今天要去公园,没有时间和我们一起爬山。2、 爸爸说他今天中午不回家吃饭了。

3、 老师说让我们现在把作文本交上去。

4、 哥哥说他包里有钱,让我自己去拿。

5、 老师说我们近他下午不用参加比赛了。

判断下列句式

1、这是谁的书本呀?哦,原来是你的呀。 (

2、你怎么能这样误会我呀? (

3、你为什么不去吃饭? ( ) ) )

4、这难道是你应该做得事情吗?

5、我们去哪里郊游好呢?还是去爬山吧。

6、你今天要去北京开会吗?

7、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

8、这难道不是你的作为吗?

9、我怎么就不能去游玩了呀?

10、这是真的吗?不是真的。

11、就这点小问题,还能难倒我吗?

12、这是水果吗?不,是蔬菜。

13、你奶奶多大岁数了?

14、中国这几年发展的速度难道说不是很快吗?

15、《爱的教育》怎么不是一本好书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73136.html

    【雪花的比喻】相关推荐